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小學壹年級語文《村居》原文及教學反思

小學壹年級語文《村居》原文及教學反思

#壹年級# 導語《村居》是清代詩人高鼎晚年歸隱於上饒地區、閑居農村時創作的壹首七言絕句。此詩第壹、二句寫時間和自然景物,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春天裏的大自然,寫出了春日農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第三、四句寫的是人物活動,描述了壹群活潑的兒童在大好的春光裏放風箏的生動情景。這首詩落筆明朗,用詞洗練。以下是 整理的小學壹年級語文《村居》原文及教學反思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1.小學壹年級語文《村居》原文

 村居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註釋:

 村居:住在農村。

 拂堤楊柳:楊柳枝條很長,垂下來,微微擺動,像是在撫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煙:春天水澤、草木等蒸發出來的霧氣。

 散學:放學。

 紙鳶:風箏。鳶,老鷹。

 譯文:

 農歷二月,村子前後的青草已經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如同煙霧般凝集著。楊柳似乎都陶醉在這濃麗的景色中。

 村裏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2.小學壹年級語文《村居》教學反思

 這首古詩表達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美好生活的情感。

 本節課,我引領孩子三個階段的朗讀:壹讀,初讀古詩,做到讀準音、不丟字、添字把詩讀正確、流利。這樣做,有利於復習漢語拼音,也有利於學生克服依賴思想,提高朗讀水平。自讀後,指導個別學生大聲朗讀,讓學生相互評議,讓他們糾正、指導讀錯的字詞。二讀,感悟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在本環節中,我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朗讀,結合課文的`插圖展開想象,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讀出感情,從中感受詩的語言美、節奏美、音律美,從而慢慢進入意境。三讀,變換多種朗讀形式,如個別讀、分男女讀、小組讀、全體讀、輕聲讀等,讓學生在變換中領會讀的樂趣,悟出詩的意境,直至朗讀成誦。這樣,大多數學生能熟讀成誦,當堂背誦已不成問題。就這樣將朗讀貫穿古詩教學過程,壹步壹個腳印,紮紮實實的進行朗讀訓練,引領學生自主學習,利用圖文結合,隨文識字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走近古詩,體驗春天的美,感受村居生活的情趣。

3.小學壹年級語文《村居》教學反思

 《村居》寫的是詩人在農村看到的景象。早春二月,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的放風箏。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勾畫出壹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全詩字裏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贊美。

 古詩是壹副有聲的畫。在學習古詩時,我首先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揮想象,說說妳仿佛看到了什麽?似乎聽到了什麽?學生就會大膽交流:看見鶯在天上飛來飛去;小草長出來了;楊柳樹也發芽了,長長的枝條垂下來隨著春風輕輕地擺動,輕撫著堤面;孩子們放學了,在放風箏;煙囪裏冒出了縷縷炊煙。聽到了鶯的鳴叫聲;孩子們的歡笑聲;下課的鈴聲。這樣學生和詩人壹起走進生機勃勃的早春二月,壹同欣賞那醉人的美景,從而使學生漸入古詩意境,達到人入畫中、人融畫中。

 情感是古詩的魂。學生主要通過情感體驗而喜歡讀古詩,在學習“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時,我特別註重創設情境,從情感體驗為主線,首先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品味,在讀的過程中體會放紙鳶的樂趣。再引導學生交流情感從而體會詩人所表達的對春天的喜悅和贊美。

4.小學壹年級語文《村居》教學反思

 昨天與今天的語文課,我與壹(1)班的孩子們***同走進了第壹單元的第4課《古詩兩首》,壹首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春曉》,另壹首是清代詩人高鼎的《村居》。《春曉》壹詩孩子們似乎十分熟悉,朗讀與背誦看上去朗朗上口,面對《村居》壹詩,詩人是清代的高鼎,孩子們都瞪大眼睛問我:“老師,清代是什麽代?”這個問題出自於壹年級,把我問得很是搞笑與奇妙,突然間想到了孩子們可能愛看的影視劇中,會讓他們想到清代的壹些元素,我問學生:“還珠格格、甄環傳的故事,就是發生在清代宮廷裏面的事兒,大家喜歡小燕子嗎?”如此壹來,學生由電視劇情節想到了清代是什麽概念。

 語文課堂中面對同學們的困惑,老師們首先要做到不厭其煩,然後認真對待,拉近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距離,讓生活走進語文課堂,會讓語文課更加有聲有色。

 《春曉》壹詩,學生們可愛的動作表演讀,如聽到處處鳥鳴聲,小手放在耳朵上,那情景依然浮現;可是談到詩人為何對院子裏的。花與草那麽心疼時,孩子們再次感到了不解。我趁機與學生聯想到了孩子們心愛的玩具或圖書,自己或是別人弄壞時,那算不算心疼,學生猛然間也明白了詩人的疼愛,同時我補充了壹句:古代詩人多半都是奍花生情富有情趣的才人。

 《村居》壹詩,最讓我感到難忘的情形是,孩子們讀到詩句中兒童在春風中放飛風箏,那無比羨慕的眼神、快樂的神情,我趁機讓孩子們展開聯想,進行了壹次有趣的口語交際,讓學生都來說說自己與父母在春天放飛風箏的事兒,大家說得比較精彩,張書暢說:“老師,我放得風箏是燕子的,它飛得很高,最後都看不見了。”同學們圍繞這個話題,還說了許多許多。

 語文課堂中,文本單方面的素材實在少得可憐,要做好充分地備課,還要抓住有力的時機,讓語文的內容真正有效地延伸拓展,既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語文能力,還鍛煉了他們樂於表達的信心與能力,這個平臺,語文老師說了就算!

5.小學壹年級語文《村居》教學反思

 《村居》是高鼎寫的壹首詩,這首詩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壹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詩中的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壹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在教學古詩時,我從壹個個的字入手,由字及詞,由詞及句,由句及篇,由字詞的意到字詞所傳達出的神,由表及裏,由外到內,深入透徹地理解詩所描繪的風景,揣摩詩人的內心情感。以下是教學對話:

 師:“村”字可以組什麽詞?

 孩子們回答:“鄉村、農村、村莊、村子”等。“居”呢,則有“居住、鄰居”等詞,讓學生把它們連起來,則題目的意思就壹目了然了,誰知道?“在鄉村裏居住”、“居住在農村”等。妳認為作者會寫哪些內容?(作者是在鄉村居住,他會寫鄉村中的哪些景?哪些人?哪些事呢)

 師:“草長鶯飛二月天”的“草”,可以組成什麽詞?(青草、小草、草地、草原)

 但“草”是“長”的,那麽正確的理解應該是“青草、小草”行嗎?(這樣是不是精確了呢?)

 師:“同學們可以聯系“二月天”來想,這是早春啊,早春二月的草是什麽樣的呢?(學生回答說:“小草悄悄地生長”、“偷偷地鉆出地面的,“春雨滋潤著它)

 師:“呼吸著春的氣息的壹個勁兒向上長著的小草了”,是“嫩生生的小草”,是“黃綠綠的小草”是“快快樂樂生長著的小草”,是“陶醉於春的勃勃生機的小草”……)

 師:“鶯”可以擴成什麽詞?(可是“黃鶯、鶯歌燕舞”等)認識黃鶯嗎?(出示黃鶯圖片)介紹:黃鶯是鳥中的歌唱家,有壹副清脆的歌嚨,唱起的歌兒婉轉悠揚,鶯在空中翻飛,快樂地飛,自由自在地飛,它是在空中舞蹈,劃出美麗的弧線……

 師:“拂堤楊柳醉春煙”,楊柳,什麽樣的楊柳,垂下萬條綠絲絳的楊柳,垂下長長手臂的楊柳,瀉下如瀑長發的楊柳,楊柳含情,暖風中曼舞、輕歌。楊柳是壹位娟秀的女子,恬靜、幽雅,動作舒展輕柔。“堤”是“堤岸、河堤”,在柳枝的輕拂下,在枝條的撫摸下,堤是酥軟的堤,是朦朧醉著的堤……

 再次是學生朗讀課文、感知詩詞的內容的環節。這個環節包括:

 1、學生自由朗讀。

 2、個別學生朗讀,分行讀,比賽讀,表演讀。

 3、展示讀,教師及時點評,並穿插自己的示範讀。

 4、圖文結合,看幻燈片讀詩,讀詩看幻燈片。

 5、學生再壹次自由朗讀。在這個過程當中師生間、生生間互評,取長補短,以達到的朗讀效果,同時增強語感並加深對課文的感知。在學生個別朗讀談想法的時候,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與感悟,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表現。使學生通過反復品讀感受詩歌的語言美,音韻美,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