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淺談如何在新課程背景下進行詩歌教學

淺談如何在新課程背景下進行詩歌教學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通過“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具有良好的現代漢語語感,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而詩歌是以凝練的語言、豐富的情感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壹種文學體裁。詩歌能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凈化學生的靈魂。進行詩歌教學可以激發學生興趣,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那麽如何開展詩歌教學呢?在詩歌教學中宜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預設氛圍、加強誦讀指導、品味語言內涵引導和促進學生學習,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壹、預設學習氛圍,讀懂時代背景 詩歌創作大多是詩人在特定的環境和特定歷史條件下心境的體現。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會深深的打上時代的烙印。學生要讀懂詩歌,就必須對這些信息進行有效的解讀和還原。魯迅在《題未定草》中說:“世間有所謂‘就事論事’的辦法,現在就詩論詩,或者也可以說是無礙的罷。不過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並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說夢的。”可見,了解詩人的生平事跡和社會背景是學生學習詩歌的關鍵。學生通過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特征和詩人寫作時的獨特心靈體驗,做到知人論世,才能真正鑒賞詩歌。 我在讓學生預習王維的《山居秋暝》壹課時,要求學生通過網絡或去圖書館查閱關於王維的生平資料和這首詩歌的創作背景及相關的作品,並要求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把收集到的相關資料,進行有效地篩選與整合,並制成powerpoint幻燈片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讀懂了詩歌背景,小組合作的形式既實現了學習資源的***享,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學生情感的有效調動,為下壹步的學習預設了良好的氛圍。二、加強方法指導,開展誦讀活動 特級教師於漪說:“要反復誦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誦讀的目的是讓學生能恰當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沈郁頓挫、奔騰激越的情感。在學生進行誦讀的教學環節中,教師要加強必要的方法指導:誦讀前,要渲染氣氛,激發情感,以引起***鳴;誦讀時,教師要精心指導學生註意節奏、聲調、停頓、強弱、長短的錯綜變化與節拍音樂的美感,要讀出詩人的情緒,將詩的感情轉化為藝術感染力。 我在教《琵琶行》壹課時,提示學生在誦讀這首詩音樂描寫部分的時候,“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讀,有輕快情調;“間關”兩句速度放慢,要讀得流暢;“冰泉”以下四句是為高潮蓄勢,要小聲讀;“銀瓶”以下四句寫樂曲高潮和終止,要讀得緊張、熱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葉聖陶說:“誦讀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麽,而且與作者心靈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學生通過誦讀,能夠激發情感,體會詩歌情味,領略語言之美;通過誦讀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朗讀能力、記憶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三、運用聯想方法,揣摩詩歌意境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要在發展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發展其思維能力,激發其想象力和創造潛能。詩歌是培養學生此方面能力的最好材料。教師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學習運用聯想和想象的學習方法揣摩詩歌表述的意境,並對意境作出恰當的評價。 詩歌通過形象反映生活,表達感情。且詩歌的形象不同於造型藝術和表演藝術中的形象,直接作用於欣賞者的感官,而只能借助於語言作媒介,由欣賞者自己運用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去感受和再現詩歌中所描繪的形象。同時,又由於它具有間接造型的特點,能從更多的側面來提示形象的豐富內涵,給欣賞者提供想象和再創造的廣闊空間。 根據詩歌的這壹特征,在進行是個教學之時,就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哪裏去理解和領悟詩歌所描摹的唯美畫面和寄寓的深厚感情。我在教柳永的《雨霖鈴》時,要學生想象“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所描繪的場景,並寫壹段不少於300字的文字描寫。學生通過想象,領會了“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淒清背景下,柳永無比惆悵寂寥的感情,並對情景交融的詩歌寫作手法有了深刻的認識。通過這樣的訓練,既可以使學生領悟詩歌描繪的意境,又可以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四、品味詩歌語言,挖掘詩歌內涵 《毛詩·序》中說:“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詩歌創作的過程就是詩人的心與外物相感,而後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過程。詩歌的語言是最精粹的,往往壹個字、壹句話就包含著深厚而豐富的內容。詩人以語言為手段為我們留下了心靈的密碼,那麽我們欣賞詩歌便首先要對這些密碼進行破譯,才能想像出詩中所狀之物,體味出詩人之心。含蓄凝煉是中國古代詩歌語言的典型特征。詩人們總希望用最恰當、儉省的字句充分而圓滿地表達出最豐富的感情。 品味詩歌語言要引導學生從理解詩句的含義,分析遣詞造句的妙處和品味語言特色三個方面理解詩歌所表達的豐富的感情,從而挖掘詩歌深厚的內涵。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仔細品味,反復推敲,既理解字面之意,又理解字內之意。 如我在教杜甫的《登高》壹課時,引導學生品讀語言,讓學生分析“急”、 “哀”、“回”、“無邊”、“不盡”、“蕭蕭”和“滾滾”等字的妙處,體會這些字的深刻表現力。這些字的揣摩,對學生深入理解詩歌的主題與意境大有裨益。學生字斟句酌的理解,領悟了詩人沈郁頓挫的感情,感悟了詩歌語言凝練的特點。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素質教育的不斷加強,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越來越被重視。詩歌教學在素質教育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學生通過在誦讀中品味,在自主中學習,在合作中探究,在想象中創造,定能在詩歌的海洋中提升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