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如何評價美國詩人龐德翻譯的唐詩

如何評價美國詩人龐德翻譯的唐詩

覺得差距有點大?那就對了,因為這首詩是美國意象派代表詩人埃茲拉·龐德 (Ezra Pound)從原語是日文的英譯詩加工而來的。

這首日語譯詩首先由東方學者、詩人厄尼斯特·佛納羅斯(Ernest Fenollosa)翻譯成英文。除了這首唐詩,佛納羅斯還翻譯了許多其他中文詩歌,但是他還沒有完成自己的作品就去世了。而龐德則是從佛納羅斯留下的英譯遺稿入手,根據自己對中國詩的領悟和理解進行藝術加工,出版了自己的譯作《華夏》(Cathay)。這首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 則是《華夏》中最久負盛名的壹篇。

雖然漢語原詩中的很多意象原本就難以翻譯,但龐德的翻譯應該有不少受到了日文翻譯的影響,因為許多存在理解上的偏差。比如“繞床弄青梅”中的“床”原義為“井邊的護欄”,卻被翻譯成“seat (座位)”, “常存抱柱信”的典故則幹脆直接翻譯成“forever,forever,forever”,“早晚”原義“何時”,也被錯譯成“如果”等等。

浪漫派詩人Robert Frost曾經說過 “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簡而言之,詩歌是翻譯不出的。這句話可能過於武斷,但是足以可見翻譯詩歌的難度。而把壹首中文詩的日語版本翻譯成英文,要想達到信達雅,這難度就更是不言而喻了。因為不懂得中文,只能根據別人的譯文來理解原詩的龐德在翻譯過程中難免會自己二度創作,所以意思有偏差也是情有可原。

值得壹提的是,不管這首譯詩有沒有完全表達出原詩的意思和意蘊,我曾經聽見好幾位外國友人談及這首詩,並且全是溢美之詞。如今看來,這首詩到底是什麽意思“似乎”已經不重要了,也有很多人認為龐德的偉大之處在於他讓西方開始了解中國詩歌的美妙。

但是,在20世紀初期那個年代,在西方普遍缺乏對東方的了解的年代,這樣壹首具有中國古典文化特色的唐詩被壹個美國人翻譯成英語以後真的能讓西方了解中國嗎?龐德既然不懂中文,他到底是在展現中國文化還是在按照西方的觀念理解中國文化?他傳達的東方文化是真的“東方文化”嗎?

我不由得想起Edward Said在他的著作《東方主義》中所說,“東方幾乎就是壹個歐洲人的發明”。所謂東方文化,不過是西方人眼中的“他者”。西方人以自己為主體,創造出自己理想中的東方文化,以西方的倫理觀念、思維方式來闡釋東方文本,背離歷史背景和民族的特性,從而有意或無意地造成對東方文化的誤解。在文學史上來看,龐德的譯作無疑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但是從民族文化的傳播上來看, 這樣的譯詩譯作 ,恐怕不是利大於弊的。想想至今西方對東方的多少誤解都是由來已久,多少偏見難以擺脫。

我想,對於壹個國家而言,要讓自己的文化走出去,不是利用翻譯和推介,而是讓自己強大,讓外國人來主動學我們的語言。懂得了我們的語言,才能參悟我們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