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27年,宋太祖趙匡胤出生於洛陽。唐朝末年以來,藩鎮割據的現象壹直延續著,並日益嚴重。當大梁正式成為壹個國號時,中國又開始進入了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烽火連天,皇室篡權奪位的劇目頻繁上演。在過去的53年裏***出現了14位帝王。就在這個時候,趙匡胤以桌爾不群的氣勢,從幕後走到了臺前,從街頭浪子走到普通士兵,從士兵走到了將軍,從將軍走到帝王的寶座。從面南平到滅後蜀、滅南漢、滅南唐初步完成了統壹大業,創建了北宋王朝,使得在經歷了長期動亂之後的中原,出現了難得的太平盛世時期。
刻苦學習
趙匡胤公元927年二月十六日出生於洛陽壹個官吏家庭。曾祖父趙挺是唐末藩鎮屬官,任過禦史中丞、和刺史等官職,在朝廷很有威望。父親趙弘殷在後唐莊宗時期任軍史,年輕時性格剛烈、勇武、善於騎射,以武謀生。趙匡胤從小喜歡讀書、寫字,特別喜歡讀歷史經典故事及歷史各大朝代更替的史書,他都統統詳細研究過,也經常找些兵法的書籍看看。在其父親的影響下,趙匡胤又學會了騎射,經過十幾年的修煉成就了自己壹身超人的武藝。趙匡胤小時侯就表現出色,具備了超常人想象的機智勇敢、堅強、敢於學習的品質。有壹次趙匡胤看見家裏有人拉來壹匹沒有馴化的烈馬,就要騎,管馬的就給馬安上馬鞍和籠頭,趙匡胤等不及就躍上烈馬,揚鞭放縱狂奔起來。烈馬直朝大門沖去,趙匡胤摔了下來,壹頭碰在門楣上。在場的人嚇了壹跳,以為他不死就重傷,沒想到的事他既然若無其事從地上躍起,奮力追上烈馬,縱身跳了上去,繼續騎上馬狂奔,直到把烈馬馴服。從此,後他經常學習騎馬術,練習騎馬,成為了壹個騎馬的高手,為他以後上戰場立功提供了機會。
趙匡胤的少年時代還算比較穩定,沒有發生大的家庭變故。他也壹直在家裏刻苦學習文化知識和武術。隨著他年齡的增長,根據家裏傳統男孩成年後要娶媳婦成家,趙匡胤也不例外,娶了禁軍軍校賀景思的長女為妻。
堅忍不拔
自古英雄多磨難。本來可以依靠父親的穩定的收入可以讓家裏人過上比較穩定的生活,但讓家裏人沒有想到的是,在那個政局多變的年代,權利鬥爭日益尖銳,父親最後成了權利鬥爭的犧牲品,開始受到了冷落,他父親就離開了軍營。隨著父親的失業,家庭日益艱難起來。沒辦法,趙匡胤又開始了跟著父親走南闖北,打工賣藝的生活。父子兩個靠著在街頭巷尾賣藝的收入養活家裏人,經常入宿街頭,這段生活讓他看盡了世間的眉高眼低,嘗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社會閱歷的積累,趙匡胤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進步成熟,他意識到自己不能就壹輩子這麽無所作為,但是家庭日益潦倒的現實,幹壹番事業談何容易?這也使他橫下壹條心:必須靠自己去轟轟烈烈幹壹番事業。於是,公元948年,21歲的趙匡胤毅然決定離開家人獨自闖蕩世界。此時的趙匡胤頭腦非常清晰,他知道在武人擅權的時代,靠儒家仕途是沒有希望走到上層路線的,只有靠軍功才能建功立業,步入仕途。隨後,趙匡胤離自己的父母和老婆,轉身快步南下隋州。但是,滿懷雄心壯誌的趙匡胤很快遭到了打擊。從陜西走到甘肅,趙匡胤壯誌難酬,甚至連個收留他的人都沒有,他先後投奔了父親的朋友復州刺史王彥超和隨州刺史董宗本。王彥超因為趙匡胤父親的位卑權微,無大發展,於是便有些瞧不起他,沒有接納他,只給了他壹些盤纏,就打發他走了。董宗本雖然收留了趙匡胤,但他的不學無術的兒子卻百般淩辱趙匡胤,趙匡胤實在無法咽下這口氣,就辭別了董宗本,再次踏上了天涯路。趙匡胤流落到了襄陽,到壹座寺廟投宿,寺中的老僧見他天庭飽滿,豹頭環目,滿面塵埃遮掩不住英武之氣,身穿破衣卻沒有寒酸之態,不禁暗暗稱奇,經過交談,老僧覺得他氣度不凡,將來必定成就大業。於是老僧便誠懇地對趙匡胤說:“當今社會,群雄逐鹿,天下大亂,國內政權的形勢是南方政權相對穩定,而北方政權戰亂不斷。所謂亂世出英雄,要想成就大業,妳應該北上,而不是南下。” 趙匡胤認為老僧說的很有道理,就當機立斷,決定到北方發展。
公元948年,趙匡胤終於來到河北鄴都,在後漢樞密使郭威的帳下當了壹名士兵。公元951年,郭威率軍發動叛亂,大軍很快滅亡了後漢,郭威稱帝,建立了後周。由於趙匡胤攻打後漢有功,受到郭威的賞識,馬上將他提拔為禁軍軍官,兩年以後又提升為猾州(河南)副指揮使。這時皇太子柴榮被封為晉王,擔任開封府尹。由於趙匡胤機智勇敢、能文能武,皇太子非常喜歡,便跟隨柴榮,以開封府馬直軍使的身份,成為了柴榮身邊的親信。
嚴於律己
公元954年元旦,柴榮即位後周皇帝位,年號世宗。柴榮稱帝後趙匡胤又調到了中央禁軍任職。隨著戰事不斷增加,趙匡胤接連建立了不朽的功勛,也越來越得到周世宗的寵信。但是,趙匡胤作為壹名武將,他並沒有因為戰功赫赫而張揚,相反他卻越來越克制自己,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小心謹慎。趙匡胤從不因私而違反軍中的紀律,公元956年2月,趙匡胤攻克南唐軍事重鎮滁州後,在朝庭沒有派來接管的官員之前,趙匡胤暫守滁州,當時他的父親也在淮南戰場上為後周打仗。數日之後,其父親趙弘殷為後周馬軍副都指揮使,率領壹支部隊從揚州趕過來,半夜到滁州城下,傳令呼喊開門,趙弘殷希望進城看望自己的兒子,父子相見。可是趙匡胤站在滁州城頭對父親說:“父子雖至親,但是城門開啟是王朝大事,不敢擅自打開城門。這種冠冕堂皇的表白自然是說明忠孝兩難全,既盡力王事,就得把親情放在壹邊,以王事為重。” 趙匡胤以嚴明軍紀為由,將父親拒之門外,父親只好在城外搭帳,苦熬壹夜,直到天亮才得以入城與兒子想見。趙匡胤的這種嚴於律己的優秀品質受了世宗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趙匡胤從世宗征戰淮南,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南唐主李瓊見他屢立戰功,鹹名傳遍南唐朝上下,於是就用反間計,派人私下找到趙匡胤,饋贈白銀三千兩,並修書壹封,許以高官厚祿,以此來離間他與後周世宗的君臣關系。哪知趙匡胤誌向高遠,豈會為金銀財貨、高官厚祿這些私利而因小失大?結果是誰都可以想像得到的,他不匿私藏奸,把南唐送來的白銀交給後周內庫,坦蕩地把這壹情況報告世宗。這使得周世宗對他倍佳信賴,隨後被周世宗提升為定國節度使。
誌存高遠
趙匡胤經過陳橋兵變後登上帝位,建立北宋王朝。稱帝並不是趙匡胤的最終目的,盡快結束戰亂不斷的局面,讓老百姓過上平穩安定的生活,完成統壹大業才是他壹直追求的目標。宋朝剛剛建立時,群雄割據的局面還依然存在。為此,趙匡胤跟重臣趙譜對當前的形勢做了分析。目前的形勢是:除了南方多個政權以外,北方還有虎視眈眈的遼國。北方的遼國國力強大,建國已有四十余年,它幅員遼闊,社會安定,經濟正飛速發展,軍事上,遼國已有騎兵主力50萬,與大宋相比,在軍事方面占有較大的優勢。如果此時交戰,在軍隊數量上、兵種上,都對宋國極為不利。除此之外,還有北漢、南漢、南唐、吳越、荊南等部分小國,他們也可能乘機攻打宋國,要想統壹全國,必須將他們全部消滅。太原雄據北漢政權。宋太祖經過認真分析,接受了趙普的建議,吸取周世宗的教訓,采用“先南後北”的方略,也就是先取富遮的江南,等實力強大之後再消滅北漢,與遼國爭鋒。為此,宋太祖出兵攻打的第壹個目標是荊南,緊接著消滅後蜀、滅南漢、滅南唐,招撫吳越。
宋太祖從即位開始,用了13年時間致力於國家統壹事業,基本統壹了北漢以外的大部分疆土,為結束自唐末五代以來軍閥割據的局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重視下民
趙匡胤即位後非常註重百姓生活,第二年,他就開始在全國推行對田地進行清丈,為防止形式主義,防止在度田過程中官員弄虛作假,欺上瞞下,他提出要選擇清正廉潔的人去當度田官,並馬上制定了有關的違紀懲罰條例。這種監督機制值得我們現在的政府官員去學習。趙匡胤指出,這次度田的目的主要是“勤恤下民”,意思就是讓沒有土地的和有很少土地的下民得到土地,查清下民們土地少而租稅重的狀況,除了給下民重新分配土地外,還要減輕下民們賦稅,更要檢查出豪族多占有的土地而又偷漏租稅的現象,對豪族多占的土地不但要平均分配給地少無地的下民,而且要把偷稅漏稅的漏洞給堵住。趙匡胤非常註重對遊民的安頓,使他們有家可歸,有田可種,不再過顛沛流離的日子。度田之前,要先把流亡之民安頓下來,然後再以土地資產狀況為依據,對全國各地的民眾重新登記新戶籍。這種對民眾的管理模式保證了社會的安定,保證了民眾的修養生息,促進了社會和諧發展。
總結語: 趙匡胤在位17年,他表現出了高超的軍事才能和政治藝術。他兵不卸任獲得帝位,又兵不卸任奪取了兵權。他使國家沒有因為帝位的變更而導致皇室糾紛及國家動亂,這是歷史上的帝王們都沒做到的,趙匡胤做到了。他為了富國安幫,統壹全國,他勤儉節約,關註民生,尊重知識,培養人才;他整頓吏治,懲治腐敗;他發展文化,繁榮商業等措施使飽經戰亂之苦的國家社會安定,經濟開始復蘇,為大宋王朝三百多年的帝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趙匡胤在人生走到最低谷的時候,他沒有等待天上給他掉下餡餅,而是靠自強不息、艱苦奮鬥、腳踏實地、壹步壹個腳印的精神,從壹個街頭浪子壹步步堅實地走上了帝王的寶座,成為中國歷史上唯壹通過自己努力和實力登上帝位皇帝。他的奮鬥歷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優秀品質和精神值得我們當代人去領會、去學習。
趙匡胤壹生歷盡艱辛,公元976年,他以壹個傑出軍事家和政治家的氣魄走完他50年的生命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