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壹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
——李白《王昭君》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
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
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
----其二
李白的詩,對王昭君充滿著惋惜、同情。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壹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下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三》
這是杜甫經過湖北秭歸明妃村,感王昭君故事而作。杜甫此詩集中地抒寫她的怨恨。
`
自矜驕艷色,不顧丹青人。
那知粉繪能相負,卻使容華翻誤身。
上馬辭君嫁驕虜,玉顏對君啼不語。
北風雁急浮雲秋,萬裏獨見黃河流。
纖腰不復漢宮寵,雙蛾長向胡天愁。
琵琶弦中苦調多,蕭蕭羌笛聲相和。
誰憐壹曲傳樂府,能使千秋傷綺羅。
----劉長卿《王昭君歌》
感嘆昭君自恃美貌,不肯賄賂宮廷畫師,結果釀成自身悲劇。
然而,王昭君真的很在乎這壹點嗎?實際上王昭君自願請行,就是想跳出漢宮這個牢籠。傳說是王昭君寫的《五更哀怨曲》表達了她的心情:
壹更天,最心傷,爹娘愛我如珍寶,在家和樂世難尋;如今樣樣有,珍珠綺羅新,羊羔美酒享不盡,憶起家園淚滿襟。
二更裏,細思量,忍拋親思三千裏,爹娘年邁靠何人?宮中無音訊,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進京見朝廷。
三更裏,夜半天。黃昏月夜苦憂煎,帳底孤單不成眠;相思情無已,薄命斷姻緣,春夏秋冬人虛度,癡心壹片亦堪憐。
四更裏,苦難當,淒淒慘慘淚汪汪,妾身命苦人斷腸;可恨毛延壽,畫筆欺君王,未蒙召幸作鳳凰,冷落宮中受淒涼。
五更裏,夢難成,深宮內院冷清清,良宵壹夜虛拋擲,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親,命裏如此可奈何,自嘆人生皆有定。
而王昭君離鄉背井在匈奴生活時,念念不忘的仍是父母和家鄉。呼韓邪死,昭君上書漢成帝,想回故鄉,並不是要求回宮。
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於芭桑。
養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雲,上遊曲房。
離宮絕曠,身體摧藏,誌念沒沈,不得頡頏。
雖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獨伊何,來往變常。
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王昭君《怨詞》
有些詩人感嘆國力衰弱,保護不了百姓才釀成王昭君的悲劇。
明妃遠嫁泣西風,玉箸雙垂出漢宮。
何事將軍封萬戶,卻令紅粉為和戎。
----胡曾 《詠史詩·漢宮》
環佩魂歸青冢月,琵琶聲斷黑山秋。 漢家多少征西將,泉下相逢也合羞。
----金·王元節《詠王昭君詩》
黃沙堆雪暗龍庭,馬上琵琶掩淚聽。
漢室禦戎無上策,錯教紅粉怨丹青。
-----王思廉《昭君出塞圖》
其實詩人不懂,和親是在國力強盛時采用的懷柔政策。國力衰弱時恐怕只有進貢錢帛美女以求茍安而不得。看看宋朝,歷經遼,金,元的侵掠,每年輸銀帛無數,仍不能保住平安,先是偏安壹隅,最後滅亡。宋朝皇帝,大臣何不用和親之策?
明妃風貌最娉婷,合在椒房應四星。
只得當年備宮掖,何曾專夜奉幃屏。
見疏從道迷圖畫,知屈那教配虜庭。
自是君恩薄如紙,不須壹向恨丹青。
----白居易 《琴曲歌辭·昭君怨》
白居易這首詩把怨恨指向了皇帝。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壹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家人萬裏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王安石《明妃曲》-其壹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
含情欲說無語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植拔春風手,彈著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家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其二
王安石的這首詩問世以後反響很大,它立意高,主題開掘深刻。昭君出來,淚濕鬢腳,自顧“無顏色”,但元帝見了,竟不能自持。原來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態”。而畫師又是個畫肉不畫骨的,所以“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二句成為千古絕唱。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這才是詩的主題。玩弄、遺棄女子,歷代帝王皆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南北”者即中外。這樣,王安石就提出壹個社會制度問題。
王安石闖了詩禍。“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此語壹出,議論洶洶。或謂“今之背君父之恩投拜而為盜賊者皆合乎王安石之意”;或謂“茍心不相知,臣可叛其君,妻可棄其夫乎?”其實,王安石這裏所說的恩,確是指男女關系。但不是壹般的男女關系,而是從更高的角度,即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問題的。也可說,此語即對前壹首所提問題的答案,即男女結合應以“相知心”為準則。這思想很有點近代化。
王安石的《明妃曲》問世後,歐陽修寫了兩首《和明妃曲》:
胡人以鞍馬為家,射獵為俗。
泉甘草美無常處,鳥驚獸駭爭馳逐。
誰將漢女嫁胡兒,風沙無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國人,馬上自作思歸曲。
推手為琵卻手琶,胡人***聽亦咨嗟。
玉顏流落死天涯,琵琶卻傳來漢家。
漢宮爭按新聲譜,遺恨已深聲更苦。
纖纖女手生洞房,學得琵琶不下堂。
不識黃雲出塞路,豈知此聲能斷腸!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詩人的感受是深刻的:應該是漢人最感難堪的樂曲現在卻被漢宮當作新聲來翻奏;昭君的琵琶曲早已傳至家鄉故裏並成為時尚,但真正知會其中愴懷悲思的又有幾人?詩人把深刻的命意寓於從容委婉的敘述,平易曉暢的語言和清晰自然的層次接轉之中,反襯出對歷史悲劇的感喟深沈。這種平易婉曲的語言與從容寄慨的抒情相輔相成,洋溢著濃郁的藝術魅力。
漢宮有佳人,天子初未識,
壹朝隨漢使,遠嫁單於國。
絕色天下無,壹失難再得,
雖能殺畫工,於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萬裏安能制夷狄!
漢計誠已拙,女色難自誇。
明妃去時淚,灑向枝上花;
狂風日暮起,飄泊落誰家。
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春風當自嗟。
----其二 這首詩更是從批評皇帝的角度入手,“雖能殺畫工,於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萬裏安能制夷狄?”妳皇帝眼皮底下的人都管不好,妳怎麽能指揮千軍萬馬去消滅邊境的來犯之敵呢?歐陽修的詩歌在針砭時弊上,比王安石更進壹步,確實是非常深刻的。可評作詠王昭君詩歌中的問鼎之作。
漢主曾聞殺畫師,畫師何足定妍姿?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於君不知! 清朝歷史學家劉獻廷的這首詠昭君詩表達同壹個意思:壹個畫師怎麽能夠評斷出壹個人的美醜?更進壹步,他寫道,後宮裏的美女,像王昭君這等姿色的,可能還多的是,只因為昭君要嫁到外國,臨行前向皇帝辭別時,才被元帝發現了她的美。至於那些始終沒被皇帝發現,白頭宮中的美女,還不知道有多少呢。甚至可以引申為,社會上不是沒有人才,而是人才被埋沒的悲劇實在太多太多了!
也有詩為昭君出塞另作評價的:
壹身歸朔漠,數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論,幾與衛霍同。
----《昭君墓》
漢家天子鎮寰瀛,塞北羌胡未罷兵。
猛將謀臣徒自貴,蛾眉壹笑塞塵清。
----(唐)汪遵 《昭君》
明代有位詩人寫道:
將軍杖鉞妾和番,壹樣承恩出玉關。
死戰生留俱為國,敢將薄命怨紅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