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壹二年級李白的詩句 1. 壹二年級李白的古詩
壹年級 上冊:《靜夜思》李白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二年級 上冊:《贈汪倫》李白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下冊:《望廬山瀑布》李白望廬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三年級 上冊:《望天門山》李白望天門山 唐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贈汪倫 作者: 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註釋 1.汪倫:李白在桃花潭結識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這首就是贈給他的。 2.踏歌:壹邊唱歌,壹邊用腳踏地打著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涇縣西南。 賞析 李白遊涇縣桃花潭時,常在村民汪倫家作客。
臨走時,汪倫來送行,於是李白寫這首詩留別。詩中表達了李白對汪倫這個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誼。
前兩句敘事:“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李白將要乘舟離去,汪倫帶著壹群村民前來送行,他們手挽著手,壹邊走,壹邊唱。
“將欲”與“忽聞”相照應,寫出了詩人驚喜的情態。“將欲”,正是小舟待發之時;“忽聞”,說明出於意料之外。
也許汪倫昨晚已設家宴餞別,說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現在他不僅來了,還帶了壹群村民壹起來送行,怎麽不叫詩人激動萬分!用什麽語言來表達?桃花潭就在附近,於是詩人信手拈來,用桃花潭的水深與汪倫對自己的情深作對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句,清代沈德潛評價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壹轉換間。”
(《唐詩別裁》)的確,這兩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將兩件不相幹的事物聯系在壹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參照物,就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既形象生動,又耐人尋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麽汪倫的情誼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說:“倫,壹村人耳,何親於白?既釀酒以候之,復臨行以祖(餞別)之,情固超俗矣。
太白於景切情真處,信手拈出,所以調絕千古。”這壹評論是恰當的。
望廬山瀑布 作者: 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註釋 1.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 2.香爐:即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因形似香爐且山上經常籠罩著雲煙而得名。
3.掛前川:掛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傳說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層。
賞析 這是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壹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峰。
此峰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於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
壹個“生”字把煙雲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
“掛前川” 是說瀑布像壹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掛”字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著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壹幅絢麗壯美的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致地描寫瀑布。
“飛流”表現瀑布淩空而出,噴湧飛瀉。“直下”既寫出巖壁的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極力誇張,寫山的高峻。 這樣寫詩人覺得還沒把瀑布的雄奇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於是接著又寫上壹句“疑是銀河落九天”。
說這“飛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壹個“疑”,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誇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蘇東坡十分贊賞這首詩,說“帝遣銀河壹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
“謫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的確是狀物寫景和抒情的範例。
2. 小學壹二年級李白的詩有哪些
獨坐敬亭山(第六冊) 眾鳥高飛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舉頭望明月: 靜夜思(第壹冊) 床前明月光。 飛流直下三千尺。
桃花潭水深千尺。 兩岸猿聲啼不住。
孤帆遠影碧空盡。 古郎月行(第二冊) 小時不識月,碧水東流至北回,孤帆壹片日邊來。
早發白帝城(第七冊) 朝辭白帝彩雲間,忽聞岸上踏歌聲,千裏江陵壹日還,遙看瀑布掛前川,疑是地上霜,孤雲獨去閑。 夜宿山寺(第三冊) 危樓高百尺。
贈汪倫(第八冊) 李白乘舟將欲行,手可摘星辰,不及汪倫送我情,低頭思故鄉。 相看兩不厭,疑是銀河落九天,煙花三月下揚州、二年級是古朗月行和夜宿山寺,呼作白玉盤,飛在碧雲端。
望廬山瀑布(第七冊) 日照香爐生紫煙。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第八冊) 故人西辭黃鶴樓。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小學課本中李白詩篇全集(人教版),輕舟已過萬重山,只有敬亭山。
兩岸青山相對出 壹年級是靜夜思。 又疑瑤臺鏡。
望天門山(第九冊) 天門中斷楚江開。
3. 壹二年級李白的古詩
壹年級 上冊:《靜夜思》李白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二年級 上冊:《贈汪倫》李白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下冊:《望廬山瀑布》李白望廬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三年級 上冊:《望天門山》李白望天門山 唐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贈汪倫 作者: 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註釋 1.汪倫:李白在桃花潭結識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這首就是贈給他的。 2.踏歌:壹邊唱歌,壹邊用腳踏地打著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涇縣西南。 賞析 李白遊涇縣桃花潭時,常在村民汪倫家作客。
臨走時,汪倫來送行,於是李白寫這首詩留別。詩中表達了李白對汪倫這個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誼。
前兩句敘事:“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李白將要乘舟離去,汪倫帶著壹群村民前來送行,他們手挽著手,壹邊走,壹邊唱。
“將欲”與“忽聞”相照應,寫出了詩人驚喜的情態。“將欲”,正是小舟待發之時;“忽聞”,說明出於意料之外。
也許汪倫昨晚已設家宴餞別,說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現在他不僅來了,還帶了壹群村民壹起來送行,怎麽不叫詩人激動萬分!用什麽語言來表達?桃花潭就在附近,於是詩人信手拈來,用桃花潭的水深與汪倫對自己的情深作對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句,清代沈德潛評價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壹轉換間。”
(《唐詩別裁》)的確,這兩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將兩件不相幹的事物聯系在壹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參照物,就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既形象生動,又耐人尋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麽汪倫的情誼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說:“倫,壹村人耳,何親於白?既釀酒以候之,復臨行以祖(餞別)之,情固超俗矣。
太白於景切情真處,信手拈出,所以調絕千古。”這壹評論是恰當的。
望廬山瀑布 作者: 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註釋 1.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 2.香爐:即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因形似香爐且山上經常籠罩著雲煙而得名。
3.掛前川:掛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傳說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層。
賞析 這是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壹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峰。
此峰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於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
壹個“生”字把煙雲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
“掛前川” 是說瀑布像壹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掛”字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著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壹幅絢麗壯美的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致地描寫瀑布。
“飛流”表現瀑布淩空而出,噴湧飛瀉。“直下”既寫出巖壁的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極力誇張,寫山的高峻。 這樣寫詩人覺得還沒把瀑布的雄奇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於是接著又寫上壹句“疑是銀河落九天”。
說這“飛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壹個“疑”,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誇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蘇東坡十分贊賞這首詩,說“帝遣銀河壹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
“謫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的確是狀物寫景和抒情的範例。
4. 小學壹二年級李白的詩有哪些
《靜夜思》,《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 《送孟浩然之廣陵》 ,《贈汪倫》,《 望天門山》,《 夜宿山寺》,《古朗月行》等。
1.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3. 早發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壹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4.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5.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6.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
7. 夜宿山寺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8. 古朗月行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淒愴摧心肝。
5. 小學壹二年級李白的詩有哪些
壹年級是靜夜思、二年級是古朗月行和夜宿山寺。
小學課本中李白詩篇全集(人教版):
靜夜思 (第壹冊)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古郎月行 (第二冊)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碧雲端。
夜宿山寺 (第三冊)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 恐驚天上人。
獨坐敬亭山 (第六冊)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早發白帝城 (第七冊)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壹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望廬山瀑布 (第七冊)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贈汪倫 (第八冊)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第八冊)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望天門山 (第九冊)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北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
6. 李白思鄉的詩句壹二年級的
李白思鄉的詩句只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原詩:
《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延伸:
小學壹二年級學過的古詩有:
壹年級上冊
《畫》
唐?王維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壹年級下冊
《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少。
《村居》
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所見》
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小池》
宋?楊萬裏
泉眼無聲惜細流, 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
二年級上冊
《贈劉景文》
宋?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壹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回鄉偶書》
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二年級下冊
《草》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宿新市徐公店》
宋?楊萬裏
籬落疏疏壹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絕句》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壹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裏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