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古代詩歌四首課後題第壹大題的答案

古代詩歌四首課後題第壹大題的答案

觀滄海賞析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淡淡,山島竦峙”,頭二句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水何淡淡,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淡淡”,形容大海水面浩渺的樣子;“何”,何其,今言“多麽”,是嘆美之詞。“淡淡”而加嘆美,那滄海的遼闊蒼茫氣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這水波“淡淡”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 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壹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生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淡淡”壹句的進壹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淒涼的悲秋意緒。在我國文學史上,由於作家的世界觀和處境等種種原因,自宋玉《九辯》開悲秋文學的先聲之後,多少騷人墨客因秋風而臨風灑淚,見落葉而觸景傷情!然而,曹操卻能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湧澎湃,浩渺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雕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托現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蒙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裏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誇張,展現出壹派吞吐宇宙的宏偉 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參見《古詩歸》卷七鐘惺評語)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誌,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霸氣”當然是譏評,但如果將“霸氣”理解為統壹中國的雄心,那麽,這種藝術鑒賞的眼光還是可取的。“幸甚至哉,歌以詠誌。”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就不必細說了。

次北固山下 賞析

首聯描青山綠水,敘詩人行蹤。“客路”壹詞,雖為實寫,卻已寓鄉愁於其中矣。與尾聯之“鄉書”、“歸雁”遙相呼應,詩人遣詞造句之工力可見壹斑。

頷聯寫景寓理,耐人尋味:“潮平”當因“兩岸闊”,“風正”方能“壹帆懸”也。“風正”壹詞極有講究,用“風順”,不足以保證“壹帆懸”——順而疾,則帆就會被鼓成弧形了;用“風和”?撇開對仗不說,倘為逆風,即使“風和”,亦無法使“壹帆懸”。

頸聯歷來膾炙人口,“海日生(於)殘夜,江春入(之)舊年”,這不僅是時序的交替,而且飽蘊哲理。“日”與“春”乃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詩人用擬人的手法賦予它們以人的意誌和情思,表現出具有普通意義的生活真理,令人鼓舞。較之張若虛之“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若從予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感染力等層面玩味,似略勝壹籌。無怪乎與詩人同時代的“燕許大手筆”燕公張說將此聯“手題政事堂”,明代胡應麟譽其“形容景物,妙絕千古”呢!

尾聯仍情景相系,由大雁之北飛想“雁足傳書”的傳說,景實而情真,緊承三聯,遙應首句,淡淡的鄉思愁緒,自然溢於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