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

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

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漢武帝劉徹即位,張騫任皇宮中的郎官。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聯合大月氏***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長安出發,經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後逃脫。

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壹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壹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擴展資料:

張騫第壹次出使西域,是“以郎應募”,即完全是自願的。出使的規模也不小,因為道經匈奴,被匈奴羈留軟禁了10年,甚至給張騫娶了匈奴妻子,還有了孩子,目的當然是消磨其誌,想讓他打消西行的念頭。“然騫持漢節不失”,信念壹直存留。

不過,他如何與匈奴上層周旋,使得匈奴人放松對他的監視,允許他舉家西遷,恐怕也不那麽簡單。他不僅要帶上妻子和兒女,還要帶上他的副使堂邑父和其他老部屬,繼續他的西向大宛、康居、月氏之行。

這個峰回路轉的過程,至少要有他的匈奴妻子參與,這也說明張騫的妻子不會是壹般的匈奴出身。

在回途中,為避匈奴遊騎,他們轉道昆侖山祁連山間的“羌中之地”,但還是被匈奴抓捕了,要不是壹年後因為匈奴單於死於內部混亂,張騫壹行也很難有機會回到長安。張騫第壹次出使歷經13載,百余人的使團,只剩下他的助手堂邑父和他的妻子。

堂邑父是西域人,熟悉情況,熟悉地理地形而且能騎善射,“窮急射禽獸給食”,免去了饑渴與迷路的不時威脅;但若不是張騫妻子深明大義而且與張騫相濡以沫,張騫也很難完成自己的使命。

張騫在公元前138年出使,十年陷匈奴,在大月氏待了壹年,公元前126年回到長安。不辱使命的不僅是張騫,還有當行時屬於“敵國”壹方的匈奴族人,堂邑父受封了,但張騫的妻子並沒有下文。司馬遷寫《史記》惜墨如金,多用白描,寥寥數筆交代了張騫妻子也回到漢朝。

我們無法知道她的名字,但從張騫的匈奴妻子身上,我們能感知這位出自遊牧民族的善良女性如何的善解人意,又如何能為愛情、親情和自己的選擇獻出自己美好的年華。

張騫墓位於今天漢中的固始縣,在憑吊張騫墓園的時候,我曾想,這裏應當有堂邑父的壹尊塑像,尤其應當有張騫的匈奴族妻子的塑像。她是張騫“鑿空”西域的壹個精神動力,古絲路的正式開通,壹半功勞要記在這位可敬的少數民族女性身上。

史料中並沒有她的姓名,也沒有提到張騫在西域出生的兒女,想來大的也只有七八歲,小的尚在繈褓之中,他們壹同回到了長安,他們或者凍餓而亡,或者寄養在西域,我們今天已經無法去推測,但張騫和他的妻子為了絲路使命,犧牲了人生最寶貴的壹切,是誰也明白的。

人民網-張騫和他的匈奴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