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關於亭子送別的詩句

關於亭子送別的詩句

1.關於亭的詩句

高亭

唐白居易

亭脊太高君莫拆,東家留取當西山。

好看落日斜銜處,壹片春嵐映半環。

江亭夕望

唐白居易

憑高望遠思悠哉,晚上江亭夜未回。

日欲沒時紅浪沸,月初生處白煙開。

辭枝雪蕊將春去,滿鑷霜毛送老來。

爭敢三年作歸計,心知不及賈生才。

曲江亭晚望

唐白居易

曲江岸北憑欄幹,水面陰生日腳殘。

塵路行多綠袍故,風亭立久白須寒。

詩成暗著閑心記,山好遙偷病眼看。

不被馬前提省印,何人信道是郎官?

新澗亭

唐白居易

煙蘿初合澗新開,閑上西亭日幾回?

老病歸山應未得,且移泉石就身來。

暮春日宴溪亭

唐成彥雄

寒食尋芳遊不足,溪亭還醉綠楊煙。

誰家花落臨流樹,數片殘紅到檻前。

蘇溪亭

唐戴叔倫

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

燕子不歸春事晚,壹汀煙雨杏花寒。

章梓州水亭

唐杜甫

城晚通雲霧,亭深到芰荷。吏人橋外少,秋水席邊多。

近屬淮王至,高門薊子過。荊州愛山簡,吾醉亦長歌。

灞陵亭

唐高蟾

壹條歸夢朱弦直,壹片離心白羽輕。

明日灞陵新霽後,馬頭煙樹綠相迎。

南亭

唐韓偓

每日在南亭,南亭似僧院。人語靜先聞,鳥啼深不見。

松瘦石棱棱,山光溪澱澱。塹蔓墜長茸,島花垂小蒨。

行簪隱士冠,臥讀先賢傳。更有興來時,取琴彈壹遍。

潁亭

唐韓琮

潁上新亭瞰壹川,幾重舊址敞幽關。寒聲北下當軒水,

翠影西來撲檻山。遠目靜隨孤鶴去,高情常***白雲閑。

知君久負巢由誌,早晚相忘寂寞間。

津亭

唐胡宿

津亭欲闋戒棠舟,五兩風來不暫留。

西北浮雲連魏闕,東南初日滿秦樓。

層城渺渺人傷別,芳草萋萋客倦遊。

平樂舊歡收不得,更憑飛夢到瀛洲。

北亭

唐李群玉

斜雨飛絲織曉空,疏簾半卷野亭風。

荷花向盡秋光晚,零落殘紅綠沼中。

金陵新亭

唐李白

金陵風景好,豪士集新亭。舉目山河異,偏傷周顗情。

四坐楚囚悲,不憂社稷傾。王公何慷慨,千載仰雄名。

西亭

唐李商隱

此夜西亭月正圓,疏簾相伴宿風煙。

梧桐莫更翻清露,孤鶴從來不得眠。

臨水亭

唐施肩吾

只怪素亭黏黛色,溪煙為我染莓苔。

欲知源上春風起,看取桃花逐水來。

登峴亭

唐司空曙

峴山回首望秦關,南向荊州幾日還。

今日登臨唯有淚,不知風景在何山。

梅亭

唐唐彥謙

東海窮詩客,西風古驛亭。發從殘歲白,山入故鄉青。

世事徒三窟,兒曹且壹經。丁寧速賒酒,煮栗試砂瓶。

宴南亭

唐王昌齡

寒江映村林,亭上納鮮潔。

楚客***閑飲,靜坐金管闋。

酣竟日入山,暝來雲歸穴。

城樓空杳靄,猿鳥備清切。

物狀如絲綸,上心為予決。

訪君東溪事,早晚樵路絕。

2.描寫亭子的詩句

壹)亭,是我國古典園林中最常見的壹種景點建築,僅頤和園裏就有各式亭子40多個。這些亭子,有的建在湖畔,有的隱於林間,有的浮於水上,有的立於山巔,有的夾在廊中,有的位於橋頭……它們不僅把美麗的湖光山色點綴得更加嬌艷動人,又為遊人提供了壹處處停留休息領略周圍景色的場所。

②位於昆明湖東堤旁的廊如亭,不僅是全園中,也是我國現存亭子中最大的壹個。面積有130多平方米,遠遠望去,猶如壹個巨大的圓形宮殿。廊如亭通過十七孔橋與南湖島遙相呼應,顯得格外壯觀。

③而在佛香閣旁也有壹個小巧玲瓏、十分逗人喜愛的小小亭子,它的高和寬都僅有1米多,只能供人觀賞。

④在小小亭的西邊則有壹個極為珍貴的銅亭,它全部用青銅鑄成,造型之精美,工藝之復雜為世上罕見。

⑤在銅亭東邊有壹個甚為奇特的敷華亭,它的外形並不奇特,而是在亭內有壹山洞直通山下,並有壹個小木亭位於其中。亭中有亭,真是奇特無比。

⑥敷華亭東邊有壹個很是別致的蝶亭。它的造型育種,別具壹格——由兩個相連的六角單檐亭組成,也稱“雙亭”。那黃色琉璃瓦在陽光下甚為美觀。

⑦從昆明湖東岸通過壹座小橋有壹小島,島的中心坐落著全園最佳的知春亭。它造型優美,它的動人所在是環境。它四面環水,周圍滿是綠葉紅花。每當春風從東南吹來,驅走冰雪嚴寒,知春亭就像報春的使者,迎著風欣然屹立,以它那動人的姿態向人們報告著春天的消息。站在亭上向遠處望去,四周景色盡收眼底,令人陶醉。

⑧頤和園的亭子千姿百態,它們和著山水樹林,和著周圍的建築及變化莫測的天空,又與碧波蕩漾的昆明湖,蔥蘢蒼翠的萬壽山及許許多多的殿堂樓閣融為壹體,組成了壹幅生動清新、美麗動人的畫面。

3.古人常在什麽亭送別

人們常在長亭送別。

送別詩中常見的意象有如下幾種: 第壹,長亭、勞勞亭、謝亭、灞陵亭、南浦。長亭,是古人在大道上專為行人休息所設的亭子,人們常在長亭送別,從而使得長亭這壹自然景觀常常出現在與送別有關的作品中。

勞勞亭,離建康古城大約十五裏;謝亭,又名謝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齊詩人謝眺任宣城太守時所建,他曾在此送別朋友範雲,後來謝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別之地;灞陵亭,在長安東南三十裏處,那裏原有壹條灞水,又因漢文帝葬在那裏,遂稱灞陵,唐代時人們送朋友出長安,常在那裏分手;南浦,壹是指專有的地名,壹是指某壹地區中位於這個地區南側的水浦,再壹個是指河流的分口處,江淹在《別賦》中說:“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此後人們便用“南浦”作為送別詩的意象。

第二,楊柳。“柳”者,“留”也,二者諧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慣。

這壹古老的風俗最早出現於漢代,漢樂府有古曲《折楊柳歌》:“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

第三,夕陽、日暮。許多詩人喜歡把離別與夕陽、日暮聯系在壹起,表達濃濃的離情,這是因為憂傷的情感和蒼茫的暮色相協調,對於遠離家鄉的遊子來說,暮色漸起漸至蒼茫,最能勾起他們的離情別緒,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說的“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第四,酒。古人離別多設宴餞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將意”(楊載《詩法家數》),“勸君更進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裏外,興在壹杯中”(李白《江夏別宋之悌》),故許多離別詩,都飄散著釅釅的酒香,酒裏充盈著親情、友情、故園之情、感時之情。

第五,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劉禹錫《秋詞二首》),古人在對秋景的註視中感覺到時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暫和易老,“秋”能使誌士失誌,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觀。

遇秋而愁已成為古代文人的壹種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萬裏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對巫山巫峽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壯誌難酬,國勢衰落,不禁發出“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壹系故園心”(《秋興八首》)的感嘆,抒發了自己的憂國之情和孤獨抑郁之感。

秋代表了蕭條淒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別詩中慣用的意象。 縱觀古代的送別詩,贈別也罷,留別也好,俱是由眼前景而觸發心中情,是寓情於景、寓景於情,是真情的流露、心誌的坦陳。

4.誰知道帶“亭”的詩句

另外哦還有壹句我很喜歡的..

天下傷心處, 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 不遣柳條青。

勞勞亭,三國吳時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區南,是古時送別之所。李白寫這首絕句時,春風初到,柳條未青,應當是早春時節。不過,詩人要寫的並非這座古亭的春光,只是因地起意,借景抒情,以亭為題來表達人間的離別之苦。

[]

詩的前兩句“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以極其洗煉的筆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題而入,直點題旨。就句意而言,這兩句就是屈原《九歌·少司命》所說的“悲莫悲兮生別離”和江淹《別賦》所說的“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但詩人既以亭為題,就超越壹步,透過壹層,不說天下傷心事是離別,只說天下傷心處是離亭。這樣直中見曲,越過了離別之事來寫離別之地,越過了送別之人來寫送客之亭,立言就更高妙,運思就更超脫,而讀者自會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

不過,這首詩的得力之處,還不是上面這兩句,而是它的後兩句。在上兩句詩裏,詩人為了有力地展示主題,極言離別之苦,已經把詩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沒有什麽話好講,沒有進壹步盤旋的余地了。如果後兩句只就上兩句平鋪直敘地加以引伸,全詩將纖弱無力,索然寡味。而詩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條未青之景,陡然轉過筆鋒,以“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這樣兩句,另翻新意,振起全篇。

這壹出人意表的神來之筆,出自詩人的豐富聯想。《文心雕龍·物色篇》說:“詩人感物,聯類不窮。”詩思往往是與聯想俱來的。詩人在構思時要善於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聯類越廣,轉折和層次越多,詩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尋味。古時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所以壹些詩人寫離別時常想到楊柳,在楊柳上做文章。例如王之渙的《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就是從楊柳生意,構思也很深曲;但就詩人的聯想而言,只不過把送別與楊柳這兩件本來有聯系的事物聯在了壹起,而在詩中雖然說到楊柳是“東風樹”,卻沒有把送別壹事與東風相聯。李白的這兩句詩卻不僅因送別想到折柳,更因楊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風吹拂,從而把離別與春風這兩件本來毫不相幹的事物聯在壹起了。如果說王詩的聯想還是直接的,那麽,李詩的聯想則是間接的,其聯想之翼就飛得更遠了。

[]

應當說,古詩中,從送別寫到折柳,再從楊柳寫到春風的詩,並非絕無僅有。楊巨源的《折楊柳》:“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壹枝;憔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寫得也具見巧思,但與李白的這兩句詩相比,顯得巧而不奇,而李白則是把聯想與奇想結合為壹的。詩人因送別時柳條未青、無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這是春風故意不吹到柳條,故意不讓它發青,而春風之所以不讓柳條發青,是因為深知離別之苦,不忍看到人間折柳送別的場面。從詩人的構思說,這是聯想兼奇想;而如果從藝術手法來說,這是托物言情,移情於景,把本來無知無情的春風寫得有知有情,使它與相別之人同具惜別、傷別之心,從而化物為我,使它成了詩人的感情化身。李锳在《詩法易簡錄》中贊美這兩句詩“奇警無倫”,指出其“妙在‘知’字、‘不遣’字”,正是壹語中的的評論。

與李白的這首詩異曲同工、相映成趣的有李商隱的《離亭賦得折楊柳》詩的第壹首:“暫憑樽酒送無憀,莫損愁眉與細腰。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對照之下,兩詩都以離亭為題,都是從離別想到楊柳,從楊柳想到春風,也都把春風寫得深知離別之苦,對人間的離別滿懷同情。但兩詩的出發點相同,而結論卻完全相反:李白設想春風因不願見到折柳送別的場面,而不讓柳條發青;李商隱卻設想春風為了讓人們在臨別之時從折柳相贈中表達壹片情意,得到壹點慰藉,而不惜柳條被人攀折。這說明,同壹題材,可以有各種不同的構思,不同的寫法。詩人的想象是可以自由飛翔的,而想象的天地又是無限廣闊的。

5.有“亭”字的詩句,越多越好

平林漠漠煙如織,

寒山壹帶傷心碧。

瞑色入高樓,

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

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

長亭更短亭。

眾 鳥 高 飛 盡 ,

孤 雲 獨 去 閑 。

相 看 兩 不 厭 ,

只 有 敬 亭 山 。

——獨坐敬亭山 李 白

孤山寺北賈亭西

--白居易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李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