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詩體
關於詩歌的種類,問題是相當復雜的,這裏只是根據王力先生〈詩詞格律〉書中說法簡要講講。
古代詩歌按格律分,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風或古詩;近體詩又稱今體詩,近體詩以外的古典詩歌通稱古體詩。律詩只能押平韻,古詩則還可以押仄韻。
古代詩歌以字數分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壹般詩集都分為五言詩,七言詩。這是古典詩歌的基本結構,為什麽要這樣分,因為這和古詩的“節奏”有關,至於古詩節奏是什麽,會在以後的章節中講到。古風按字數分為五古、七古。律詩也可分為五律和七律。律詩中也有長篇,稱為排律。除了五言、七言之外,古詩還有雜言體。雜言指長短句雜在壹起,比如李白的〈蜀道難〉就是雜言。雜言詩歌壹般不另立壹類,而只歸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沒有七字句,只要是長短句,也就歸入七古。這是習慣上的分法,沒有什麽理論根據。
古代詩歌還有壹種絕句,過去把絕句算為律詩,但根據北師大的王力教授和楮斌傑教授的說法,作為五言四句體的絕句,應該比律詩的起源更早,所以絕句單獨算壹類,既包括古絕也包括律絕。為什麽叫絕句,明吳吶〈文章辯體〉引〈詩法源流〉說:“絕句者,截句也。”也就是說絕句是把詩歌的開頭、結尾或者中間部分截取後的詩。但是,絕句的本質是壹種五言或七言四句詩體。
二、律詩
而近體詩以律詩為代表,產生與初唐,壹般認為他們的開創者是初唐人沈詮期和宋之問。為什麽律詩比較難做卻會不可避免的出現呢?這是因為此前古代中國的詩歌,從〈詩經〉到樂府詩歌都是合樂的,有音樂伴奏。但後來詩歌逐漸脫離音樂,這樣它只能依靠自身解決音樂中的節奏和抑揚頓挫之美,這也就只能靠漢語本身的聲調變化來解決了,這是律詩出現最根本的原因。律詩的發展有兩源,壹是對仗的盛行,二是聲調的發展。正常情況下,做好律詩肯定就可以做好古詩,所以,寫古典詩歌都先叢律詩開始。
由於律詩的韻、平仄、對仗,都有很多講究。由於格律很嚴,所以稱為律詩。律詩的特點,按照前人分析,有六大要素:
1、 整:每句字數整齊,或五言,或七言。2、儷:要求在詩歌中使用駢儷,即使用對仗。
2、 葉:指奇偶兩句的平、仄是依次相對的。4、韻:指古詩只能押平聲韻。
5、諧:是指全篇的平仄有較嚴格的規定。6、度:指全篇文字是壹定的。
實際上,律詩最重要的,按照王力先生和啟功先生的說法,只有四個關鍵:
1、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四十字,七律***五十六字。律詩每兩句稱為壹聯,其開頭兩句稱為首聯,中間兩句稱為頷聯,下面兩句稱為頸聯,最後壹句又稱尾聯。
2、 只能押平聲韻。
3、 每句的平仄,包括句與句的平仄,都有嚴格的規定。
4、 每篇必須有對仗,除首尾兩聯外,中間各聯都必須對仗。
/archiver/?tid-503.html
如何學寫古詩
格律常識
近體、古體
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被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古人這麽叫,我們現在也跟著這麽叫,雖然它其實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齊梁時期就已發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詩,除了所謂“齊梁體”,就被稱為古體。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
古體和近體在句法、用韻、平仄上都有區別:
句法:古體每句字數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雜言(句子參差不齊)都有,每首的句數也不定,少則兩句,多則幾十、幾百句。近體只有五言、七言兩種,律詩規定為八句,絕句規定為四句,多於八句的為排律,也叫長律。
用韻:古體每首可用壹個韻,也可以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允許換韻;近體每首只能用壹個韻,即使是長達數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換韻。古體可以在偶數句押韻,也可以奇數句偶數句都押韻。近體只在偶數句押韻,除了第壹句可押可不押(以平聲收尾則押韻,以仄聲收尾則不押韻。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數句都不能押韻;古體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近體壹般只用平聲韻。
平仄:古、近體最大的區別,是古體不講平仄,而近體講究平仄。唐以後,古體也有講究平仄,不過未成規律,可以不管。 古體詩基本上無格律,所以我只給大家介紹近體詩。
用韻
唐人所用的韻書為隋陸法言所寫的《切韻》,這也是以後壹切韻書的鼻祖。宋人增廣《切韻》,編成《廣韻》,***有二百余韻。實際上唐宋詩人用韻並不完全按這兩部韻書,比較能夠反映唐宋詩人用韻的是金人王文郁編的《平水韻》,以後的詩人用韻也大抵根據《平水韻》。
《平水韻》***有壹百零六韻,其中平聲有三十韻,編為上、下兩半,稱為上平聲和下平聲,這只是編排上的方便,二者並不存在聲調上的差別。近體詩只押平聲韻,我們就只來看看這些平聲韻各部的韻目(每韻的第壹個字):
上平聲:壹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壹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壹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壹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鹹
光是從這些韻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壹些在古代屬於不同韻的,在現在已看不出差別,比如東和冬,江和陽,魚和虞,真和文,蕭、肴和豪,先、鹽和鹹,庚和青,寒和刪,等等。
如果我們具體看壹看各個韻部裏面的字,又會發現壹個相反的情況:古人認為屬於同壹韻的,在今天讀來完全不押韻。比如杜甫《三絕句》第壹首(以下引詩均以杜詩為例,不再註明):
楸樹馨香倚釣磯,
斬新花蕊未應飛。
不如醉裏風吹盡,
可忍醒時雨打稀。
“飛”和“稀”在平水韻中同屬五微,但在普通話讀來並不押韻。
又如第二首:
門外鸕鶿去不來,
沙頭忽見眼相猜。
自今以後知人意,
壹日須來壹百回。
“猜”和“回”在《平水韻》中同屬十灰,但在現在普通話中也不押韻。
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壹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壹起通用,稱為通韻。但是近體詩的押韻,必須嚴格地只用同壹韻部的字,即使這個韻部的字數很少(稱為窄韻),也不能參雜了其他韻部的字,否則叫做出韻,是近體詩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因為首句本來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壹下。比如《軍中醉飲寄沈八劉叟》:
酒渴愛江清,
余甘漱晚汀。
軟沙倚坐穩,
冷石醉眠醒。
野膳隨行帳,
華音發從伶。
數杯君不見,
都已遣沈冥。
這壹首押的“汀、醒、伶、冥”屬下平聲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這叫做借鄰韻發端,在晚唐開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壹種風氣。
現代人寫近體詩,當然完全可以用今韻。如果要按傳統用《平水韻》,則不能不註意古、今音的不同,讀古詩更是如此。這些不同,有時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區分,但不壹定可靠,只有多讀多背了。
/viewthread.php?tid=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