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詩選》這本書是泰戈爾在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後,曾就他所創作的孟加拉文的詩歌,陸續挑選他最喜歡的詩篇,親自譯成英文,推薦給世界的讀者,堪稱泰翁的“自選集”。吳巖先生在70歲退休後的15年反復研究推敲,把這10卷陸續譯出仔細修改,並經資深編輯仔細校訂,由譯文出版社於1997年出版,名為《心笛神韻》。
這壹回,教育部推薦《泰戈爾詩選》,吳巖先生說:“我是高興的,也覺得責任重大”因此,他從《心笛神韻》中精心挑選了泰戈爾最有代表性的名作300多篇,簡精原有的序及附錄,改寫成壹篇譯者序,但仍保留原有特點,讓青年學生認識到泰翁“自選集”的基本面貌,感受泰戈爾詩篇的獨特魅力。
擴展資料
組成
《飛鳥集》(泰戈爾詩集之壹)由105段詩歌組成。每段詩歌都只有簡短的兩三句話,卻在冥冥中,悄悄為我們點亮了什麽東西。而在這些集靈感與思索於壹身的精悍短詩中,泰戈爾更向我們展示了他的多個身份——他時而是壹個繈褓中的嬰孩,為母親的微笑而手舞足蹈。
時而是壹名四海為家的探險家,向著高山大海發出感嘆;時而是壹位熱戀中的青年,因心愛的姑娘而謳歌愛情;時而是壹位滿頭銀發的老朽,獨自在回憶中反思人生;但更多時他只是壹個無名的過客,為世間萬物記錄下靈感閃動的瞬間,然後微笑著安靜離開。
除去泰戈爾清新自然的文筆,在《飛鳥集》中,我更多感受到的是壹種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愛的思索。毫無疑問,泰戈爾的靈感來源於生活,但同時更高於生活;他用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巧妙地隱去了壹些苦難與黑暗,而將所剩的光明與微笑毫無保留地獻給了讀者。
他對愛的思索,更是涵蓋了多個方面,包括青年男女間純真的愛情、母親對孩子永存的母愛、人與自然間難以言喻的愛……尤其是對於愛情,泰戈爾毫不吝嗇地運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辭來贊美愛情的美好與偉大。在泰戈爾眼中,世界需要愛,人生更需要愛,正如他在《飛鳥集》中所寫的壹樣:“我相信妳的愛,就讓這作為我最後的話吧。”
在另壹方面,泰戈爾捕捉了大量關於自然界的靈感。他說天空的黃昏像壹盞燈,說微風中的樹葉像思緒的斷片,說鳥兒的鳴唱是晨曦來自大地的回音;他將自然界的壹切擬人化。他讓天空和大海對話,讓鳥兒和雲對話,讓花兒和太陽對話……
總之,在泰戈爾的詩裏,世界是人性化的,自然也是人性化的,萬物都有它們自己的生長與思考;而他只是為它們的人性化整理思想碎片而已。而這,便也是《飛鳥集》名字的由來:“思想掠過我的心頭,仿佛群群野鴨飛過天空,我聽到了它們振翅高飛的聲音。”
……
這就是泰戈爾,這就是《飛鳥集》。或許,對於人類的文明史來講,《飛鳥集》不過是滄海壹粟而已;然而,我卻只想說,它是壹種別具壹格的清新,在如今繁忙擁擠的都市裏,用它蘊涵的廣闊無邊的自然荒野,為我們開創另壹個天堂。
1910年發表的哲理詩集《吉檀迦利》最早顯示了泰戈爾的獨特風格。從形式上看,這是壹部獻給神的頌歌,“吉檀迦利”就是“獻詩”的意思。但泰戈爾歌頌的並不是“壹神教”擁有絕對權威、巍然淩駕於萬物之上的神,而是萬物化成壹體的泛神,是人人可以親近、具有濃厚平民色彩的存在。
詩人勸告那些盲目的頂禮膜拜者們:“把禮贊和數珠撇在壹邊罷!”因神並不在那幽暗的神殿裏,“他是在鋤著枯地的農夫那裏/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裏/太陽下,陰雨裏/他和他們同在/衣袍上蒙著塵土。”人們應該脫下聖袍,到泥土裏去迎接神,“在勞動裏,流汗裏/和他站在壹起罷。”
《吉檀迦利》所表現出的泛神論思想,無疑與印度古代典籍如《奧義書》等息息相通。但泰戈爾在發揚本民族傳統的時候,並無意營造壹個封閉的世界,他渴望長期隔絕的東西方能夠不斷接近、溝通。
百度百科-泰戈爾詩集
百度百科-泰戈爾詩選(上海三聯書店出版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