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樓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
恐驚天上人。
註釋:
1、宿:住,過夜。
2、危樓:高樓,這裏指山頂的寺廟。危:高。
3、百尺:虛指,不是實數,這裏形容樓很高。
4、星辰:天上的星星統稱。語:說話。恐:恐怕。驚:驚嚇。
譯文:
山上寺院的高樓真高啊,好像有壹百尺的樣子,
人在樓上壹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在這裏我不敢大聲說話,
恐怕驚動天上的神仙。
賞析:
詩人夜宿深山裏面的壹個寺廟,發現寺院後面有壹座很高的藏經樓,於是他登了上去。憑欄遠眺,星光閃爍,李白詩性大發,寫下了這壹首紀遊寫景的短詩。
首句正面描繪寺樓的峻峭挺拔、高聳入雲。發端壹個危字,倍顯突兀醒目,與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組合,就確切、生動、形象地將山寺屹立山巔、雄視寰宇的非凡氣勢淋漓盡致地描摹了出來。
次句以極其誇張的技法來烘托山寺之高聳雲霄。字字將讀者的審美視線引向星漢燦爛的夜空,非但沒有高處不勝寒的感慨,反給人曠闊感,以星夜的美麗引起人們對高聳入雲的危樓的向往。
三、四兩句,不敢寫出了作者夜臨危樓時的心理狀態,從詩人不敢與深怕的心理中,讀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與天上人的相距之近,這樣,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詩人用誇張的藝術手法,描繪了山寺的高聳,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山上的這座樓好像有壹百尺高,詩人站在樓頂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在這兒都不敢大聲說話,唯恐驚動了天上的仙人。
此詩語言自然樸素,卻形象逼真。詩人借助大膽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聳和夜晚的恐懼寫的很逼真,從而將壹座幾乎不可想象的宏偉建築展現在讀者面前,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
李白的詩風豪放雄健,想象極其豐富,語言自然婉轉,音律富於變化而又和諧統壹,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此詩寥寥數筆,就酣暢淋漓地表現出了詩人在高處的愉悅、豪放、可愛、率直。
冬夜宿仙遊寺南涼堂,呈謙道人太乙連太白,兩山知幾重。
路盤石門窄,匹馬行才通。
日西倒山寺,林下逢支公。
昨夜山北時,星星聞此鐘。
秦女去已久,仙臺在中峰。
簫聲不可聞,此地留遺蹤。
石潭積黛色,每歲投金龍。
亂流爭迅湍,噴薄如雷風。
夜來聞清磬,月出蒼山空。
空山滿清光,水樹相玲瓏。
回廊映密竹,秋殿隱深松。
燈影落前溪,夜宿水聲中。
愛茲林巒好,結宇向溪東。
相識唯山僧,鄰家壹釣翁。
林晚栗初拆,枝寒梨已紅。
物幽興易愜,事勝趣彌濃。
願謝區中緣,永依金入宮。
寄報乘輦客,簪裾爾何容。
題破山寺後禪院常建 題破山寺後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qng)音。
譯文及註釋
早晨,當我漫步到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叢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靜的地方,僧侶們唱經禮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樹林中
山光的明凈使鳥兒歡悅,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
萬物靜寂,只有鐘磬的聲音在空中回蕩。
1、曲:彎折。
2、初日:早上的太陽。
3、禪房:僧人的房舍。
4、萬籟:各種聲音。籟,凡是能發出音響的孔都叫籟,此指自然界的壹切聲音。
5、磬:(qng)古代用玉或金屬制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
6、人心:指人的塵世之心。
7、空:使空明。
8、清晨:早晨。
9、但余:惟聞、只留下。
10、曲:壹作竹
11、俱:都。
12、但:只。
13、幽:幽靜。
14、悅:使高興
15、竹徑:壹作曲徑
16、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與陸遊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異曲同工之妙。
17、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兩句話形容後禪院環境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人心,指人的塵世之心。破山寺裏有空心亭。
18、鐘磬:寺院裏誦經,齋供時打擊鐘磬作為信號.
賞析
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的是作者忘卻世俗、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
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贊佛宇之情。然後,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後院,發現唱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後院花叢樹林深處。這樣幽靜美妙的環境,使詩人驚嘆,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後的青山煥發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佛門即空門。佛家說,出家人禪定之後,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維摩經方便品》),精神上極為純凈怡悅。此刻此景此情,詩人仿佛領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塵世壹切煩惱,象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凈怡悅的境界。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無悶的情懷。
這是壹首五言律詩,但筆調有似古體,語言樸素,格律變通。它首聯用流水對,而次聯不對仗,是出於構思造意的需要。這首詩從唐代起就備受贊賞,主要由於它構思造意的優美,很有興味。詩以題詠禪院而抒發隱逸情趣,從晨遊山寺起而以贊美超脫作結,樸實地寫景抒情,而意在言外。這種委婉含蓄的構思,恰如唐代殷璠評常建詩歌藝術特點所說:建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百裏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河嶽英靈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詩的特點在於構思巧妙,善於引導讀者在平易中入其勝境,然後體會詩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詞藻驚人。因此,詩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現在讀者面前,令人驚嘆。而其佳句,也如詩的構思壹樣,工於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歐陽修十分喜愛竹徑兩句,說欲效其語作壹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後來他在青州壹處山齋宿息,親身體驗到竹徑兩句所寫的意境情趣,更想寫出那樣的詩句,卻仍然莫獲壹言(見《題青州山齋》)。歐陽修的體會,生動說明了竹徑兩句的好處,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臨其境,而在於能夠喚起身經其境者的親切回味,故雲難在造意。同樣,被殷璠譽為警策的山光兩句,不僅造語警拔,寓意更為深長,旨在發人深思。正由於詩人著力於構思和造意,因此造語不求形似,而多含比興,重在達意,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盛唐山水詩大多歌詠隱逸情趣,都有壹種優閑適意的情調,但各有獨特風格和成就。常建這首詩是在優遊中寫會悟,具有盛唐山水詩的***通情調,但風格閑雅清警,藝術上與王維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類同,確屬獨具壹格。
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是南齊時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園改建的,到唐代已屬古寺。詩中抒寫清晨遊寺後禪院的觀感,筆調古樸,描寫省凈,興象深微,意境渾融,藝術上相當完整,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壹格的名篇。 宿山寺·眾岫聳寒色
賈島 宿山寺眾岫聳寒色
眾岫聳寒色,精廬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雲。
絕頂人來少,高松鶴不群。
壹僧年八十,世事未曾聞。
賞析
賈島少年為僧,後雖還俗,但因屢試不第,仕途不遇,他似乎壹直未脫離過僧本位的思想。在他那以幽奇寒僻的風格見長的詩作中,往往蘊含著耐人尋味的禪意。這首詩,堪稱其中的佳作。 起筆從視覺形象寫起:群峰高聳,翠色浮空,透出壹片寒意;詩人投宿的寺院就座落在群峰環繞的壹座山峰的絕頂之上。作者用了水墨畫的技法,勾畫出山寺孤峙高寒的特點。
三、四句具體描繪夜空天體運行的景觀。從寺外疏落的樹枝空隙之間,看見夜空的流星劃過;朵朵輕雲,逆著月亮運行的方向飄移,月亮就在雲際中遊動。作者描繪這種幽清奇麗的景象,極見推敲煉字之功。沈德潛評走月逆行雲說:順行雲則月隱矣,妙處全在逆字。(《唐詩別裁》)同樣,流星透疏木的透字與疏字也有嚴密的內在邏輯關系,唯因木之疏,所以才能透出流星來,否則縱有流星劃過,為濃厚的枝葉所遮擋,又怎能看見呢?然而這兩句的妙處還不止於此,疏木與行雲襯托下的流星走月的自落自行,渲染出空山幽寂清冷的氣氛,有力地襯托了山寺的淒冷荒寂。
五、六句從自然景觀轉入人事議論。絕頂人來少,是說山寺因在絕頂而人跡罕至,揭示了山寺的遠離市塵。高松鶴不群,寫獨鶴單棲高松之上。松鶴在古典詩文中,常作為高潔與長壽的象征,現在看到松鶴,自然使人想到植松養鶴之人。這就為下面寫寺中高僧作了鋪墊。
結尾兩句寫寺中只有壹位八十歲高僧,雖然久經春秋,卻壹直與世無爭。讀到這裏,回頭再看絕頂高松二句,正是展現了具有象征意味的這位僧人的生活環境。推之全詩,可以看出,有此眾岫環抱空寂之山,才有此絕頂孤峙之寺,有此絕頂孤峙之寺,才有此超然世外之僧;而身臨其境,投宿其寺,親見其僧者,唯有詩人壹人而已。於是,詩人的胸襟可見壹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