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歷經時代滄桑,才能懂杜甫的詩,對此妳有何感受?

歷經時代滄桑,才能懂杜甫的詩,對此妳有何感受?

歷經時代滄桑,才能懂杜甫的詩,對此妳有何感受?杜甫的詩符合現實,接地氣,反應著民生疾苦,“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關吏》 “三別”:《新婚別》 《無家別》 《垂老別》 等都深刻反應了當時民眾的生活狀態。要說他的理想,這裏由杜甫寫了壹首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說起。這首詩其中有壹句是這樣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譯文為:如何才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房子在風雨中也不為所動,安穩得像是山壹樣?)

這首詩是杜甫在上元二年(761)安史之亂未平息時寫的。杜甫出生在唐代末期動亂的年代,他歷經坎坷,壹生貧寒,好不容易有了壹所茅草屋,卻被秋風破壞了,晚上又下了雨,屋漏偏逢連夜雨,真的是苦不堪言。杜甫由自己的困境憂思“天下寒士”,希望安穩如山的大房子到處都是,這就是壹個非常宏偉的目標,他甘願犧牲幻想著能解救天下百姓的苦難。可他見到的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又說明他對現實生活中“凍死骨”的深深無力,對“朱門酒肉臭”的權貴的無奈,杜甫的理想是希望有類似“堯舜之君”的精明君主治理天下,有個和諧的社會,老百姓能安居樂業。

杜甫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壹個聞名世界的文化名人,杜甫用他的整個生命,豐富充實了儒家的內涵。他始終憂國憂民,關懷勞苦大眾的情感,傳達了扶危濟困的博愛情懷。杜甫的“三吏”、“三別”等作品,描寫了社會底層人民困頓窘迫、顛沛流離的悲慘境遇,表現了特定時代的真實生活,被人們稱為“史詩”。杜甫學識淵博,對前人典籍的運用,達到了運化無跡、猶如己出的境地,被後人尊稱為“詩聖”。杜甫不僅僅是個詩人,還是個國家良知的守護者。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自從有了杜甫之後,中國古典詩歌再也不能擺脫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