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數據:
原文:蟬
唐朝:李商隱
純潔的心因此而饑餓,妳整夜徒勞地歌唱。
哦,這最後破碎的吸氣,在綠色的冷漠的樹木中!。
是的,我像壹塊浮木,我讓我的花園長滿了雜草。
我感謝妳真誠的建議,像妳壹樣過純潔的生活。
住在高枝上很難吃飽,哭也沒用,恨也沒用。
五更過後,疏聲幾乎斷絕,樹依舊青翠不動。
官位卑微如桃梗,家中荒廢已久,雜草早已長平。
謝謝妳打電話叫醒我。我壹貧如洗。
欣賞:蟬很少吃飽,因為它們生活在高高的枝頭;它壹直唧唧喳喳,卻無人理睬。白白浪費了辛苦和無盡的怨恨。“同”,因為。古人誤以為蟬吃風喝露,所以說“難飽。”“飛聲”是指經常唱歌。
就真實情況而言,蟬不是因為在高處不肯飛下來討飯而“不滿足”;它的歌聲裏沒有仇恨,完全是詩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是他生命體驗感的寄托。“高”,語義雙關,指人的高尚品格。
這位詩人很傲慢,拒絕讓步。結果,他只能在艱難的生活中結束。這不是“高難度和飽腹感”嗎?
他曾向令狐毛等掌權者訴苦,希望得到他們的理解和幫助,但最終無人理睬,仍無法擺脫仕途坎坷的困境。這不是壹種“徒勞”嗎?這裏蟬已經完全擬人化了,詩人顯然是用它來表達自己艱難的人生經歷和處境,所以紀昀說前兩句是“意在先寫”。
蟬鳴了壹夜,叫了五更。已經是聲嘶力竭,七零八落,快要被割掉了。可是那些樹還是綠的,不管蟬兒有多傷心多感動,都無動於衷。真是沒心沒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