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桃李滿天下”的典故究竟出自哪裏

“桃李滿天下”的典故究竟出自哪裏

桃李滿天下 [táo lǐ mǎn tiān xià]

[釋義] 桃李:指培養的後輩或所教的學生。 比喻學生很多,各地都有。

[出處] 唐 狄仁傑 門生眾多,累向 武則天 推薦將相多人,或謂 仁傑 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唐·白居易《春和令公綠野堂種花》:“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典 ?故

春秋時期,魏國大臣子質學富五車,知識廣博。他因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壹舊相識家裏躲避。這位朋友的家境並不富裕,子質不願給朋友加重生活負擔,便想開個學館,收壹些學生教讀,借以糊口。朋友很支持他,就騰出兩間空房作為教室,子質所收的學生不分貧富,只要願學的都可以拜他為師,壹視同仁。

這個學館裏有壹棵桃樹,壹棵李子樹。凡是來上學的學生都跪在桃李樹下認先生。子質指著已結果的兩棵樹教導學生們說:“妳們都要刻苦學習,要像這兩棵樹壹樣開花結果。只有學問高,才能為國家做出壹番大事業。

為了把學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質認真教學。在他的嚴格管教下,學生們都發奮讀書,學到了不少真本領。後來,這些學生先後成才,成了國家的棟梁。他們為了感念子質先生的教誨,都在自己住處親手栽種桃樹和李子樹。

子質到各國遊歷時,碰到了在各國當官的學生,並看到了學生栽的這兩種樹,便自豪地說:“我的學生真是桃李滿天下啊!壹個個都很有作為!”從此,當先生(老師)的就以“桃李”代稱學生,並把學生多稱作“桃李滿天下”了。

又:

唐代武則天當皇帝時,有壹個宰相叫狄仁傑,字懷英,太原(今屬山西)人。此人德高望重,敢於直言相諫,深得武則天賞識。武則天稱他為“國老”(武則天即位時,狄仁傑已六十多)而不直呼其名。就是上朝時,武則天也不讓他跪拜,說:見狄公下拜,我渾身都痛。武則天常對其他大臣說:“不是特別重要的軍國大事,妳們不要去麻煩狄老。”

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采取多種措施,廣羅人才,並讓狄仁傑給他推薦能擔任將相的人才。狄仁傑推薦了張柬之、姚崇等數十人,這些人後來多成了名臣。有人對狄仁傑說:“妳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朝廷裏有才能的大臣都是妳推薦的,真是桃李滿天下啊。”狄仁傑說:“推薦有才能的人為國家效力,不是為私,是我應該做的。”

公元700年,七十歲的狄仁傑病死,武則天痛哭流涕。自此以後,每當朝廷有大事而眾人又不能解決時,武則天常嘆息說:“老天爺為什麽這麽早就奪去了我的國老啊!”“桃李滿天下”是形容老師教的學生很多,遍布各地,“桃李”是學生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