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張廷玉《萬裏長城萬裏空,百世英雄百世夢》原文:
南來北往走西東,人生杳杳在其中,天也來空地也空,換了多少主人公;
夜靜聽得三更鼓,翻身不覺五更鐘,從頭仔細思量起,便是南柯壹夢中;
壹場辛苦壹場空,死後還歸泥土中,身歸泥土氣隨風,壹片頑皮化臭朧;
在身置得萬傾田,死後只得三步地,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萬裏長城萬裏空,百世英雄百世夢,沈舟側畔輕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大意是:
長城向來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征,發揮了相當的防禦能力,但是回顧歷史卻發現,秦朝皇帝以全國之力修築了宏偉長城,但是秦朝僅二世就土崩瓦解,不是輸給了長城外的匈奴人而是輸給了內患,開端於陳勝吳廣兩個農民工的暴動,之後便是劉邦項羽的大軍破城。
明王朝也不是毀於關外的草原梟雄,而是敗在又壹個農民工李自成的手下,之後吳三桂放滿清入關。當年日寇突破山海關進軍我華北,正是我國***內戰正酣之時,國力日衰,才有了日寇的可趁之機。
所以,長城的防禦功能是消極的,而往往是禍起蕭墻之內,中華腐敗衰弱之時,長城擋不住外敵的入侵,而中華強盛之時,又不需要長城的保護,不戰而屈人之兵。
萬裏長城萬裏空,百世英雄百世夢”大意是:雖然中國歷朝歷代雖然很多帝王修建了萬裏長城,但是他們最終都沒有抵擋住自己王朝的滅亡。
擴展資料
典故
清朝康熙年間,有個新科進士叫張廷玉,在長城城墻上“塗鴉”,留下了“萬裏長城萬裏空,百世英雄百世夢”的詩句,碰巧被前來巡視的康熙看見了。康熙沒有將其定性為“不穩定因素”,反而當眾宣布大清朝從此永不築長城,並對張廷玉委以重任。
張廷玉是清代的大臣,輔佐過康熙和雍正二朝皇上,這裏主要還是勸諫封建帝王行仁政治天下,靠著長城是阻擋不了自己王朝的滅亡。
中國的萬裏長城與埃及的胡夫金字塔等並稱為世界八大奇跡,同時也是我古代第壹防禦工事。萬裏長城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全長21198.18千米,其中明長城長8851.8千米。
我國古代關於長城的民間傳說有很多,像耳熟能詳的孟姜女哭長城等,作為我國古代的第壹防禦工事,它在我國古代抵禦匈奴入侵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5年10月毛主席寫了壹首詩,抒發了“紅櫻在手”定能“縛住蒼龍”的革命豪情,這首詩就是《清平樂.六盤山》。其中有壹句詩便是眾所周知的“不到長城非好漢”這句詩反映了中華民族壹種氣魄,壹種不畏困難的奮鬥精神,同時也成為了立誌要去萬裏長城壹遊的緣由。
原文是: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譯文是:長空高闊白雲清朗,南飛的大雁已望著飛到了天邊。不登臨目的地絕不是英雄,算下來已征戰了二萬裏的路途。六盤山上高峰挺拔,烈烈的西風吹卷著紅旗。現在革命的武裝正在***產黨的領導之下,哪壹天才能打倒國民黨反動派?
創作背景:1935年8月,毛澤東主席粉碎了張國燾分裂紅軍的路線後,率紅壹方面軍繼續向陜北根據地挺進。9月中旬,紅軍攻克天險臘子口,奇跡般越過岷山草地,進入甘肅南部。
10月7日,紅軍在寧夏六盤山的青石嘴,又擊敗了前來堵截的敵騎兵團,掃清了阻礙,擺脫了追敵,當天下午,壹鼓作氣,翻越了六盤山。此詞即是作者翻越六盤山時的詠懷之作。
百度百科--張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