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在黃州時,突然有壹天詩性大發,於是創作了壹首稱贊佛陀的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這是壹首意境非常高的詩句,若不是對佛法有著非常搞的造詣是絕對寫不出如此好的詩句。
蘇東坡寫好了這首詩句自己開始反復吟誦,自己也覺得非常的滿意,於是他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好友佛印禪師。他心想要是佛印禪師看到他作的這首詩,壹定會連連贊賞的。於是他就立刻把那首詩句抄錄下來,用信封封好,叫過來用人讓他把這封信送去歸宗寺親手教給佛印禪師。
黃州在長江北岸而歸宗寺卻在長江南岸,要到南岸的歸宗寺就需要渡江的,那麽我們就趁著傭人搭船過江的這段時間壹起來研究壹下這首詩句的內容。"稽首"是頂禮膜拜的意思,"天中天是"說天是人所尊敬的,而佛陀更為天所尊敬,所以佛陀被稱為天中之天。
"毫光照大千"是說佛陀的佛光照耀與三千大千世界,壹個太陽系裏面有很多的星球,才組成了壹個小世界,壹千個小世界才能合成壹個小千世界。壹千個小錢世界,才能合成壹個中千世界。壹千個中千世界,才能合成壹個大千世界。
“八風吹不動”,這是壹句警示動人的詩句,更是詩句的中心,最為要緊的事.“八風”,是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大智度論》上說:“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四順四違,邊能鼓動物情.”
這八種是人生成敗得失的總和.稱頌贊美,名譽利祿,跟各種快樂美好的的享受,是誰都會陶醉的;普通人,每逢遇到這些美好的事物,都會感到可不可知 為此而瓢瓢然!而遇譏諷詆毀,又怒形於色;可是遇到苦難和苦惱,心中又抑郁難安憂心忡忡。
這也是人之常情.可是卻有這麽壹個人,居然“八風”都難以觸動他,這人究竟是誰呢?,他就是我們佛陀。
“端坐紫金蓮”,這是說佛陀諸惑已盡,眾德圓備,所以才能能不被外界的事所搖動,莊嚴且安穩地盤坐在蓮花臺之上.這首詩是在在贊佛,同時也是暗含著作者有這非凡的意境:他可以跟佛陀壹樣,已經可以做到心能轉物且不為物轉的地步了.——蘇東坡確實是壹個非常聰明的人。
這時候,傭人已經上了岸,他趕往廬山的歸宗寺而去.佛印禪師接到信箋打開來,讀到這首詩句,並沒有蘇東坡所料想的那樣贊賞壹番,又或是拍案叫絕,反倒是覺得應給刺激他壹下,給他來個當頭壹棒。於是,他就在那首詩句的下方寫上“放屁”兩個醒目的大字,從新教給傭人讓其帶回黃州給蘇東浦.
在黃州的蘇東坡,從傭人前去以後,便自顧的沾沾自喜,在那裏等待著用人的回復,他滿心認為當佛印禪師看到了那首詩句時,必定會大大地贊賞壹番的,所以他放下所的事壹心等待用人能傳來好的消息,好不容易終於等到了傭人帶回來的消息,於是他便急切的問道:“佛印禪師看到都說了什麽?”
傭人回答道:“他什麽都沒有說?就只是在妳的詩句下方寫了幾個字,就叫我把信箋拿回給您,我不識字,所以也不懂上面都寫了些什麽.”傭人說完,就把那封信箋交與蘇東坡;
他打開信封,拿出詩信,看到了那首詩句的下方,寫著“放屁”兩字時,心中升起無名之火,火高猶如三千丈,怒氣沖天!連聲喊道“豈有此理?”於是他又仔細地品讀推敲自己的詩句,可是不管他們麽品讀推敲就是找不到詩句的毛病出在哪裏。
於是自顧自的埋怨 責怪佛印禪師道道:“我這麽壹首好詩,妳卻不懂得如何欣賞,竟把還把它當成放屁,還真是夠糊塗的了!”所以他決定要親自去找佛印禪師辯論壹番,討個說法,於是雇船過江,前往歸宗寺。
蘇東坡的船只向著南邊前進,他端坐在船板之上,雖然這時的江面微風吹動,可是依然無法平息他那棹動的心,好像是熱鍋上的螞蟻,就是沒有辦法像上次遊赤壁時那樣愉悅的心情,於是便吟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名句了。
蘇東坡來到歸宗寺,很是氣憤地要找到佛印禪師,沒想到佛印禪師早就已吩咐客堂的管事說道:“今天不予見客.”蘇東坡聽到不見客,猶如火上澆油壹般,再也無法壓住火氣!他便不管不顧地直接跑到佛印禪師的禪室。
他看道禪室的門虛掩著,正準備舉手敲門進入時,就發現門板面上貼了壹張紙條,紙條上端端正正的寫著: “八風吹不動,壹屁過江來。”他看到這兩句,很快警覺了,心裏默默地想到:“是我錯了!” 那麽,蘇東坡究竟錯在了那裏呢?
佛印禪師那句話,就是警告他說:“妳說能夠部位任何嘲諷詆毀的事情所動容,那妳為什麽竟然被我那“放屁”兩個字,就弄到氣憤不已,以至於還要辛苦的過江而來找我想要個說法呢?”
這回蘇東坡才深深感到慚愧,感嘆壹向自認為自己對於佛法都能夠理解通透,卻不曾想過只世理解是不夠的,還缺少了真正的修行,當心境不夠時就會像今天壹樣無法做到心情契合無波無瀾,竟然和其他人並無兩樣。
研究學習佛法知識而不能運用知識 不去實踐也是不行的!所以他當即下定決心,從今以後要將所有理解的佛法,在日常的生活裏全都實行起來.同時他又深深地感激佛印禪師給他的啟示,他覺得有這樣的壹位諍友,實是人生的大幸!從此,他對佛印禪師,更加心悅誠服了。
擴展資料
八風在佛教裏是指“得、失、謗、揚、贊、嘲、憂、喜”八種影響人心境的情緒。人是情感動物,遇到“八風”紋絲不動幾乎不可能,壹生的修行也未必能做得到。有些人自認為自己“八風吹不動”,我覺得是過分自信和自大了。
人際交往中,經常能遇到趾高氣揚的人,說起話來咄咄逼人,好像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也經常犯自以為是的毛病,甚至有時會出現無理狡三分的情況,做到心平氣和與換位思考實在太難。
俗話說“有理不在聲高”,反思來看,人在爭論當中之所以“聲高”,除了修養不足之外,我覺得“聲高”是為了掩飾內心的虛弱,自大的背後實際上隱藏的是缺乏自信。
修行不僅在口頭上,更重要的是行。知易行難,大家也許明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道理,也許想把得與失、榮與辱置之度外,但現實中真正做到的能有幾人?做點事就要求別人點贊,受到點打擊就萎靡不振,取得點成績就洋洋得意……
大家都知道: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如果總是夜郎自大,驕傲自滿,我們就會陷入孤芳自賞、敝帚自珍的封閉境地,就會成為孤陋寡聞、不思進取的井底之蛙。
滿招損,謙受益。自大會使人們變得固執己見,自大還會導致各種偏見。自大的人往往按早已形成的習慣去做事,容易墨守成規。
我們要與時俱進,唯壹的方法就是活到老,學到老,修行到老。我們需要的是“空杯心態”,在工作、學習、生活中,要學會放空自己,放得越空,收獲就會越多。
在鮮花和掌聲面前,我們要看到差距;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我們要不失信心,這便是成熟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