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突出表現之壹就是對口語語體風格的濫用,典型的就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以記載俗常瑣事、攝錄抄寫生活細節為特征的楊黎式的“廢話寫作”,還有新世紀第壹個10年末期沈渣泛起、可稱為“庸話寫作”的“梨花體”(它是“廢話寫作”的後代)。屬於主張“感覺還原、意識還原、語言還原”和“反文化、反崇高、反意義”的“非非主義”壹個分支的“廢話寫作”,在誕生初期,在糾正80、90年代流行於中國詩壇的“假、大、空、洋”的時弊方面,在讓詩歌的本體歸位於日常生活和讓詩歌語言回到口語源頭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歷史作用;而時過境遷,到了今天,“廢話寫作”致命的淺薄油滑、幼稚無聊、啰嗦饒舌的缺點也就顯露無疑,可以說,在現在,“廢話寫作”及其美學趣味成了當代詩歌中壹種危害不小的弊病。舉例來說,楊黎在《蘿蔔》中寫道:“上午10點/我去燕豐商場/買了5斤蘿蔔/回到家裏/我把蘿蔔切成/小塊小塊的/煮了壹大鍋/不到半個時辰/蘿蔔就已煮好/我連鍋端上桌子/大吃起來/我吃的好快呀/只幾口/就吃漲了肚皮”。如果說這裏面有詩,就如同說皇帝穿有新裝。“廢話口語”在盡量少用成語、少用形容詞等方面比我後面要講的“套話口語”略高壹籌,其遠離書面化傾向的語言清空了附著在詞匯和意象上的陳腐意義、將詩歌語言還原到口頭語言的原生態,當時確有先鋒價值,但“清空”了“價值”、“意義”之後又怎麽寫、寫什麽,“廢話寫作”沒有解決好這個大問題,它在2000年後演變為了“梨花體”式的“庸話寫作”。這類作品只是壹具徒有口語詞匯或符號的軀殼,只是壹堆某種口語原材料的集合或陳列,“在”的真相被淹沒、消解在流水賬和失重的表象中。無獨有偶,妳楊黎吃蘿蔔說廢話,我趙麗華就來吃《臍橙》(2003)說庸話:“下班的時候/我買了壹些臍橙/我愛吃臍橙/像妳包柚子那樣/包了皮/壹瓣壹瓣掰著吃/我還買了壹些雞腿蘑和雞樅/它們其實和雞壹點關系也沒有”。也就是說,這種僅僅為了追求某種表面化的口語效果的寫作,對口語中的庸常話照抄照搬、復述重復、摘錄摹寫——濫用了口頭語感,當然談不上對日常口頭語言的變異和對其常規的顛覆,更談不上詩人化腐朽神奇、化俗常為特異的藝術創造;表面上言之鑿鑿,實質上寡淡膚淺、無聊空泛,平直單壹,缺乏深度、力度,話多詩少。有時候我認為被說得玄乎乎的“廢話寫作”之類的東西,不過就是壹種“錄像寫作”或“照相寫作”,詩人不需要什麽感受器官的活動,只需要立即把某時在某處所見、所聞、所幹的,用壹般化的語言記下來就行了,這種機械的、客觀的寫實主義,現在,的確不是什麽先鋒的玩意兒。而自主語言就是要做到“廢話堅決不說”、“庸(常的)話不說”,要“摒棄語言系統中的標準的、常態的語言範式”,當我們有話要說的時候就是寫作開始的時候,我們自己要說我們要說的,不說沒必要要說的。2000年以來,壹部分跟風的詩人(很多是80後)“照葫蘆畫瓢”仿寫了不少“廢話”詩,其結果只是在紙頁和網頁弄出了不少分行的垃圾,轉瞬即腐。
其突出表現之二就是“套話口語”,這是指壹些詩人在以口語風格寫作時,過度依賴口頭語言中的陳詞濫調,過度仿用、套用俗話,造成了“口語其外,敗絮其中”的消極口語效果。伊沙——同楊黎以及後面我要提到的於堅壹樣——是我尊敬過的、要壹分為二看待的詩人之壹,他以自己高產量的寫作曾在90年代末和本世紀初推動了以日常生活為題材的口語語體風格的詩歌的普及,他在寫出了壹些好作品的同時,也寫出了壹些“爛”東西。由於他對產量片面的追求,加上跟風者的“東施效顰”,伊沙式的口語就演變成了“套話口語”。這類口語詩總是擺出壹副正人君子的面孔,用壹種仁義道德的口吻和冗長刻板、平鋪直敘的句式來書寫個人見聞和個人生活瑣事,用套話、慣用語來說教、來顯擺、來訓導。如伊沙《擦肩而過》(2005)中寫道:“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話說當年那個/想借某把時代的/大勢與強勢之刀/將與之無怨無仇/只是瞧著有點不順眼的我/壹刀宰殺的頂頭上司/因為經濟問題/手腳不幹凈/剛從某個高位上掉下來/落了個退回贓款/不追究法律責任/提前退休的/慘淡結局。”他和他的模仿者常常大篇幅地借用現成的俗語、套話、官話來說事兒,其文本語言生硬笨拙,籠統枯燥,還時而有文白夾雜的古腔古調冒出,某種活生生的口頭語言要素經過快速加工後,成了流水線上的粗糙平庸的分行產品。我無法想象那個寫出了《車過黃河》的好詩人和這個寫下“春水蕩漾/在我河岸/……我已知拔劍/拔劍四顧心茫然”(《永是我劫》,200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此乃天大的造化/……能躲則躲/能逃則逃/實在不行/遂成火人/鳳凰涅盤”(《無題115》,2009)這種順口溜的詩人竟然是同壹人,口語是這個呆板、俗套、乏味的樣子麽,不是!相反,此在主義特別強調詩人寫作要“保持語言的創新性”,我們“自主語言”試驗原則(這些原則繼承了胡適1917年倡導的“文學改良”精神)的頭2條就是:“①不用別人說(寫)過的話說話寫作,套話不說。②不用上個世紀的語言說話寫作,老話、舊話不說。”此外,那些惡俗不堪、滿肚子“男盜女娼”的“臟話(黃話、惡語)口語”和就像精神病人壹樣的嘮嘮叨叨的、東拉西扯的、失常錯亂的“瘋話口語”,在此也就不必費口舌評說了。
程式化是由於壹些詩人的創造力、感悟力衰退或低下,對公***的寫作修辭規範、語言語法規範亦步亦趨,重復(借用、挪用、引用)前人或他人的語言表現方式而造成的。我舉壹個詩人創造力衰退的例子,請看於堅在《讀康熙信中寫的黃河》(2002)中寫的詩句:“小學生都知道這是伶牙俐齒者的把戲/朝代更叠逝者如斯河還是那條河/為什麽金錢越來越多沙越來越少”——“伶牙俐齒”、“逝者如斯”是成語,“朝代更叠”是套話,“河還是那條河”令人想起當時國人壹度耳熟能詳的《籬笆女人和狗》(電視劇,1989年出品)主題歌中的歌詞“星星還是那個星星……山還是那座山”,也是套話。這首詩是典型的陳腔濫調、人雲亦雲。這類披著“文化反思”、“價值思辨”諸類外衣的、使用口語或書面語的“文化詩”、“美文詩”,言辭規整、優雅而內質陳腐、偽劣。詩人創造力、感悟力低下的例子,則太多了,到處都是,某些“官辦”刊物上最多,我這裏也就不舉例了。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讀者、詩人拒絕讀或寫什麽“口水詩”、“美文詩”之類的勞什子,那些忽悠讀者的詩人最終忽悠了自己。
/blog-26786-88346.html
分享:
34
喜歡
0
贈金筆
閱讀(1080)┊
評論 (6)┊ 收藏(18)
┊轉載(11) ┊
喜歡▼
┊打印┊舉報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前壹篇:[轉載]劉歡改《卷珠簾》歌詞網友為何不買賬
後壹篇:(萬元) 散文詩歌大獎賽征稿
評論
重要提示:警惕虛假中獎信息
[發評論]
中年阿舟
基本同意文中觀點!
2014-2-24 14:05來自中年阿舟的評論回復(0)
劉耀久
那些家夥應該立馬消失
2014-2-24 16:20回復(0)
蓮葉
在我心裏,詩歌是美的表現,是情的表達。我喜歡蘊含豐富的語言,意境優美的畫面,如果壹詩
2014-2-24 21:24回復(0)
蓮葉
在我心裏,詩歌是美的表現,是情的表達。我喜歡蘊含豐富的語言,意境優美的畫面,如果壹詩
2014-2-24 21:24回復(0)
蓮葉
在我心裏,詩歌是美的表現,是情的表達。我喜歡蘊含豐富的語言,意境優美的畫面,如果壹首詩能用樸素的語言表達深刻的寓意,引起人心底的***鳴,我認為那就是好詩。
2014-2-24 21:26回復(0)
蓮葉
在我心裏,詩歌是美的表現,是情的表達。我喜歡蘊含豐富的語言,意境優美的畫面,如果壹首詩能用樸素的語言表達深刻的寓意,引起人心底的***鳴,我認為那就是好詩。
2014-2-24 21:26回復(0)
發評論
更多>>
登錄名: 密碼: 找回密碼 註冊 記住登錄狀態
分享到微博 評論並轉載此博文
按住左邊滑塊,拖動完成上方拼圖
發評論
以上網友發言只代表其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的觀點或立場。
< 前壹篇[轉載]劉歡改《卷珠簾》歌詞網友為何不買賬
後壹篇 >(萬元) 散文詩歌大獎賽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