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介子推寫給晉王的壹首詩,但是沒有名字。
出處:介子推士跟隨晉文公重耳為躲避父王的妃子驪姬追殺,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壹路奔波,因晉文公途中饑餓難耐,餓暈過去,介子推為救重耳,忍痛從自己的腿部割下壹塊肉,用火烤熟後餵給他吃。
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執政期間對那些和他浴血奮戰的臣子們大加封賞,卻唯獨忘記了介子推,被大臣提醒後,立即差人去請。誰知連請幾次介子推都不來,晉文公只得親自去請。為了躲避晉文公的邀請,介子推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
晉文公便差禦林軍上山去搜尋,沒搜到,於是有人便出主意放火燒,逼他母子出來。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仍不見介子推母子出來。眾人上山壹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壹棵被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去了!晉文公哭拜壹陣,偶爾發現介子推的背堵著個樹洞,洞裏藏著壹片扯下的衣襟,上面題了壹首用血寫的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擴展資料:
文學賞析:
壹首詩五十多個字,連續提到三個“清明”,其意是想要他的主公重耳要保持勤政、廉潔、清明,決不能做個昏君。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將介子推母子分別安葬在那棵被燒焦的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重耳下令在山上建了座祠堂,把綿山改為“介子山”,把那棵柳樹賜名為“清明樹”。
因此,在過去的清明節人們胸前都有戴綠柳的習俗,以示對介子推的懷念。在廣德甘溪也曾有“清明不戴柳,死在大門口”的諺語之說。而晉文公他也謹記介子推的詩句,始終保持以“勤政清明復清明”來治理天下,並將每年的清明前壹天定為“寒食節”,詔諭百姓在這壹天內壹律吃冷食。
時日壹長,人們便用艾蒿和米粉做饃饃,說是吃了蒿子巴巴,能把魂巴著,不會讓陰差抓走。他們做的蒿子巴巴主要是以春筍、臘肉和腌制的雪菜等做餡,做出來的蒿子巴巴不管是冷食還是熱著吃,都非常上口,咬壹口滿嘴都香。
百度百科-介子推
百度百科-寒食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