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關於首都定在哪裏,孫中山曾經提出過自己的設想,他說:
“謀本部則武昌,謀藩服則西安,謀大洲則伊犁……”。
也就是說,在孫中山的考量中,有三座不錯的城市可以作為首都,壹個是武漢的武昌,壹個是西安,還有壹個可能大家都沒有想到,那便是新疆的“伊犁”。而其中的武昌,作為武漢三鎮之壹,經過2020年“壯士斷腕”的經歷以後,大抵已經隨著武漢,名揚世界。
雖然這三座城到最後都沒有成為首都,但是在孫中山的分析下,確實也有其獨特的“優點”。下面我們就分別來說說這三座被孫中山看中的城市。
1、謀本部則武昌關於首都定在哪裏,1902年,孫中山曾經和章太炎說過這麽壹段話:
武昌揚靈於大江,東趨寶山,四日而極,足以轉輸矣……北望襄樊以鎮撫河雄,鐵道既布,而行理及於長城,其斥侯至窮朔者,金陵之絀,武昌之贏也。
“謀本部則武昌”,是孫中山給出的評價。
大概意思就是,想要自我發展,那麽武昌便是壹個好選擇。
武昌,是武漢的山鎮之壹,與漢口和漢陽形成“鼎立”姿態。
關於武漢的武昌,它依山傍水,地理位置優越,同時也是中原腹地,有著九省通衢的優勢,並且還是省會城市在辛亥革命中第壹個獲得勝利的地方。所以孫中山選中“武昌”作為民國首都候選,也不是不可以理解。
至於為何孫中山認為“謀本部則武昌”,原因之壹可能是看上這裏“九省通衢”的優勢,四通八達的地理優勢之下,註定武昌的發展將不會差,此處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將是全國各省份城市中的佼佼者。
但是當時因為江北有清朝有軍隊,漢陽戰事不利,武昌乃至整個湖北的軍事情況都比較緊迫,後來又時逢江浙聯軍攻克南京,於此,民國臨時政府便設在了南京。
雖然與首都失之交臂,但是武漢後來的發展,確實也應了孫中山的猜想,成了全國甚至世界有名的大都市,而武漢人在2020年壯士斷腕的“氣魄”,也曾感動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人。
2、謀藩服則西安,謀大洲則伊犁除了武昌,關於民國首都設在哪裏,西安和伊犁都曾出現在孫中山的設想中過。
關於西安,孫中山認為,“謀藩服則西安”。
縱觀中國幾千年歷史,有許多帝王將相在西安這片地方發家。同時,這裏的水土適合耕作,農業方面的發展,和南方比起來壹點都不遜色。又因為地連羌胡,所以邊境也相對比較好管理。
也就是說,西安這座城因為地理位置優勢,只要人勤勞,農業發展基本不用擔心什麽天災問題。同時因為靠近邊境,想要讓邊境安定順服,那麽西安便是個好地方。
除了“西安”,孫中山還提到了新疆的伊犁。
有人可能會覺得,西安和武昌這兩個地方作為孫中山心中民國首都的“候選”還情有可原,對於“伊犁”為何入選,人們可能便有些不理解。
但是,我們需要明白,成大事者,看東西往往不會只見眼前,而是有“長遠的打算”。
關於伊犁,孫中山認為“謀大洲則伊犁”。
這便是說,想要擴大版圖、稱霸壹方,那麽可以選擇“伊犁”,原因是:
“彼東制鮮卑,西奰烏拉嶺者,必伊犁也。夫為中夏者,豈其局於壹隅?固將兼包並容,以配皇天。鐵道南屬,轉輸不困,未及十年,都邑衢巷斐然成文章矣。”
也就是說,伊犁這個地方,有兼容並包的“趨勢”,交通方面可以依靠鐵路,東邊和西邊,都有可以擴張的“余地”,綜合考慮起來,那麽伊犁便是“謀大州”的好地方。
3、發展之下,哪裏存在標準答案?無論孫中山於民國定都何處作出過什麽樣的設想,也無論結果是什麽樣的,我們不難看出,孫中山曾選中的三座城,各自有各自的特點,而每壹座城之所以被選中,都有孫中山的理由。
在這些理由中,我們不難看出“有遠見者”身上的壹種特質,即“與時俱進”的靈活。
孫中山根據發展的三個階段,壹個是“謀本部”,壹個是“謀藩服”,還有壹個是“謀大洲”,選出三座城。也就是說,他選擇的民國首都,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對於什麽“目標”之下的最佳選擇,或者“大勢所趨”下的最佳選擇。
以史為鑒,今人回顧歷史,即便孫中山的中意的三座城市都沒有成為首都,但是我們卻依舊能從這壹趣談中獲得相關啟發:即成大事者,要有“與時俱進”、“審時度勢”的靈活。畢竟,發展之下,哪裏存在標準答案?
註:文中圖片來自網絡,部分素材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加關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