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關於臥龍鳳雛的詩句

關於臥龍鳳雛的詩句

1. “臥龍,鳳雛,得其壹者可得天下”出自哪首詩

出自《三國演義》,司馬徽老先生說的壹句話:“臥龍鳳雛,得其壹可安天下”。

壹、人物簡介:

1、司馬徽簡介: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徽東漢末年著名的學士,與名士龐德公,徐庶,韓嵩,石韜等人,關系甚密,被龐德公稱為“水鏡”。東漢末年的士人大多數追逐名利,而臥龍鳳雛卻隱居起來,不輕易投靠他人,他們兩人也得到了水鏡先生的賞識,認為他兩是治世之能臣。

2、“臥龍”簡介:臥龍,源自《三國誌·諸葛亮傳》中稱贊未出茅廬的諸葛亮說: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語:諸葛玄卒,亮與弟諸葛均躬耕於南陽……所居之地有壹岡,名臥龍岡,因自號為'臥龍先生',這是"人以地名"。

臥龍,比喻隱居或未露頭角的傑出人才。

、“鳳雛”簡介: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三國時劉備手下的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壹同入川,於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時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謚曰靖侯。後來龐統所葬之處遂名為落鳳坡。

二、對“臥龍鳳雛,得其壹可安天下”的理解:

司馬徽老先生早已明言:臥龍鳳雛,得其壹可安天下 ,又言: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也 。

1、得其壹可安天下,關鍵就在這“得其壹”,如果“得其壹”,則兩人中任何壹人都會按會按其制定的既定方針有條不紊地穩步推進,比如諸葛亮的“隆中對”,他就會在確保荊州無虞的情況下,有針對性的制定取川計劃,穩步推進,奪取西川,然後“以待天時之變,以壹上將起荊州之兵,直驅宛洛”,而劉備也“領益州之兵,出斜谷,直取長安”,兩路夾擊,曹魏安得不滅度,漢室安得不興?然而得龐統後,龐統急於立功,在張松被殺,取川事機敗露之時,不聽諸葛亮良言相勸,貪功冒進,終至陣亡落鳳坡,而此時孤軍深入的劉備“進無援兵,退必潰敗”,若退回荊州,則短期無法再次制定取川計劃,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匆忙帶上張飛、趙雲前去救駕,只留下關羽父子鎮守荊州,而高傲的關羽最終大意失荊州,張飛、劉備、黃忠又相繼為報仇而死,更是賠上了蜀國的全部軍事力量,元氣大傷,而後主劉禪又昏庸無能,全國政事、軍事盡由諸葛亮壹人勞神,終於壹代英材倒下,蜀漢再也無力回天。換言之,如果劉備只得到龐統,龐統也必定會拿出壹套切實可行的的戰略方針,逐步推進,從而實現的偉業。所以說,臥龍鳳雛只能得其壹,得二必生變故,反欲速則不達也!!!!

2、再說“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也”,司馬微老先生早已指出,諸葛亮在劉備手下雖能得到充分施展其才華和抱負,但終究難以吞下“占據天時”的曹操和“占據江東已歷三世,獨得地利”的孫權,而最多也只能與之分庭抗禮,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關於這壹點,三國時的另壹位隱士封公玖也早在諸葛亮出山之前向其咨詢時就已向諸葛亮言明。另外從淮南許子將對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語中也可看出,邊曹操這樣擁有治世才能的人,在亂世中為能自保都只能成為萬人唾罵的“奸雄”,沒有野心的諸葛亮和龐統(至少在書中看不出來)輔佐壹個處處“為天下***生著想,仁義布於四海”的劉備,又能創出壹番怎樣的事業呢?

所以說,劉備雖然同時得到了“得其壹可安天下”的兩個人材,但其失敗的命運最終是難以避免的。

2. “臥龍鳳雛”

諸葛亮和龐統同是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頂尖謀士,並稱為壹“龍”壹“鳳”。

大隱士司馬徽曾誇贊說:“伏龍、鳳雛,兩人得壹,可安天下。”那麽他倆的才誌究竟有何差別呢?劉備壹度龍鳳兼得,為何還是沒安天下呢?學者汪宏華最近在清華大學等高校講座時對這些問題作出了全新、深刻的解評。

壹、謀士才誌存在時間、空間和陰陽差 《三國演義》中有四位關系非同壹般的謀士:程昱、徐庶、諸葛亮、龐統。他們不但與水鏡先生司馬徽都有過交往,還依次以才識相差“十倍”自謙。

其實,他們就像劉備的異姓兄弟、諸葛的同姓兄弟、曹操的同/異姓混合兄弟(夏侯)、孫氏父兄、司馬家族壹樣,屬於同門校友類型的集團。只是合作較為松散、隱形,僅限於推動哲學從新法家到新儒家,再到儒法混的精神層面。

他們所謂的“十倍”差異主要體現在:壹、時間差。高人往往眼界遠,能沈得住氣,出道更晚。

他們四人的出場順序也正是昱、庶、亮、統。二、空間差。

高人往往控制能力強,管理範圍大,所以有十裏之才、百裏之才、千裏之才等說法。他們的初始戰功也確乎如此,程昱取東阿縣,徐庶取樊城,諸葛亮取荊州,龐統取西川。

但我們很快會發現,程昱、諸葛亮的終生成就要遠大於徐庶、龐統。這又是什麽緣故呢?原來他們還存在第三方面的差異——陰陽差。

前面“十倍”說的都是表面的畢業考試成績,我們可以稱之為智謀或陽謀。但在實戰中還會有人違背忠孝、信義,用到權謀或者說陰謀。

四人中,統、庶僅善陽謀,亮、昱則兼善陰謀,其中亮又較昱為高。專註陽謀者往往忠順,精於陰謀者往往逆反。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篡逆”對於統治者來說是洪水猛獸,但對於“民族”這壹生命體而言,卻是必不可少的陰陽順逆,即新陳代謝。只分合理不合理。

再者,兵不厭詐,孫子甚至說自己的陽謀也皆為詭計,所以陰陽與忠逆壹樣,本身也沒有優劣之分,關鍵在於均衡掌握,合理運用。準確地說陰謀屬於攻心術的範疇。

不過,在陽尊陰卑的封建社會,陰謀是從老師和書本上學不到的,只能靠自我參悟、自主研發。可壹旦擁有就能出奇制勝,改變自己的命運。

程昱、諸葛亮就是因為謀略全面而從排行榜中脫穎而出了。 龐統起初是完全忠於劉備的,他先去東吳寄寓就是為了與諸葛亮、徐庶形成三方策應,決勝赤壁,曲線救劉。

所以赤壁大戰壹結束,龐統就直接來投劉備了。為了不讓劉備為難,他是情願從最底層做起,並不急於出示魯肅和孔明的推薦信。

果然,他在耒陽以真才實學征服了劉備,孔明也不得不承認龐統高自己十倍。 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龐統若真想進入誰的班子,是總能想出辦法的。

連進門的本事都沒有,還敢號稱“鳳雛”嗎?想當初曹操的水寨都能任意出入呢。他在東吳“面試”時沖撞孫權,只不過是要在不得罪人的情況下開溜。

對於諸葛亮,筆者已在《破解三國演義>之“三國五方”結構》等文章中詳細論述了他在出山之前就已有反劉備、奪天下的雄心,此亦“眾問孔明之誌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的隱意。但他們四兄弟的叛逆完全合理,這裏就不贅述了。

二、諸葛亮先請龐統,後又想廢龐統 諸葛亮能幫劉備拿下荊州,面對“民強地險”的西川卻無計可施。既不知如何勸說假裝仁義的劉備篡奪劉璋,也不敢為西川再打壹場赤壁大戰了。

於是他就借吊孝周瑜之機去東吳請比自己高壹籌的龐統。(這裏孔明還有壹層用意就是在劉家宗親面前繼續恪守疏不間親,以掩飾異誌,保持愚忠形象。)

此後,兩人就壹個守荊州,壹個攻西川,同時成為了劉備的左膀右臂。 龐統的確是比孔明有才,他意識到劉備在取荊州時必須裝仁義,因為還要圖將來劉璋的好感,但到劉璋這裏就可以徹底撕破臉“逼宮”了。

理論上,他只用“逆取順守”四個字就將劉備輕松說服。武功上,他只用黃忠、魏延兩位孔明不要的“末將”就實現了西川突圍。

然而就在西川勢在必得、大功告成的時候,事情出現了轉折,孔明向龐統發出了壹封死亡恐嚇信。此舉與前面程昱騙徐庶大同小異,程昱是利用徐庶的至孝,先劫持徐母,再招降徐庶。

諸葛亮則是利用龐統對劉備的至忠,劉備對龐統的至愛,先動搖劉備之心,再滅掉龐統。兩位陰謀家就像是排球運動員,將球扣到對方兩個人的中間,迫使他們在互讓時出現失誤。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有個廣漢人彭羕向劉備密告說敵方有人要決涪江之水淹魏延、黃忠的前寨。還說:“罡星在西方,太白臨於此地,當有不吉之事,切宜慎之。”

這壹情報不但救了劉備數萬人性命,還斬了敵方主謀泠苞,化兇為吉。 那麽是誰制造了這命懸壹線的險情呢?是劉備。

川將泠苞先前本已被魏延活捉,但劉備偏要將他釋放。魏延說:“此人不可放回。

若脫身壹去,不復來矣。”玄德說:“吾以仁義待人,人不負我。”

在妳死我活的前沿陣地,在優勢尚未確立的攻堅時刻,竟能這樣不結合實際情況而濫施仁義,真是可笑至極。既然仁義都可以換仁義,還用得著逆取嗎?既然仁義可以換仁義,曹操怎麽沒給過妳壹寸土地呢?可見劉備已經從儒仁頹墮成了愚仁了,劉家的遺傳病發作了,不再是以前對付曹操時那個明辨真仁假義的玄德了。

這次若不是彭。

3. 有關 臥龍鳳雛 故事

1、“臥龍鳳雛,得壹可安天下”。這是諸葛亮周圍熟識他們二人的觀點,並不代表天下人的觀點,他二人是很強,但是天下智慧之士多矣,比如曹操的郭嘉、徐庶、荀氏叔侄、程昱、司馬懿、戲誌才等等,無壹不是經天緯地之才,東吳則有張昭、張纮、周瑜、陸遜、呂蒙、魯肅等江東英豪,這些人並不比“臥龍鳳雛”相差多少,像郭嘉、司馬、荀氏叔侄、戲誌才、周瑜等人和臥龍鳳雛基本處於同壹水平。

2、北方強而南方弱的實際情況,不會因為臥龍鳳雛在西蜀就改變。中國古代從來都是北方吞並南方,這是由於北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哥哥方面都強於南方,中國的重心開始南移都是在魏晉以後,而西南則更是欠發達。什麽“天府之國”只是說四川平原的土地比較肥沃,但是其他方面瞠乎其後。

3、劉備缺乏人才。三國之中,最缺乏人才的就是蜀國。為什麽這麽說呢?前期,雖然有五虎大將、臥龍鳳雛,但是,也就僅此而已,外加法正、魏延、嚴延、李嚴等人,而曹魏的大將遠遠多於西蜀,什麽張遼等五子良將、夏侯等四龍大將,還有其他“良將千員”,而文臣謀士更是車載鬥量。蜀國呢?到了五虎大將紛紛而終的時候,就剩壹個老邁的趙子龍,還有居心叵測的魏延,其他還有什麽良將?文臣謀士則更是少的可憐。民間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正是蜀國真實的寫照。諸葛亮為人所詬病的重要壹點,就是事事躬親,後備人才培養乏力,不像曹魏代有才人出,甚至不如東吳人才濟濟。

以上三點,其實第二點是最關鍵的。

/f?kz=18701223

4. 臥龍與鳳雛

劉備既得諸葛亮,又得龐統,因何卻沒能得天下?

劉備貌似胸懷平天下大誌,為人寬厚仗義仁慈,做事百折不回鍥而不舍;其實他完全不具備君臨天下的宏才大略,又無防身禦敵的高強武藝,他只會搞個人恩怨,安撫下屬,四面討好,甚至玩弄權術,既不懂何為大義,又不會使用人才,他不過是壹重小德的平庸之輩。

趙子龍單槍匹馬,力戰數萬曹軍,冒死保護阿鬥殺出重圍。劉備不以此重賞趙子龍之大義和英勇,本早已心急如焚,當面卻故意把阿鬥擲於地上,說“為汝這孺子,幾損我壹員大將!”似乎他把趙子龍看得比阿鬥更重,讓趙子龍感恩涕零,玩個人恩怨的把戲。

直至臨終,他對為立國大業忠心耿耿、漚心瀝血、鞠躬盡瘁的諸葛亮還玩感情遊戲,說他“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幫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他明知諸葛亮不可能違背天理做這種大逆不道的篡位勾當,卻故意要以此相許,嚇得諸葛亮“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叩頭流血。”劉備這才放心地再向眾官發話,“朕已托孤於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且不可怠慢以負朕望。”又獨囑趙雲,“早晚看覷吾子,勿負朕言。”前後變化,可見其心胸。

何為小德?何為大德?曹劌對齊莊公的那番話,已十分透徹。曹劌問莊公憑什麽條件作戰。莊公說,“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曹劌說,“小惠未遍,民弗從也。”莊公以為,衣食之類的養生物品,不獨自享用,壹定分給別人,這樣就壹定得民心。曹劌告訴他,這種小恩小惠,不可能讓天下人都得到,這不會得到民心的。

大凡掌權者,或企業之主,或公司老總,或壹鄉、壹縣、壹市、壹省,乃至壹國的官員,無不懷出人頭地,創業績、霸天下之心願。然切不可效仿劉備,靠小恩小惠,個人感情投資來支撐自己的事業,能籠絡壹點人心,但不可能把民眾的心凝聚到壹起。惟以百姓平等之心,置身於民,為民謀事,為民造福,才為大德,方可得民心而成就大業。

並且劉備根本不信任諸葛亮,出兵漢中根本就不帶著他走,而臨終托孤說白了就是讓諸葛亮沒面子去取代劉禪,妳臨終明著給我機會,我肯定不能答應,要當忠臣嗎,之後就不好意思再去篡位了。

至於龐統,有諸葛亮在,他還能在政治上得誌嗎?落鳳坡之死不過是失望自殺

5. 三國歷史,臥龍、鳳雛

第壹,鳳雛人比較狂傲,自大。

壹直想在才能方面超過諸葛亮,所以,劉備入川鳳雛才會死。另外也為劉備找個師出有名。

當時劉備是靠人和,曹操占天時,孫權占地理。所以,劉備想得蜀地就得師出有名。

所以,龐統選擇的犧牲自己,給劉備壹個師出有名的機會。第二因為鳳雛的死,諸葛亮不得不帶兵支援劉備,所以才有後世的大意失荊州。

另外在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司馬微曾說過壹句話,雖得明主但不得其時。第三,諸葛亮的隆中對3分天下。

劉備得荊,益2州。1路從蜀川,1路從荊州,2路齊發中原則天下可定。

結果關羽因為自己傲慢而導致荊州被東吳所占。導致劉備出蜀州為關羽復仇而大敗,直接影響了蜀國的根基。

另外,劉備此人有才,曹操曾對劉備說過,天下英雄為爾與操也。由此可見,曹操對劉備的重視。

要說的實在太多,還有不懂的可以在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