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詩:
看唐代洞庭:劉禹錫
湖月相映,池面無風鏡。
遠遠望洞庭,銀盤裏有壹只青螺。(山水崔屹:山水色)
解釋: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融為壹體,湖面很平靜,就像壹面未經打磨的銅鏡。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綠如墨,就像壹只銀盤子裏的綠蝸牛。
關於作者:
劉禹錫(772-842),漢族,中國唐代彭城(今徐州)人。他祖籍洛陽,唐代文學家、哲學家。他自稱是漢中山景王的後代。他曾是王變法派的監事和成員。中晚唐著名詩人,有“大詩人”之稱。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
《王洞庭》成書於長慶四年(824)秋。20年劉禹錫被貶南方,去了洞庭。根據文獻記載,大約可以測試六次。其中,只有轉州,這壹次,是在秋天。而這首詩就是這次旅行的生動記錄。
贊賞:
《望洞庭湖》這首詩,說明它遠離洞庭湖,視野開闊,但也說明了此時的壹種開放的心態。這首詩中的洞庭湖秋月靜謐和諧,是洞庭湖溫柔細膩的壹面。全詩圍繞“和”字展開,“和”就是詩眼。詩人首先描寫了水與月的和諧,首先寫出了“湖光”與“秋月”的和諧。
詩人眼前的洞庭湖風平浪靜,波瀾不驚,月亮倒映在湖面上,湖面上籠罩著蒙蒙的水汽,像壹層薄霧籠罩在湖面上,在月光的映襯下朦朦朧朧。水天壹色,水月相映,給人壹種安詳寧靜的感覺。白天的繁華浮躁,人生的起起伏伏,都在這種情境中磨滅融化。所有的風景詞都是情話。
這裏的山水和諧,體現了詩人此時的心境平和。眼前的月亮如火如荼,水和月的和諧,山川的和諧,詩人平和的心境和大自然的寧靜融為壹體,在明月和碧湖的映襯下,復雜的心境和大自然壹起沈靜下來。
“鏡未擦”壹詞生動貼切地表現了千裏洞天的祥和溫婉景象,在月光下有壹種朦朧之美。“池面無風鏡未拋光(定義:湖面平靜,宛如未拋光的銅鏡)”用生動的比喻與“湖月相映”的詩句相得益彰。
因為只有“池面無風”,水波平靜,湖光秋月才能協調。這句比喻句更清晰地描述了月色的遼闊和湖面上霧蒙蒙的水天壹色,交相輝映的和諧躍然紙上。
接下來,作者的視野由近及遠,遙望八百裏洞庭。君山進入作者視野。明月銀輝下,山是綠色的,倒映在水中,水也變成了綠色。山與水的顏色和諧,山的形狀與水中倒影的形狀和諧,山水融為壹體。
詩人的視線從遼闊的平湖集中到君山,看上去像壹個雕刻的銀盤,上面有壹只小巧玲瓏的綠蝸牛,十分誘人。三四首詩想象力豐富,比喻恰當,格調高雅,銀盤與青螺相映,相得益彰。
詩人筆下的秋月洞庭景觀,已成為精美的工藝美術珍品,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銀盤子裏的綠蝸牛(釋義:就像銀盤子裏的綠蝸牛壹樣)”真是壹句不可思議的妙語。
在詩人眼裏,千裏洞庭不過是壹面梳妝樓的鏡子,案上的杯盤。這麽輕手輕腳的非常少見。把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得如此和諧,把湖光山色描寫得如此寬廣明朗,是作者個性、情操和審美情趣的反映。
百度百科-王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