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求穆旦詩歌《春》的文章和賞析

求穆旦詩歌《春》的文章和賞析

綠色的火焰在草上搖曳,

他渴求著擁抱妳,花朵。

反抗著土地,花朵伸出來, 

當暖風吹來煩惱,或者歡樂。 

如果妳是醒了,推開窗子, 

看這滿園的欲望多麽美麗。

藍天下,為永遠的迷迷惑著的

是我們二十歲的緊閉的肉體,

壹如那泥土做成的鳥的歌,

妳們被點燃,卻無處歸依。

呵,光,影,聲,色,都已經赤裸,

痛苦著,等待伸入新的組合。

穆旦被認為是“四十年代最早有意識地傾向現代主義的詩人”。“他不但純熟地運用現代派的技巧和表現手法,並且把艾略特的玄學的思維和奧登的心理探索結合了起來”,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詩歌風格。這首小詩就完美地運用了現代技巧,深邃、迷幻且富於內在的張力,意象的撞擊和轉換來得精彩而神異。

這首詩寫的是“春”,但通篇沒有直觀的描摹,詩人註重的是他的直覺。這種直覺又不同於意象派的“直接處理”,而是鑄進了復雜玄奧的思辯智性。“綠色的火焰在草上搖曳,/他渴求著擁抱妳,花朵。/反抗著土地,花朵伸出來,/當暖風吹來煩惱,或者歡樂”。春草蓬勃搖蕩,被詩人幻化為綠色的火焰,這不僅是形似,更主要的是春草頑強的生命力與火焰的野性有著內在精神上的聯系。春天萬物蘇醒,壹切都洶湧著難以抑制的激情,春草被註入了詩人的激情,它的搖曳就成為壹種渴求,—種原欲的噴薄,它是在呼喚花朵。花朵也是強悍的,受著春的召喚,它“反抗著土地”,露出自己的芽苞和蓓蕾,像壹只只沖動的喇叭。“反抗”二字,準確而深刻地展開了春天的性質,它使我們聯想到更廣遠的東西,冬天土地的寒冷僵硬、花朵在黑泥巴中不屈的抗爭……這樣,綠草是野火沖騰,花朵是反抗者,壹個充滿生機和競爭的春天就被詩人表現出來了。這不是現象!草和花不是現象,而是精神,是本質;是詩人穿透表面秩序看到隱蔽秩序的精神能力的體現,有著深層的智性特征。“如果妳是醒了,推開窗子,/看這滿園的欲望多麽美麗”。“欲望”是個很抽象的名詞,但在這裏又具有高度的“具象的抽象”性質。因為前面已有春草——火焰、花朵——反抗者這兩組意象,這裏用“欲望”來把握,真是力透紙背、情透紙背、熱透紙背!“滿園的欲望”,使妳感到壹派無羈的春意正轟轟地逼上來了!

“藍天下,為永遠的謎蠱惑著的/是我們二十歲的緊閉的肉體,/壹如那泥土做成的鳥的歌,/妳們被點燃,卷曲又卷曲,卻無處歸依”。這是寫青年人生命的勃發與阻遏。二十歲的靈與肉,在這充滿欲望和創造活力的春天,更加騷動不寧。那“水遠的謎”就是生命內部的沖突,青年人為它所“蠱惑”,他們要宣泄、要創造,因為他們的生命也燃著“綠色的火焰”,開著反抗的花朵!但人的生命意誌並不能如自然那般恣肆,他還被“緊閉”著,像壹只泥土做成的鳥兒,那歌聲那翅膀是怎樣地無望呵!他們徒有沖動,但“卻無處歸依”,他們被春天“點燃”,但只能“卷曲又卷曲”。這裏出現了雙聲部寫作,自然的春和人類的青春構成反差,人受到壓抑,他在內部激烈地鬥爭著,積累著打破壓抑的內在力量。這是四十年代初(此詩作於1942年),有理想、有氣節的青年知識分子普遍感受到的壹種心態。他們有欲望,但無可施展;有力量,又“無處歸依”,就這樣置身於仿惶、苦悶而又堅韌不屈的氛圍中。但詩人意識到,“春”是壹種必然,創造和反抗是壹種必然,自然界的壹切都在昭示人們:“光,影,聲,色,都已經亦裸,/痛苦著,等待伸人新的組合”。嗷,“痛苦著”;“等待”。這就是此詩的底層意蘊了!深刻的心理透視於此可見。這首詩,以自然充分釋放的力來對比人被壓抑的力,最後得出的結論卻不是悲觀。“新的組合”是什麽?是人像自然壹樣健康、解放,以“春”的姿容加入這自然的合唱!以新的創造迎來人類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