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壹條源自遙遠高山的河流,它流過無數不同的田園和山區,它遵循它應該遵循的路徑,奔流不息,直到匯入大海。生命之流經過的每壹段風景,就是壹段人生。
生命之流從亙古起就存在,將來也會繼續存在。在不同的風景裏,也許妳會是樹木,會是鳥雀,會是僧侶,會是乞丐,也許也會象莊子壹樣是壹只蝴蝶。
現在的妳是妳,等妳死去,生命之流並不會停息,它還會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妳,只不過是生命之流在途中經過的壹道風景。
很多人會不同意這樣的觀點,他們會問,如果我曾經是壹只鳥,我怎麽不記得我在哪棵樹上歇過?
可是,就算是今生,妳又能記住幾棵妳經過的樹呢?
清晨醒來的人,是壹天裏最天真的人。隨之而來的不如意和煩惱會把人們的天真壹點點擠出他的頭腦,使他無法記住路過的壹束野花,無法記住同事友善的問候,甚至無法記住妻子為他精心準備的早餐是什麽。
我們的壹生都在努力地忘卻不愉快和痛苦的事情,記住快樂的和有意義的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連那些自己認為是重要而快樂的事情也漸漸淡忘了。如果妳曾經是壹只鳥,那麽,妳怎麽能記住妳曾經落過腳的那壹株梧桐?
為什麽老人,老人能夠清晰地記得童年時唱過的歌謠?記得兒時祖母曾經講過的故事?記得年輕時收到的第壹封情書?甚至有些老人還聲稱記得前生曾經是誰,做過什麽。
禪曾這樣說:放下妳所有的煩惱,妳就可以看到前生。妳能象老人壹樣,放下壹切,只在午日的光裏,回想從前嗎?何況,老人也有老人的煩惱,並非所有的老人都能到達禪的境界。
妳不是還有夢嗎?
夢是沒有時間界限的。在短短的幾分鐘裏,夢可以帶妳走過幾朝幾代。夢的內容可以是前生,也可以是今世,更可以是將來。不要害怕惡夢,它只不過是另壹種生命的形式,要學會正視它;不要醉在美夢裏,它也許永遠不會實現,要學會因為它而快樂,卻不去當真。
只是,夢太容易遺忘。
生命是那樣的博大精深,不要嘗試去證明或者辯論什麽,妳如何能證明或者辯論壹個妳無法了解的事物呢?誰知道妳是不是實際上只是活在妳將來的夢裏呢?
所以接受她吧,懷著無限的感激,接受生命之流給妳的這段風景。享受它給妳的甜酸苦辣,讓妳在夕陽中老去的時候有著美麗的回味。
]
2、《霧》賞析
詩的壹開始就說,“我喜歡霧”,把個濃重的主觀情緒呈現在讀者面前,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那麽,作者為什麽喜歡霧呢?霧有哪些方面值得令人喜歡的呢?大致有4個方面:
第壹、是霧的朦朧美。作者把霧贊美為象征派詩人的筆法,也就是象征派所寫的詩,能給人壹種“隔簾望月,隔水看花”的朦朧美。作者還借“有人說過”和引用北宋詩人秦觀《踏莎行》詞中的首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從視覺上來寫濃霧下的景色:世界整個的變成了壹間白色的屋子,而這屋子既沒有門,也沒有窗,人在那壹片白色的氤氳中,只有和自己的影子捉迷藏。這既是比喻,也是寫實,表明了霧之濃,霧之重,形象生動而通俗。而引用秦觀詞中的句子,則在通俗形象之中增添典雅氣質,使現代詩融進了古樸美。
第二、是霧的輕軟美。作者引用美國詩人桑德堡的名句:“霧來了,附在小貓的足上。”並且說,“還有什麽比貓足更能表現出那輕而且軟、落地無聲的霧呢。”貓足這壹意象十分新穎奇特。霧和貓足本是互不相幹的,但貓足的行動輕軟無聲,把霧附在貓足上,就使得霧的輕軟變得形象具體,可感可視。作者利用桑德堡詩句意象的新奇來構建本詩意象的新奇,可說是詩中有詩,引人遐想無限。創作手法上也極為巧妙而自然。
第三,是霧的含蓄美。霧把富麗堂皇的世界隱去了,我們在霧中徘徊,在霧中看世界,就像品讀壹首意境高遠、含蓄深厚的詩,其妙處是只可意會,難以言傳。這是作者把全身心都傾註到了霧景裏而進到了“忘我”的境界。特別是當妳在霧中壹步步地向前挪移時,隔著壹片濃霧,忽然聽到妳熟悉的那條小河的潺潺水響,那份喜悅,確不是在陽光朗照時能體會得到的。“妳熟悉的那條小河”,是指妳現在經常流連這裏的“這條小河”,還是壹種聯想,聯想起故鄉的小河、兒時嬉戲的小河呢?應當說是後者,不然,就夠不上“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含蓄美了。其中也許還有著淡淡鄉思或遙遠的童年趣事呢。從寫作手法看,前兩部分是寫朦朧、輕軟、靜,靜得落地無聲,這壹部分寫到了聲音——忽然發出“潺潺水響”,它有著“鳥鳴山更幽”的效應,更突出了霧的朦朧美和輕軟美。
最後壹個使作者“喜歡霧”的原因還在於“霏霧弄晴”,“濃霧微陰之後,必能看到更燦美的陽光。”這是不僅在詩中開拓了壹個新的境界,更是卒章寄誌,包含著十分深刻的思想含義,令人玩味。
臺灣著名詩人兼評論家張默評論張秀亞的詩說:“她的詩親切、樸實、淡雅,令人讀之猶如回旋在時間的琴鍵之上。”張秀亞的散文詩也是如此。
3、《尋夢者》賞析
讀本詩要抓住詩人的藝術構思:將現代人的"尋夢"思緒寄寓在壹個"尋找金色的貝"的民間故事裏,壹虛壹實,巧妙交織為壹體。--細讀全詩,體會詩人怎樣把他這壹藝術構思轉化為外在的形式特點:將類似民歌的誇飾、復沓與意象朦朧的現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跡地結合壹體;用親切的日常口語說話的調子,將復雜化、精微化的現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達出來。然後,反復吟誦全詩,體味流動其間的詩情與詩緒:既是明朗的(表現了追求理想的執著),又是迷惘、感傷的(表現追求中的疲倦與蒼老)。
這首詩藝術構思的特點是:將現代人的“尋夢”思緒寄寓在壹個“尋找金色的貝”的民間故事裏,壹虛壹實,巧妙地交織為壹體。
《尋夢者》是詩人內心世界的形象寫照,也是壹個群體精神與靈魂的深刻自白。它用美麗的象征意象唱出了美麗的尋夢者靈魂的歌,這支美麗的歌告訴了壹個人生的真諦:任何美好理想的實現,任何事業成功的獲取,必須付出人的壹生追求的艱苦代價;妳的夢“開出嬌艷的花”來的時候,正是“在妳已衰老了的時候”。
詩人戴望舒采用象征的方法來傳達他這壹人生真諦的覺識。詩中的象征本體是詩人自己,象征喻體則是那“金色的貝”吐出的“桃色的珠”。詩人找到了這個理想的象征物,在它身上寄寓了人生追求的壹切美好東西。
這首詩有壹種抒情內蘊的氣勢。開頭與結尾,既是壹個圓圈式的結構,又是情感向更高層次的展開。詩的重點放在尋求“無價的珍寶”的精神歷程,由金色的貝之所在,到逢到金色的貝的艱苦,由對金色的貝豐美與價值的贊頌,再引向桃色的珠的艱苦生成,最後寫人生獲得無價的珍寶之後的快樂與幸福,象征的喻體與被象征本體交織融匯,水乳難分,詩人的感情也波瀾起伏,流動其間的詩情與詩緒,既是明朗的,表現了追求理想的執著,又是迷惘\感傷的,表現了追求中的疲倦與蒼老。已經表現出了壹定的現代主義特征
《尋夢者》非常富於民族色彩。詩人選擇了“金色的貝”與“桃色的珠”做為人生理想象征的載體,就深得傳統詩歌意象的啟迪。大海、金色的貝、珍珠、冰山、旱海、海水、天水、乃至“九年”這個數字本身等壹連串的意象,都習見於古典詩歌之中,也與民族審美的心理積澱相契合。詩人用了“青色”、“金色”、“桃色”這些色彩,來寫人生(大海)的深沈、獲得理想與價值的美麗,也容易引起民族心理的呼應。詩每節三行,節奏大體整飭,每節壹二句或重復、或排比,三行中大體取aab的韻腳,甚至各句大部重復。讀起來,不僅有意象紛沓而至的美感效果,也有和諧而富於音樂美的聽覺境界的滿足。從詩的情與境,神與形的創造中,完全有理由說,《尋夢者》是擺脫了對西方象征詩的陰影的典型的現代東方象征詩。
4、《停電之後》賞析
這首詩語言樸實,有口語,流暢,平穩,情真。其中的“太陽”“電燈”“蠟燭”“黑暗”“風”這些意象各象征某種意義,而且有聯系,這種認識就是對其的感知。如果聯系時代背景來理解,就會發現它棉裏藏針,寓意深刻。作品中流露的對“文革”的憤怒,對政治運動的思考,對美好的正常生活的想望,“文革”的終於結束,以及自己的堅定立場和堅定立場所帶來的傷害與付出的代價等等。此時也就完成 了感想。
感知與感想是相互聯系的,也是相互交織的。感想有時會反過來促使人從新感知,從新感知也會產生新的感想。
5、 回旋舞》賞析
回旋舞,壹種美麗的舞蹈。作者保爾·福爾別具匠心地用它來暗示人們和平相處,互助互愛的理想未來。
詩的第壹節中,作者寫道:假如全世界的少女都肯攜起手來,她們可以在大海周圍跳壹個回旋舞,試想啊,全世界的少女壹起跳回旋舞,該多麽美啊!她們的舞裙隨著回旋的舞步旋轉,手拉著手,臉上洋溢著微笑,在海邊跳著,可惜不能看到海的對岸。
同樣的,試想象詩的第二節,男孩們把船連成壹座橋,然後用強壯的手挽起另壹只強壯的手,這就是壹座堅不可摧的大橋。
這時,正如詩中所說:那時人們便可以繞著全世界跳壹個回旋舞。男女老少都快樂的跳著,人們和平相處,互助互愛。可是最後壹節中,作者把“假如”放在後面既揭示了這不是現實,只是理想,呼籲人們要和平相處,結束戰爭,又強調了和平對人類的重要性。
6《什麽能從我們身上脫落》賞析
這首詩是《十四行集》的第二首,題目是我們為了敘說的方便加上去的。在這首詩裏,詩人把死亡看作生命的輝煌完成。有限與無限,死亡與新生,“脫落”與永恒,二者的相撞,形成詩的張力。在“蛻化的蟬蛾”般的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的秘密循環中,詩人尋得了“舒開樹身”的超越有限、超越死亡、超越生命的詩意。這是對人的死亡的通脫理解,對人的本真存在的壹種言說。 傳達這樣的詩意,最好不過的詩體選擇也許就是十四行了。秘密循環的內蘊與回環往復的詩體有了極妙的融合。詩人在嚴整的形式中從容自如地寫出了對人生的終極關懷。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中西詩藝的極妙融合。
7、《烙印》賞析
批評家須隨著作品走,不許用自己的成見攔頭壹杠子。批評不是打杠子。我知道這個,可是我辦不到這壹步。我多少有些成見,這是壹;我太性急,沒有耐心法兒細讀爛咽,這是二。有此二者,所以永遠不說帶批評味兒的話。得罪人還事小,不公平便連自己也對不起。閉口不言,倒也逍遙自在。
久聞克家的詩名,今天得讀他的《烙印》,破例要說上三言五語。為何要破例?自有原因,恕不告訴。
《烙印》裏有二十多首短詩,都是壹個勁,都是象“壹條巴豆蟲嚼著苦汁營生” 的勁。真希望他給點變化,可是他既願壹個勁,誰也沒辦法;況且何等的壹個勁!不是捧事,我愛這個勁;這個勁不是酸溜溜的,最恨酸溜溜的調貨;不吃餃子專喝醋,沒勁!設若我能管住生命,我不願它又臭又長,如潘金蓮女士之裹腳條;我願又臭又硬。克家是否臭?不曉得。他確是硬,硬得厲害。自然,這個硬勁裏藏著個人主義的壹些石頭子兒。“什麽都由我承當,”是浪漫主義裏那點豪氣與剛硬。可是這並不是他個人的頌贊,不是眾人皆軟我獨剛的表示。他的世界是個硬的,人也全是硬的,硬碰硬便是生活,而事實上大家也確是在那兒硬碰。碰的結果如何?克家沒說。他不會作夢。他是大睜白眼的踱開大步朝前闖;不這麽著可又怎樣?細想起來,就是世界到了極和平極清醒的時候,生命還不是個長期的累贅?大概硬幹的勁永遠不應當失去,不過隨著物質的條件而硬得不同程度便了。克家是對現在世界與人生決定了態度,是要在這黑圈裏幹壹氣。別的,他沒說,頂好也就別追問。黃鶯不是畫眉;鴨子上樹是抱上去的。
真的,他這些詩確是只這麽壹個勁。甚至於為唱這個而犧牲了些形式之美。他的句子有極好的,有極壞的,他顧不及把思想與感情聯成壹片能呼吸的活圖畫;在文字上他也是硬來。《漁翁》的圖畫不壞,《歇午工》便更好了,可是《難民》有多麽笨,多麽空虛。還是《希望》與《生活》好些,因為這兩處根本是說他的態度,用不著什麽修飾;裏邊也有些喻擬,不甚高明。至於句子,長短的不齊倒沒有什麽關系;他的韻押得太勉強。這些挑剔是容易的,因而也就沒多大價值;假若他不是自狂自大的,他自會改了這些小毛病。
最可愛的地方是那點有什麽說什麽的直爽——雖然不都幹脆。舊詩裏幾乎不易找到這個勁。設若多數舊詩是有味沒字,克家是有字而欠點味。味兒不難找,多唱就是了。也許他是故意要有字沒味,君不見“壹輪明月喲”也是有味沒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