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
崔 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壹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譯文:
以前的仙人已經騎著黃鶴飛走,此地只剩下這座空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飛去以後再也不回返,千載的白雲,依舊在樓前蕩蕩悠悠。登樓遠眺,晴朗的江面上,歷歷在目的是漢陽城上草樹和那布滿芳草景色淒迷的鸚鵡綠洲。天色將晚,暮色彌漫,我的家鄉哪裏呢?煙波浩渺的江上,壹片迷漾,引起我無數的憂愁。
韻譯:
傳說中的仙人早乘黃鶴飛去, ?這地方只留下空蕩的黃鶴樓。
飛去的黃鶴再也不能復返了, ?唯有悠悠白雲徒然千載依舊。
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在目, ?鸚鵡洲的芳草長得密密稠稠,
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 ?面對煙波渺渺大江令人發愁!
作者簡介:
崔顥,(?—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十年進士及第,曾出使河東節度使軍幕,天寶時歷任太仆寺丞、司勛員外郎等職。足跡遍及江南塞北,詩歌內容廣闊,風格多樣。或寫兒女之情,幾近輕薄;或狀戎旅之苦,風骨凜然,詩名早著,影響深遠。
詩詞釋義:
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裏只留下壹座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壹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雲。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壹片碧綠的芳草覆蓋。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兒呢?眼前只見壹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賞析:
黃鶴樓舊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大橋武昌橋頭。
相傳始建於三國東吳黃武二年(223)。武昌古時叫鄂州。據《元和郡縣誌》記載:“鄂州城西臨大江,西南角因磯名樓,為黃鶴樓。”也有傳說記載,三國時·1297·《唐詩鑒賞大典》
壹個名叫費文祎的人登仙,曾乘黃鶴在此樓休息,因此得名黃鶴樓。這使千年古樓蒙上了神奇色彩,更加聞名天下。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詩人漫遊到了這裏,乘興登臨,首先誦出了這樣的詩句是很自然的。這個起句語言明白曉暢,表面上看沒有什麽辭采,但感情放縱恣肆,借助於樓名的傳說,卻能壹下子將人們帶進壹個神話境界,引發出無限遐思。從這點說,這首詩的起句筆勢突兀陡峭,引人入勝,寓奇崛於平易之中。面對歷史陳跡,不免浮想聯翩,“已乘”和“空余”,“昔人”與“此地”,兩相映襯,凝成了古今變化、物是人非的巨大感慨,深刻地表達了詩人登樓之初的浩然情懷。
“黃鶴壹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頷聯由神話傳說回到了現實感受。詩人登上了古樓,縱目遠眺,只見碧空浩渺,白雲悠悠。這樣空茫的境界不免又使仕途坎坷的詩人產生人世仿徨的無限惆悵。詩人在這裏突破了格律的限制,沒有苛求對仗工整,詞性和聲律似對非對,前對後不對,但讀起來音節瀏亮,壹氣貫註,顯得自然流動,並不著力。
頸聯兩句對仗則非常精美工穩了。“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繪出了壹幅絢麗的大江景色。當詩人的視線從遠處的天際回落到地面景物的時候,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與黃鶴樓隔江相望的漢陽。
那裏,綠樹掩映,漢水交匯,在明麗的陽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江面,只見壹丘沙洲隆起江心,這就是鸚鵡洲了。東漢末年的文人彌衡,曾在洲上作過《鸚鵡賦》,彌衡被江夏太守黃祖殺於洲上,後人便改洲名為鸚鵡洲,作為紀念。彌衡素有文氣,但懷才不遇,終遭不幸,如今只剩下壹片芳草萋萋。詩人見景生情,不由地聯想到自己的漂零身世。雖然他以如椽的大筆為眼前的景物勾勒出壹幅色彩鮮麗,形象優美的圖畫:
紅艷的陽光,白亮的浪花,濃綠的樹木,但是景色雖好,終究還是異鄉的土地啊!
於是,那惆悵的情懷就自然地轉化為無盡的鄉愁了。“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末聯描繪的江面已是壹片暮靄,仿佛籠罩著煙霧壹般。“煙”字能表現出壹種朦朧、彌漫、飄忽的景象。為許多詩人喜用。崔顥在這裏用了壹個“煙波”,就把水波渺茫,暮靄沈沈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現出來了,在極有深度的視覺形象中蘊含著醇厚的韻味。它與“日暮”
壹同構成壹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詩人的懷鄉之情:
黃昏時分,忙碌在外的人們都在回家了,而自己呢,宦途失意,還面對浩浩大江,獨立在蒼茫暮色之中,更添異地飄泊之感。壹個“愁”字作結,點出了全篇的主旨。
思鄉是古人抒情的主要內容之壹,在遊子的登臨詩作中更為習見。這樣的詩歌,抒發的雖不是憂國憂民的感情,卻可以從詩人那飄泊動蕩的生活感受中,反映出封建社會壹些知識分子的困苦情狀。《黃鶴樓》這首詩景色絢爛,境界開闊,在感情基調上並不頹唐,不失為這類主題中的“千古擅名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