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求壹篇散文

求壹篇散文

在精不在多!!!!!!!!!!

安陽三日

風情棗鄉

用過早點,三十四位詩友壹壹點名聚齊,石破天宣布今天我們將去內黃摘大棗。大夥壹片歡呼,棗都吃過,可是去棗鄉打棗摘棗估計外地來的朋友都沒去過。

內黃地處豫北平原,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內黃是中國名副其實的棗鄉,其種植大棗面積達48萬畝,年產鮮棗1.2億公斤。這是相關的資料上看到的有關內黃棗鄉的記述,萬畝棗林用它累累的果實養育了壹方水土壹方鄉情。而我們今天來了,來這裏感受紅棗的熱烈和甘甜感受棗鄉的萬種風情。

車行在棗鄉,沿途皆是壹片片無際的棗林。村莊或隱或顯的靜立於莽莽蒼蒼的棗林,偶爾的妳能看到曬場的紅棗,紅紅的鋪滿大地。林間有農人勞作,或是打棗摘棗曬棗或是收獲套種於棗樹間的花生,壹派豐收的景象。想想如米的棗花壹定是把它的香甜結成壹枚枚的青果了,而壹枚枚的青果也壹定是收藏了夏的熱烈和激情了,要不在這個清冷的秋天秋雨洗濯過後的大棗為什麽是如此的甘甜如此的紅艷呢?秋涼愈深紅棗愈紅,它是用生命的紅色和心靈的甘甜來回報自然的恩賜和農人辛苦的勞作呢。

棗鄉的人是淳樸的是熱情的,我們去打棗摘棗的那家男主人極為好客。早早的就在地上鋪了席子,預先打了壹些棗下來了,說是專為女士準備的。大家都為他殷殷的熱情感動,歡喜的接了他準備好的網兜,不等內黃來的阿焦講完註意事項早迫不急待的壹哄而散了。那家男主人還在對我們大喊,地上有落好的花生,別光打棗啊想吃花生的可以多拿花生啊。這片地都是我的,地裏有啥妳們隨便拿。說完哈哈地自己開懷大笑,可能是我們的著急樣惹得他如此的快樂吧。

打棗的人是快樂的,石破天就是壹個快樂的人。他先搶了壹支長長的竹桿,用力地擊打,紅棗落雹壹般紛紛而下,砸在頭上身上還有點疼呢。拾棗的人是幸福的,我們都是幸福的人。呵呵,看著地上如紅瑪瑙壹樣的大棗,妳在拾起的那壹刻都有種說不出的幸福,因為只要妳伸手這閃著紅色潤光的寶貝就屬於妳了。上樹摘棗那就更是壹種無言的快樂了,將軒翡率先攀上棗樹,在綠葉和紅棗掩映之下興奮地采摘,他快樂無比的表情永遠定格在朋友的數碼相機裏了。在我敲打這些文字的時候,打開了先鋒的詩會照片,再次看到了將軒翡燦爛的笑臉,自己也重溫了那甜甜的快樂之旅。

內黃詩人

朝君,內黃縣水務局局長,“七月文學社”社長。從事文學創作多年,其作品散文詩《放風箏》榮獲“全國首屆會龍杯散文詩大獎賽佳作獎”。報告文學《從壹到三十萬》在《農民日報》引起各方評論,並有多部小說在《莽原》發表。這次有幸得朝君親贈小說集《滿月》,及其詩作《古船》、《蒹葭》等。朝君的詩來源於生活,文字真摯細膩,富有鄉土氣息風采獨具。

阿焦,內黃縣文聯主席。阿焦是壹位多才多藝的詩人,由他主持編輯的“走進內黃叢書”之大型畫冊《內黃意象》制作精良。畫冊中有大量阿焦攝影的作品,構圖生動活潑,每副圖片都由他親自著文配詩,使整本畫冊顯得圖文並茂讀來愛不釋手。另有《帝鄉神韻》壹書正史與傳說相映襯,雅俗***賞,頗值壹讀。甲申年祭祖之主題歌《顓頊帝嚳頌》亦為阿焦所創作,整首歌旋律優美,歌詞寫得恢宏大氣。

紅爐點雪,美女詩人,省作協成員。點雪是內黃土生土長的詩人,有幸得她惠贈詩集《擦肩而過》。點雪的詩文字曉暢明了多已口語入詩,讓人倍覺親切可信。通過她的文字,妳能發現她是壹個極具感悟和靈性的女子,她對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有種真誠的挽留和不懈的追求。內黃這片厚重的黃土地生她養她,並賦予她的詩歌深厚的鄉土文化底蘊。對於點雪來說,生於斯長於斯,應該是她人生最大的幸福了。

寫到這三位詩人,是因為我心存感激。

在內黃的打棗摘棗、遊槐林、看唐塔、祭二帝、觀漢民居遺址,整整壹天啊都有賴於他們的陪同和導遊。夜宿內黃縣招待所以及用膳,也全是他們盡心竭力安排的,對於他們的熱情在此我衷心地說聲謝謝。

槐林唐塔

中午的時候我們趕到了槐林,濃蔭蔽日空氣清新。走在槐林裏忍不住地深呼吸,遍地青草叢生,白色的雞腿蘑菇點綴其間。聽壹看林的老人說,常有村人來此采摘蘑菇,曬幹後能賣到二三十元壹斤呢。這可是純天然的無公害食品啊,估計大棚裏種植的各種菌菇是無法同其壹比美味的。

午餐就是在槐林裏開始的,在青草綠樹間鋪開塑膜和報紙,把各種美味放在上面,我們各自圍圈而坐飲酒論詩不亦樂乎。

槐林在內黃約有12萬畝,我們身處其間該是綠色的海洋了。詩狗人用他獨具發現美麗的慧眼,不停的拍片片竟用去了整整壹個膠卷。遊蹤MM也是留戀忘返,在我們要走的時候她還壹個勁得要“賴”在槐林呢。忍不住要笑話遊蹤MM了,嘿嘿,如果趕上槐花開放的季節,真不知她又該如何了。壹片花的海洋就生長在我們的頭頂上空,隨風舞動槐香四溢,那又是怎樣醉人的景象呢?槐花花期不算太長,遊蹤如果能在花開時節趕來小住幾日,必能看到更為美麗的落槐如雪。雪白的槐花從天空的花海裏紛紛揚揚,若是穿行其間必定是落花漫肩,人幾欲醉而不能行了。

唐塔就在我們所處的這片槐林裏,聚完午餐行不多遠即到。唐塔建於唐武德三年,距今已1400年,歷經地震和洪水而不毀猶自巍然屹立。唐塔是當地人的簡稱,塔的真名該是叫大興寺塔。相傳是為鎮黃河而建,古為內黃八景之壹“古塔秋陰”。塔為7層密檐式磚實八角塔,塔身通體全用條磚砌築,棱角分明,塔內為實心砌體,在第4層南面壁設壹拱券門洞,塔身各層檐下飾有仿木結構的磚雕鬥拱和蓮瓣承托。

歲月的風蝕已經在唐塔上刻下了歷史的滄桑,塔頂已毀是後人又重修葺的,耐何修復的簡單至極只是壹些磚塊的堆集,明顯得和塔身不相匹配,影響了唐塔的整體審美效果。唐塔的保護措施基本沒有,塔基底座有村人用白石灰和黑炭書寫的歪歪扭扭的字,多為祈福和鎮河的內容。

其實完全有必要開發這座古塔,可以重新在原址恢復大興寺。利用它的知名度來挖掘潛在的內黃古文化,並利用旅遊收入解決保護古塔的資金來源問題。有很多古跡正在消亡,想想都是心痛,很多東西是無法復制的,它們自身都是唯壹見證歷史的老人啊。

秋高氣寒,在萬畝槐林環抱中的大興寺塔,更顯古樸清幽。而我在離別的時候只能有種說不出的痛,有塔必有寺,而養護它的大興寺卻早被歲月的黃沙掩埋的了無蹤跡了。

聖地尋根

觀過唐塔即驅車赴二帝陵,二帝陵是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中第二帝高陽氏顓頊和第三帝高辛氏帝嚳的陵園。陵園坐北面南,呈長方形,占地約350畝。二帝陵為華夏子孫尋根祭祖聖地,歷代王朝祭祀不絕。今天我們心懷壹份虔誠敬畏,亦來祭祀華夏人文始祖顓頊帝嚳二帝。

陣雨初歇,萬木纖塵不染。穿過山門,詩會諸友齊聚祭拜殿。祭拜殿是在唐基址上修復的,仿明清風格,進深三間,面闊五間。殿中即為二帝塑像,東為顓頊,西為帝嚳。

在執事帶領下,焦國建、石破天、格式三人代表大家向兩位先祖上香拜謁,並行九叩至尊大禮。大家都嚴肅而認真的拜祭,香煙繚繞,虔誠有加。二帝神明必能明察知微,佑我華夏文明屹立東方萬世不衰;佑我金甌補缺早統偉業。

隨後在講解員的陪同下,我們參觀了碑廊、西配殿。在去墓冢的途中觀賞了鳳柏,樹身表面布有規律的穴眼,感覺甚為奇特。我們腳下踩著的青磚甬道,聽講解員說是神道專為拜祭二帝寢陵修築的。所踩青磚皆為出土古甬道,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兩側的土地要高出壹米有余。因為資金所限,並沒有加大保護措施。想想這甬道上也不知走過了多少來參拜先祖的帝王將相,而今我們也是踩著這古道來了。

墓冢東為顓頊陵,西為帝嚳陵,中有甬道相連。陵周底部是元代所砌的護陵墻,殘高約1.2米,其上為近代所補砌,兩墻相接處印跡明顯磚形磚色皆不同。兩陵東西排列,大小相同,皆南北長66米,東西寬52米。陵前正中墻體各立有“顓頊帝陵”和“帝嚳陵”標誌碑。

聽石破天介紹說他上次來遊,遍地散有宋代條石、瓷片和瓦當。聽得我們心為之動,那可是文物啊。經過這兩三年的開發,估計壹些東西已清理並得到妥善的保藏。

二帝陵於清同治年間漸被飛沙掩埋,躲過了後來百十年的兵荒馬亂和盜匪橫行,那正是中國積弱積貧倍受欺淩的不堪回首的歲月。這應該是天意所為了,要不新中國建立後人民政府封沙育林,二帝陵始能以如此完整的面貌重現人間。現在年年的農歷三月十八日即為聖地拜祖節,屆時公祭、民祭並輔以民間文藝匯演,則是人聲鼎沸,香煙繚繞,熱鬧非凡了。

漢代遺址

風正寒,雨正涼。淡煙高高摯著“詩先鋒”的大旗壹路前行,紅旗獵獵作響。我們在朝君阿焦的指引下,壹步步接近尚末開發的漢民居遺址。曲折的小路兩旁是無邊的良田,壹壟壟收好的花生整齊的排放,俯身即拾撥開就可以品嘗壹嘴的香甜。當地民風淳樸,看到我們的隊伍中有壹兩個人嘗鮮,並無責罵反而笑著大聲說,吃吧沒事。

漢代建築遺址位於二帝陵東北約1公裏處的黃河故道,我們看到的是其中之壹。據朝君介紹***發掘出四處,其中兩處已填埋,這是尚末完全清理的壹座遺址。遺址深埋於地下五六米處,有專人看護,我們無法下去細看,只能在坑沿做壁上觀。這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好的漢代建築群落,站在高高的沿上能清晰地看出房屋的大致走向和屋頂形態,甚至壹些散落的筒瓦與板瓦也可看清。民居前面還有壹方不小的水塘,據阿焦解說其余發掘的幾處亦有水塘,而且布局結構基本相似。

真想不到,壹個遠離我們幾千年的漢代王朝,只隔著五六米的距離我們就可清晰地看到它的背影。“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之強盛聞此言可知,然而肆虐的黃河還是在壹夜間毀堤破岸淹沒了這片漢天子的王土。它的漢民也許還沒來得及清醒就被泥沙俱下的黃水吞沒了,年復壹年的泥沙沈積為我們保留了這份漢代完整的民居遺址。今天隔著五六米深的高度,我們這群二十壹世紀的詩人正站在坑沿俯看壹個漢民的家園。我們的詩歌還能唱出漢賦的雄風麽,我們的中國還能犯我者必誅麽?

懷念壹個偉大的王朝-----漢。

先鋒詩會

在開封第壹樓用過晚膳,阿焦帶領內黃的兩位朋友拿了“詩先鋒”的紅旗,壹個壹個地請大家簽名留言。嘿嘿,蠻有意義的,壹邊簽名壹邊是閃光燈為妳拍照留影。大家相互調侃著說找找明星大腕的感覺,壹邊輪到自己時都小心而認真的寫下自己的感言和姓名。我想想了在紅旗上寫下了,“品內黃大棗,唱先鋒詩歌”的留言,畢竟今天的活動全是在內黃境內展開的,當然要把內黃和這次詩會都寫上了。

簽名過後,大家在大廳召開詩歌研討會。各述已見,暢所欲言,氣氛相當的熱烈活躍。格式、見君、柳亞刀、雷黑子、老英在野都做了比較系統的發言,其余眾人多為談壹些看法和自已詩歌創作中的經驗。通過這次交流,我體會到許多以前沒有感悟到的東西,而且對於詩歌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參加此次詩會果然是不虛此行了。

回到駐地,我請每壹個參與此次詩會的朋友給我簽名留念。那本簽過名的書,在以後的歲月裏會讓我想起我的詩友,會陪我走過寂寞的詩歌探索之路。認識妳們是我的幸運,認識詩歌是我們的幸運,讓我們幸運的在詩歌之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