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尋找高中語文課文中詩歌的表現手法?

尋找高中語文課文中詩歌的表現手法?

詩歌鑒賞——表現手法

常說的表現方法指的是:

白描、象征、襯托、渲染、對比、抑揚、動靜結合、正側結合、虛實結合。

1白描

中國畫技法名。用墨線勾描物象,不著顏色的畫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數指人物和花卉畫。也泛指文學創作上的壹種表現手法,即使用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刻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就是對草原景象的白描,顯得簡潔有風骨,寫出了草原的壯美,點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靈徹上人》兩首可謂是此中名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送靈徹上人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前者初看是壹幅“風雪夜歸人”的畫圖。前兩句是壹組靜的景物,日薄西山,蒼山隱隱,半山腰閃出茅草的房屋,壹片蕭疏淒涼的景色。畫面中心是詩人拖著疲憊的身子正向茅草屋慢慢移動著,透出斷腸人在天涯的況味。而後兩句是壹組動的畫面,天色漆黑,風雪交加,犬吠聲打破了山村的寂靜,詩人被主人迎入柴門。“歸”字用得很妙,有賓至如歸之感,日暮途窮,繼之以風雪,極盡旅途之苦,風雪中得入柴門,“是在淒涼中得安樂境”,帶來了壹股溫暖的氣息。蒼山,風雪,白屋,柴門,犬吠,歸人,層次分明,有遠有近,有聲有色,形成了“風雪夜歸人”的畫境。這畫境是壹個“象”,而詩人的“興”就是畫面中寓含不盡的韻味。如題為“宿芙蓉山主人”,但主人並未在畫面上出現,而是從“風雪夜歸人”的畫面上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詩人就是通過“夜歸人”剎那間的感觸,來寫主人的美好心靈。旅途的艱難,仕途的坎坷,風雪嚴寒,世態炎涼,而在蕭條的山村,白屋人家卻保留著這美好的情誼,這才是詩人的“興”之所在,整篇飽含著含蓄蘊藉的不盡韻味。

後者寫山林幽深,夕陽西下時送人的惆悵情境,境界幽遠,耐人尋味。“蒼蒼”是色調,蒼蒼翠竹,使人不由產生翠竹如海的聯想,“杳杳”是聲音,杳杳鐘聲,深山寺院的那份清幽,對於讀者來說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在這樣的清幽環境下,在壹個黃昏,詩人送靈徹上人遠行,那份靜寂,那份孤清,值得讀者可以細細尋味。“帶”字的活用,使得整個畫面充滿動感。靈徹上人在詩人和讀者的心中,似乎走在不盡的夕陽當中。最後壹句寫的是靈徹越走越遠了,只有青山陪伴著詩人守著那份清幽。前兩句主要是靜寫,後兩句靜中有動,而這其中的動也有靜的畫面。竹林,寺院,鐘聲,斜陽,僧人,青山,構成壹幅無比美妙的圖畫。從中,我們遠遠地感受到壹種別樣的韻味。但這韻味到底是什麽呢?我們壹下子很難說出來。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出詩人的用心良苦。這就需要讀者細細去品味詩中的含蓄蘊藉。詩人的“興”就是詩人通過對壹個如繪的山水畫面的營建,表現出雲閑飄逸的閑適的感受,使讀者心靈在“夕陽送友圖”中得到澄澈虛空。這兩首詩寫得含蓄空靈,啟

人深思。

2象征

象征指借助某壹具體形象,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點是利用象征物與被象征物之間的某種類似,使被象征物的某壹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在文學作品中,象征通常是以具體事物來暗示作者的思想、態度與感情的方式。他就象暗喻或明喻省去了第壹部分,只留下第二部分,它有自己的實體,卻代表另壹種東西。

比如松、竹、梅、菊花壹類事物被人們賦予特定的象征意義,詩人常借助它們表達壹定的思想感情,如陸遊的《蔔算子 詠梅》,以梅自喻,表現自己不與爭寵邀媚、阿諛奉承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錚錚傲骨。

有些是某些詩句本身含有壹定象征意義,有些是全詩常通過具體事物來說理,即說理詩或詠物詩。如虞世南的《蟬》中“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作者是在強調立身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憑借,自能聲名遠播。

3襯托

利用事物間近似或對立的條件,以壹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些事物的藝術手

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條件來襯托壹事物,稱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壹事物,稱反襯。例如:

旅夜書懷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壹沙鷗。

詩中以“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的壯闊景象,來襯托“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所營造的的冷寂、孤獨藝術氛圍。

又如:

絕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這首詩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詩的前兩句寫景,簡直是壹幅令人目迷神馳的風景畫。妳看:漫江碧波蕩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好壹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像壹團團燃燒著的旺火,多麽燦爛。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與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光的紅艷,青與紅相互鬥麗。壹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托而逾顯其白;壹個“欲”字,則以擬人化賦花朵以動態,使之搖曳而多姿。看來詩人是運用了多種技巧來描寫這幅令人賞心悅目的風景畫。然而詩人的旨意不在此,而在後面兩句:“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今春”之景不可謂不美,但“看又過”包含著時光流逝,歸期遙遙,遠春景非但引不起遊玩的興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這樣看來全詩更主要的技巧是以樂景襯哀情,極寫春景之美,更能襯出歸心的殷切和鄉思之深。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是舊時遊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這是南唐李後主亡國入宋以後寫的壹首詞。這首詞通篇不對當時的處境作正面描寫,而是寫夢境,寫夢中遊上苑的熱鬧景象和“花月正春風”的美好景色。為什麽這樣寫?是用夢境來反襯現實。夢境寫得越是繁華熱鬧,夢醒後的悲哀越顯濃重,對昔日繁華的眷戀越深,便越顯得今日處境的淒涼,“恨”的含意便表達得越充分。

4烘托

是指通過側面描寫,使所要表現的對象鮮明突出的表現手法。側面描寫即間接描寫,即通過對周圍人物或環境的描寫來表現主要對象。2001年高考題選韋應物的詩《賦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楚江微雨裏,建業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此詩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沒有直接寫雨,而是通過別的事物把雨寫出來:船上的布帆變得重了,鳥兒飛得不那麽輕巧了,天灰蒙蒙的壹片,遠處都看不真切,而江邊的樹卻顯得十分滋潤。頷聯和頸聯雖未直接寫雨,但烘托手法的運用使我們感到,在船帆上,鳥羽上,在天際,在大樹上,全都是蒙蒙的細雨。再如《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壹句,用環境描寫烘托音樂的魅力,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回味空間。

“烘托”與“襯托”不同,“烘托”是通過別的事物把想要表達的事物寫出來,所以,用壹事物暗示出另壹事物就叫烘托。這與“襯托”不同,因為“襯托”是兩種事物都寫。

練壹練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

《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壹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裏春。

問題: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主要運用了襯托和對比。襯托,以冰雪襯梅之堅毅耐寒;對比,用桃李對比以顯示梅之高潔守誌。表達了堅持理想操守,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思想感情。

5渲染

渲染本是壹種國畫技法,壹般是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的某壹方面更為突出。用於藝術創作,就是指正面著意描寫。如趙師秀的《約客》: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詩中以“家家雨”“處處蛙”渲染壹種氣氛,襯托夜的深和夜的靜。

又如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作者突出了剛抽新芽的柳枝,成雙成對的黃鸝,自由自在的白鷺和壹碧如洗的青天,四種鮮明的顏色新鮮而且明麗,構成了絢麗的圖景。色彩的渲染可以傳達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襯思歸的感傷,如杜甫的另壹首《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就是濃彩重墨渲染了壹派怡人風光,山青翠,花紅艷,鳥翎白,碧波綠,景象清新,賞心悅目,卻是為寫下文勾起漂泊的傷感作鋪墊。白居易《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是通過紅日映花襯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憶江南美景的;駱賓王的《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鵝潔白的羽毛浮於綠水之上,紅掌撥動,綠水泛波,紅、白、綠三色對比有寒有暖,鮮明而協調,在藍天、白雲之下,在綠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見底的池塘邊,“白毛”與“綠水”比美,“紅掌”與“清波”爭勝,多麽絢麗的畫面,多麽富於童趣和生活氣息。真可謂狀物如在目前。

6對比

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壹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壹起,相互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如高適《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以戰士死在沙場與將帥縱情聲色進行對比,形象鮮明,揭露深刻。

再如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詩人給我們展示了兩幅畫面:壹幅是越王大敗吳國,凱旋而歸,戰士們個個脫下戰袍,換上了“錦衣”,向國人炫耀他們的戰功,宮女們個個打扮得花兒壹般,在宮殿裏恣情歡樂;另壹幅則是“只今惟有鷓鴣飛”———現在只有幾只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昔日的勝利、熱鬧早已煙消雲散。詩篇將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淒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抒發了盛衰無常之感。對比手法的運用突出了主題,發人深思

7抑揚

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壹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後抑和先抑後揚之分。

[欲揚先抑]:欲揚先抑又叫先抑後揚,即文勢先下抑後上揚,或文意先貶抑後褒揚,猶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頂。

[欲抑先揚]:欲抑先揚又叫先揚後抑,即文勢先高揚後下抑,或文意先褒揚後貶抑,好像瀑流,從高處飛瀉而下。例: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高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 這首詩采用先揚後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後面才說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似貶實褒]:對值得歌頌的對象不正面褒揚,而寓褒於貶,正話反說,用貶抑的語氣來褒揚,看似貶抑實為褒揚

[似褒實貶]:對應該貶抑的對象不直接貶抑,而寓貶於褒,反話正說,用褒揚的語氣來貶抑,看似褒揚實為貶抑。例:《紅樓夢》中《西江月》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淒涼。可憐辜負好韶光,於國於家無望。天下無能第壹,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袴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這兩首詞用似貶實褒、寓褒於貶的手法揭示了賈寶玉的性格。”《過泰論》對陳涉的描寫也是貶陳涉行軍用兵不及向時幾國,實則褒其用兵出奇制服。

8動靜結合

動靜結合是指對事物、景物作動態、靜態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構成壹種情趣。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頷聯描寫皓月當空,青松如蓋,是靜景描寫,山泉清冽,流瀉山石之上,是動景描寫。山泉因雨後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以動襯靜,反襯出山中的寧靜。詩人描寫景物非常註重景物動態與靜態的相互映襯,可以動靜結合,也可以以靜寫動,以動寫靜,以動襯靜。動靜的結合往往和襯托相關。比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寫出了遙看瀑布的第壹眼形象,像壹條巨大的白練掛在山間,“掛”字化動為靜。再比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用花落、月出、鳥鳴突出了春澗的幽靜,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也是以聲寫靜,以動襯靜。“山舞銀蛇,原馳蠟像”是以動寫靜。

9正側結合

描寫,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之別。在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

五嶽掩赤城”這兩句主要是運用正面描寫,表現其高峻奇偉之勢;“天臺壹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則是用側面描寫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偉。

“壹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黃金軟於絲。永豐西角荒園裏,盡日無人屬阿誰?”(白居易《楊柳枝詞》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王昌齡《從軍行》)

白詩第壹、二句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描寫了春天柳樹的嬌美形態。王詩第二句側面描寫戰況,壹方面詩風勢很大,卷起紅旗便於急行軍,另壹方面勢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事的緊張狀態突現出來。

10虛實結合

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如書上所言,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托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

如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摧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詞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設想別後的情景:壹舟離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壹彎殘月高掛柳梢,想像中別後的淒涼景象倍增眼前斷人腸的離愁。詩歌中,“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虛”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相聯系,互相滲透轉化,可以達到虛實相生的境界,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

例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闋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闋實虛,“行人”想像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得淋漓盡致。李煜《虞美人》“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雕欄玉砌”“故國”是回憶中的景物。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春風十裏”,實景“盡薺麥青青”,昔盛更顯今衰。想像是虛寫的關鍵,虛是為實服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