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古典語言文字學基礎上說: 博大精深 和 膚淺無趣補充:1 從2種的抒情原則來看,西方古典主義的抒情原則為:理性是古典主義抒情原則的靈魂,它既強調“古典”有崇尚“理性”,理性對於情感具有絕對的有限性。認為人類不僅有情感,更有理性。可以抒發自己的情感,但是要由尺度,並非壹味的宣泄感情。它需要理性、意識的參與和評判。要“言有序”,即井然有序的表現情感。西方古典主義抒情文學的“抒情”不是即興式的有感而發,而是要超越原始的情感狀態,重新給予對象以認識、體驗、評價。它有別於西方浪漫主義抒情原則。這壹點,與中國傳統的古典主義抒情原則如出壹轍,也就是說都是屬於“發乎情,止乎禮義”、“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
2 從2者的抒情傳統來看,中國的文學傳統是以抒情文學為主導的傳統,即“詩”的出現;而西方文學傳統則是以戲劇文學、敘事文學為主導的傳統。舉個例子,莎士比亞被西方人稱為詩人,並不是因為他寫了100多首十四行詩,而是因為他寫了很多著名的戲劇。而換在中國,關漢卿、馬致遠的戲劇再成功,他們也不可能被稱為詩人。
總的來說,西方文學傳統起源於古希臘的悲劇,中國文學傳統起源於先秦的抒情歌謠。西方的文學成就是以戲劇為標準的,中國古代的文學成就是以詩歌為標準。?中國古典文學 <詩經>與先秦散文楚辭漢賦魏晉文學四,唐宋文學五,元朝文學明清文學七,清末文學西方古典文學 總述古希臘的史詩古希臘的《伊索寓言》古希臘的神話古希臘的戲劇歐洲古典主義文學古典主義文學 總述古典主義同路易十四的關系思想特征藝術特征局限性
讓古典文學走進學生刻不容緩。
壹、四大名著閱讀狀況分析
(壹)名著“寂寞” 在四大名著中,對其壹無所知的學生人數比例分別是:? 《三國演義》 24%;《水滸傳》27%;《西遊記》27.6%;《紅樓夢》竟達36.7%。雖然大部分同學知道四大名著,但“知梗概”的遠多於“知全文”,“知道四部小說”的信息來源,“聽來的”和“來自影視媒介”的占了絕大部分:《三國演義》86.8%.《水滸傳》84.1%,《西遊記》86.7%。《紅樓夢》74.8%。不少同學閱讀名著方式是“看連環畫”:《三國演義》7.1%,《水滸傳》7.2%,《西遊記》13.3%,《紅樓夢》3.4%。閱讀原著的同學卻少得可憐:《三國演義》13.29%。《水滸傳》7.4%,《西遊記》5.8%,《紅樓夢》4.5%。不知名著,已經令人遺憾;知名著卻知“梗概”,就難免有些尷尬了;而“知梗概”,卻是絕大部分來自。快餐”式的圖文加工品,這就讓語文教師感到無奈了。“知識爆炸”時代,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通過閱讀名著夯實文化“底子”的意義,卻被人們忽略了。於是,名著寂寞了!(二)看熱鬧?
知道四大名著的學生中,喜歡故事情節的占絕大部分:《三國演義》50.9%,《水滸傳》49.7%,《西遊記》67.9%,《紅樓夢》38.8%。喜歡藝術技巧的很少:《三國演義》6.4%,‘《水滸傳》5.9%,《西遊記》6.3%,《紅樓夢》13.9%。? 這壹組數據表明,小學生欣賞名著的水平仍然停留在“故事”的淺層次上。情節曲折、生動固然吸引人,但四大名著可看的東西遠遠不只這些!高中學生對名著的欣賞只是“看熱鬧”,水準明顯偏低。在這個問題上,為師者應該負很大壹部分責任。畢竟。“知道名著”的學生中,喜歡名著的人數占了大多數。這是值得欣慰的“大多數”,說明名著對學生還有壹定的“親和力”。老師是否充分利用、發揮了這種“親和力”呢?
二、古典詩歌閱讀狀況分析
(壹)讀過篇數和背誦篇數
讀過篇目不少於16篇的學生為38.6%,不少於20篇的為39.9%,不少於160篇的有21.4%。能背誦篇目不少於24篇的為69.6%。?
(二)對古典詩歌的興趣? 興趣狀況:(1)喜歡39.3%;(2)不喜歡6.5%;(3)談不上喜歡與否54.2%;對古典詩歌的體會:(1)體會深刻22.7%;(2)體會壹般68.8%;(3)沒有體會8.4%。對唐詩宋詞元曲的了解:(1)很熟悉8.9%;(2)了解壹些79.6%;(3)不熟悉11.5%。對李白、杜甫的了解:(1)很熟悉26.2%; '32)了解壹些66.9%:(3)不熟悉6.54%。 簡評許多同學在古典詩歌面前,或熟視無睹,或敬而遠之,或望而卻步,或茫然不知所雲,或胡亂曲解詩意?甚至有6.54%的學生連李白、杜甫都不知道。這些現象的根源,就是沒有形成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得不到美感,當然就不會樂在其中了。(三)與語文成績關系?
(1)認為與成績有關的,占67.1%;(2)認為與成績無關的,為9.4%;(3)請不清楚的,占23.5%。? 簡評:中學語文教師幾乎沒有不重視古典詩歌教學的,原因是中、高考那分值不低的試題。但是小學老師就不壹樣了,小學語文考試只會考到教材中那幾篇學過的詩歌,於是老師就體現出因人而異的重視程度了。
三、問題與建議?以下幾個問題值得引起註意:
(壹)狹隘的學習功利主義?
不知從什麽時候起,“學習輔導書”就成了學生課外書的代名詞,家長、學生、學校都不約而同地“愛”上了壹本又壹本的輔導資料書。不少家長推崇“非輔導不看,非習題不做,非英語不聽”的三不規則。學生大多數都知道中國四大古典名著是什麽而真正讀過的沒有幾個。為什麽不讀?回答很簡單:“因為我們還在分數的壓力下苦苦掙紮,哪裏還有時間去看這些與考試無多大關系的書呢?”(二)圖視“驅逐”文字?
圖視類傳媒高速發展:各類影碟鋪天蓋地,互聯網與數碼影像接踵而至,再接著是攝影圖片類書籍及卡通畫異軍突起?校園周圍小書店及市區幾家書店這兩年最熱銷的是文娛和卡通等等,而文學名著銷量壹直不太好。圖視傳媒的好處顯而易見,但也要警惕“讀圖時代的閱讀危機”。今天的學生大多通過影視錄像了解古典名著的原因很簡單: 《古韻悠悠翰墨香——走進古典文學》結題報告? 讀文學作品吃力j然而學生壹旦養成閱讀圖視作品的習慣,今後進入大學、進入社會後也很難改變。?(三)敬畏“經典”與否認。
在繁重的學習負擔下,長篇的語言和結構因素成了學生“親近名著”的又壹個障礙。許多學生表示,有時也翻翻名著,只覺眼花繚亂,沒看出什麽又放下了。壹些學生說,現在大部分名著已拍成電視劇或電影,看過後就知道是怎麽回事,也沒有耐心再去看原著。有的學生說自己也知道母語作品重要,但不如影視、數碼影像的虛擬世界吸引人。言語之間,他們對名著不敢褻慢,只是“敬而遠之”。? 另壹方面,對名著“不喜歡”的同學也大有人在(《:三國演義》6.4%,l:水滸傳》5.3%,《:西遊記》5.6%,<紅樓夢}14.6%)。這些學生否認“經典”,認為名著部頭巨大,情節冗長,描寫拖沓,節奏緩慢,書中所寫時代距今遙遠,時代背景、人物關系難理解,不如讀現代武俠、言情、偵探推理小說以及卡通連環畫來得輕松。他們對名著了解的微乎其微,卻對—個個大碗明星的生肖、愛好甚至婚變的次數能娓娓而談,如數家珍。? 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是否應該自問:怎樣才能帶領學生進入古典文學的殿堂,領略其中的奧妙,使他們讀古典文學也會產生像讀流行書、暢銷書壹樣的審美愉悅?(四)家庭普遍缺少濃厚的文化氣氛
父母的文化層次較低,是農村家庭文化意識淡薄的壹個重要原因。根據學生檔案資料統計,父母務農的占45%,職工13.3%,半農半商的11.67%,個體經營的占12.52%,其余有少量的幹部、教師。父母是文盲初小、高小文化的占多數,少數是初高中文化程度,因此在營造家庭文化氛圍方面幾乎無能為力。多數父母雖然重視兒女的讀書,但僅限於關心學習成績,看重分數,因此反對兒女看課外書,認為這些“閑書”會影響學習,有的父母則忙於生計而放任不管。多數學生家庭中最有文化氣息的活動僅限於看電視。調查中,回答“經常看影視片”的學生占了大多數。近半數的學生是在沒有任何壹本課外書和報刊雜誌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他們從小到大唯壹的“文學讀物”就是壹本語文書。語文素質是要從小培養熏陶的,在這樣缺乏文化氛圍中長大的學生,要在高三壹年中突然提高語文素質是不太可能的,即使在高中三年中要大踏步提高也是要付出相當艱辛勞動的。? 課外閱讀歷來被不少人認為是可有可無的事情。君不見父母談“課外書”色變,不少班主任(非語文老師)明確規定“不準把課外書帶回課室,壹經發現,全部沒收,還要在班上檢討?”學生對古典文學的“遠離”,必然導致精神“鈣質”的缺少和欣賞層次的低下,導致“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淺薄。這種“後天不足”對壹生的成長都會造成難以彌補的缺陷。這是有識之士的***同的看法,也是實際生活業已證明了的事實。? 那麽。怎樣才能改變這種小學生課外閱讀近乎空白的情況呢?
本人認為:第壹,學校、家長和社會都要達成這樣的***識;對於青少年的成長,最重要的是培養良好的素質。要培養良好的素質,不讀書怎麽行?我國當代語文學家劉國正先生說過:“書是知識的寶庫,智慧的海洋,奮鬥的向導,成功的階梯,學文,學做人,求大發展,大成就,離開讀書,不過是緣木求魚。”而讀古典文學應是讀之基本!? 第二,指導學生讀書,語文教師責無旁貸。首先,語文教師應該向學生強調課外閱讀的重要性,無論如何,都要抓緊時間多讀幾本好書。教師應鼓勵學生既要讀文學名著,也應廣泛涉獵其它各種各類有益的書,同時,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作讀書筆記來加深理解、消化以至吸收每壹本書的精華。此外,還可以通過舉行專題講座、知識競賽、讀書交流會等多姿多彩的語文活動,使學生切身體會到課外閱讀的樂趣。? 第三,國家有關教育部門要不斷完善考試的制度和方法。沒有與之相應的考試制度,素質教育是不可能順利推行的,閱讀古典文學也是紙上談兵的。當然,我們也不要把學生推向“讀書死”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