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①。景差懼其勝己,言之於王,王以為小臣。玉讓其友,友曰:“夫姜桂因地而生,不因地而辛;美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親。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意者子也。”玉曰:“若東郭狻者,天下之狡兔也,日行九百裏,而卒不免韓盧②之口,然在獵者耳。夫遙見而指蹤,雖韓盧必不及狡兔也;若躡跡而放,雖東郭狻必不免也。今子之言我於王,為遙指蹤而不屬耶?躡跡而縱泄耶?”友謝之,復言於王
玉識音而善文,襄王好樂而愛賦,既美其才,而憎之仍似屈原也。曰:“子盍從楚之俗,使楚人貴子之德乎?”對曰:“昔楚有善歌者,王其聞歟?始而曰《下裏》《巴人》,國中屬而和之者數千人;中而曰《陽阿》《采菱》,國中屬而和之者數百人;既而曰《陽春》《白雪》《朝日》《魚離》③,國中屬而和之者不至十人;含商吐角④,絕節赴曲,國中屬而和之者不至三人矣,其曲彌高,其和彌寡也。”
2. 《宋玉屈原比較閱讀及答案》古詩原文及翻譯作者:宋 玉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
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①。景差懼其勝己,言之於王,王以為小臣。
玉讓其友,友曰:“夫姜桂因地而生,不因地而辛;美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親。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意者子也。
”玉曰:“若東郭狻者,天下之狡兔也,日行九百裏,而卒不免韓盧②之口,然在獵者耳。夫遙見而指蹤,雖韓盧必不及狡兔也;若躡跡而放,雖東郭狻必不免也。
今子之言我於王,為遙指蹤而不屬耶?躡跡而縱泄耶?”友謝之,復言於王玉識音而善文,襄王好樂而愛賦,既美其才,而憎之仍似屈原也。 曰:“子盍從楚之俗,使楚人貴子之德乎?”對曰:“昔楚有善歌者,王其聞歟?始而曰《下裏》《巴人》,國中屬而和之者數千人;中而曰《陽阿》《采菱》,國中屬而和之者數百人;既而曰《陽春》《白雪》《朝日》《魚離》③,國中屬而和之者不至十人;含商吐角④,絕節赴曲,國中屬而和之者不至三人矣,其曲彌高,其和彌寡也。
”……楚襄王與宋玉遊於雲夢之野,將使宋玉賦高唐之事。望朝雲之館,上有雲氣;崪⑤乎直上,忽而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
王問宋玉曰:“此何氣也?”對曰:“昔者先王(楚懷王)遊於高唐,怠而晝寢,夢壹婦人,曖乎若雲,煥乎若星,將行未至,如漂如停,詳而視之,西施之形。 王悅而問焉。
曰:‘我赤帝之季女也,名曰瑤姬,未行而卒,封於巫山之陽臺,精魂依草,實為靈芝。’”(選自晉·習鑿齒《襄陽耆舊記》)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楚懷王聞讒言,怒而放流。屈原作《離騷》諸賦以自傷悼……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選自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註釋①景差:景差(chā),戰國楚辭賦家。
②東郭狻、韓盧:《戰國策》有個“韓盧逐狻”的故事:傳說中跑得最快的狗叫韓盧,跑得最快且狡猾的兔子叫東郭狻(suān)。 壹天,韓盧追逐東郭狻繞三山跑了五圈,最後都累得不能動彈。
③《下裏》《巴人》《陽阿》《采菱》《陽春》《白雪》《朝日》《魚離》:都是樂曲名。④含商吐角:指嫻熟而美妙地發出歌聲。
商、角,古代音階名。⑤崪:zú,指高山。
5.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3分)A.玉讓其友 讓:動詞,表示歉意,謙讓。 B.友謝之,復言於王 謝:動詞,致歉,道歉。
C.既美其才 美: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美,欣賞”之意。D.名曰瑤姬,未行而卒 行:這裏是“長大,成婚”的意思。
6.漢代著名楚辭研究學者王逸曾評價宋玉“能巧辯,善屬文”,下列能佐證的壹組是①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 ②夫姜桂因地而生,不因地而辛③若躡跡而放,雖東郭狻必不免也 ④子盍從楚之俗,使楚人貴子之德乎?⑤其曲彌高,其和彌寡也 ⑥皆好辭而以賦見稱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③⑤⑥ D.②③④7.下列對所選文段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誤的壹項是A.宋玉直接繼承延續了屈原詩歌藝術風格,在楚辭方面成就斐然,從而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B.宋玉能言善辯,面對景差的敷衍托辭,他用韓盧逐狻的典故來設喻批駁;當楚襄王勸其改變文章風格時,他用“曲高和寡”的故事來回答,表明自己不會改變文風。
C.宋玉作為楚王左右的文學侍臣,官卑職小,但他壹再營求,後來也憑著超群的才華,博得了楚王的賞識。 D.作為壹代文學大家,宋玉的才華及人品不僅在當時受到了普遍的贊譽,而且得到了習鑿齒和司馬遷的高度評價。
8.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意者子也。
(3分)(2)國中屬而和之者不至三人矣。(3分)(3)子盍從楚之俗,使楚人貴子之德乎?(4分)。
3. 遊仲鴻文言文翻譯及習題答案譯文資料供參考: 遊仲鴻(1138-1215),字子正,謚為忠,南充人。
1175年(孝宗淳熙二年)進士第,官犍為主簿,被總賦李昌圖看中,薦給趙汝愚作制置司幹辦工事。趙汝愚也器重他,稱他是"直諒多聞"之士。
趙汝愚回朝作相後,遊仲鴻也被交章推薦入朝,官監登聞鼓院。趙汝愚受打擊出朝後,遊回川作過利州路轉運判、提點刑獄。
可見,遊仲鴻在京的官不到部長級,在地方上也只做到路壹級的部門之官?quot;大拜"和"參知政事"之說,純屬子虛烏有。 遊似(亦寫侶)(?-1252),字景仁,號克齋,謚清獻,贈少師。
他勤奮好學,師事劉光祖。1221年(宋寧宗嘉定十四年)中進士,官大理司直。
1239年(理宗嘉熙三年)拜端明殿學士,簽樞密院事,封南充縣伯,同年八月拜參知政事。1245年(淳[礻右]五年)拜右丞相。
遊似的官運超過乃父,從拜端明殿學士到拜右相封國公死,都壹直在"宰執"的位置上。遊似高官後定居今浙江德清縣新市鎮,那裏曾有他的祠。
遊氏父子的政績。遊仲鴻的官階雖不及兒子的高,但他的膽識和辦事氣魄則遠在兒子之上。
他在任制置司幹辦工事時,宜賓壹帶的董蠻部內侵到犍為,並俘獲了壹些宋人。宋準備派兵進擊,遊仲鴻自請單獨前去處理。
他去問明釁端後,叫董部放還俘虜,宋即照付馬價,壹場幹戈就這樣化為玉帛。遊仲鴻受降而歸,從此名聲大起,被成都帥楊輔調為幕僚。
他向楊輔提出,用將要淘汰的士兵去耕種。這樣既安置了將要退役的士兵,減少人民的賦稅,又利用了荒廢的土地,真是"壹石三鳥"。
紹熙四年入朝,正是韓 胃排斥理學、打擊趙汝愚的時候。首相留正、理學家朱熹、諫官黃度都離開了朝廷。
遊仲鴻憤然上疏道:"陛下宅憂之時,禦批數出不由中書;前日宰相留正之去,去不以禮;諫官黃度之去,去不以正;近臣朱熹之去,復去不以道。自古未有舍宰相、諫官、講官而能自為聰明者也。
願極還熹,勿使小人得誌,以養成禍亂"他敢於這樣逆鱗犯顏,予頭直指寧宗和韓 胃,確非常人所能為。 自"慶元黨禁"起,他被列入黨人受到打擊,回川在宣撫司任職,又常忤宣撫副使吳曦。
吳曦叛時他已回到南充,宣撫司的幕官薛紱也來到南充,宣撫使程松也來南充,總賦劉崇之也到南充來。遊仲鴻指著案上書有"開禧丁卯正月遊某死"的冊子向薛紱說:我已向家裏人說好,"曦逼我死,即填其日"。
遊仲鴻又向薛紱說:我已寫信勸楊輔討賊,楊輔不用我議。如程松肯用我議,我用積俸二萬緡犒兵,護送他到成都。
結果,程松不顧而去。遊仲鴻又遣子遊似,將討賊之義說劉崇之,崇之也不聽。
這說明遊仲鴻有過人的膽識,才有上述的主張與活動。如當時的遊仲鴻有路以上地方大員的權位,那討吳曦的大功,就不屬於安丙和楊巨源了。
遊似從中進士起,壹直官運亨通,做到右相封國公,沒有受過挫折。其間,除了跟理宗講心學、論王道、勸其親儒從諫、敬畏檢身、節用致愛、選賢***理外,則沒有什麽特異的政績可言。
但遊似在朝期間,正是南宋中興,理宗求治,確立理學地位時間。壹些賢才及受黨禁打擊和影響人員多被引用到朝裏來了,如範鐘、真德秀、魏了翁、趙葵、余[王介]等,均是這個時期入朝和受職的。
所以遊似被人稱為朝中正士,被楊升庵評為南宋"蜀中四賢相"之壹。 遊氏父子開南充性理之端。
理學起於北宋,南宋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他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哲體學系。遊仲鴻入朝,壹面佐趙汝愚定策,壹則"常從朱子講學"。
遊仲鴻因此接受了朱熹理學的思想觀點,朱熹還稱遊仲鴻是蜀中奇士。當朱熹被斥出朝時,他上書反對,要求"極還"朱熹。
後來,把遊仲鴻列入"偽學",受到打擊。死後,劉光祖表其墓道日:"嗚呼!慶元黨人遊公之墓。
" 遊似的學術觀點不但受其父和他老師劉光祖的影響,還受到理學功臣魏了翁的影響。魏在潼川(今三臺)做官時,即邀遊似去研究性理之學。
遊似說:"嘉定十四載(1221),余方家居。公致之潼川郡齋,同諸友讀易,偏考舊說,切磋究之。
"這年遊似中進士,開始在朝為官。第二年魏了翁也被召入朝,他們關系更好,用遊似的話說:"常過余語"。
他對魏"第在外而心服是寄不為外,在內而情意不親不為內"的講解是"擊節稱嘆"(拍掌叫好)。可見,遊似在理學上是以受魏了翁的影響為大。
所以遊似同皇帝論理講治時,就充分體現了以心為主的理學。遊似在權兼禮部侍朗時上疏說:"欲盡事天之禮,當盡敬天之心,心存則政事必適其宜,言動必當其理,雨 循其序,夷夏必安其生。
"當遊似官史部尚書入侍經幄、皇帝問治時,遊似說:"人主壹念之烈,足以旋乾轉坤,……壹念有時間斷,則無以挽回天下之大勢。"遊似的論述是緊緊抓著心、念不放,把它當成萬能的東西,這既反映了他的理學思想,也反映了魏了翁的主觀唯心的理學思想。
我們知道,魏了翁的理學思想來於李燔,李燔是朱熹的學生。朱熹-李燔-魏了翁-遊似,這條線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嘉慶版《南充縣誌·外紀》說:"南充遊忠公,常從朱文公(熹)講學,深明性理,迄今縣中頗得其傳,蓋自遊氏父子雲。"《雜識誌》又說:"宋高宗南渡後,中原文獻。
4. 全文楚襄王問於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與(於:介詞,介紹出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象。
譯成現代漢語時,這個“於”壹般可以不必譯出。其:用在謂語“有”之前,表示詢問,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大概”、“可能”、“或許”等。
遺行(-xìng):可遺棄的行為,即不良的行為,先德。與:吧,嗎。
表示疑問語氣,同時也帶有推測、估計的語氣。同“乎”、“哉”等比較起來,語氣稍稍緩和些。)
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也?”(為什麽那麽多士民不稱譽您呀?這是壹種委婉的說法,實際的意思是說許多士民在指責妳。何,用於句首,與句末的“也”相配合,表示反問或感嘆的語氣。
士民,這裏指學道藝或習武勇的人。古代四民之壹。
眾庶,庶民,眾民。譽,稱譽,贊美。
甚,厲害,嚴重。) 宋玉對曰:“唯。
然(唯:獨立成句,表示對對方的話已經聽清楚或同意,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是”、“嗯”等。然:這樣。
用來代上文所說的情況)。有之。
願大王寬其罪,使得畢其辭(願:希望。畢:完畢,結束。)
” “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裏》、《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客:外來的人。
歌:唱。郢(yīng):楚國的國都,在今湖北江陵縣西北,《下裏》、《巴人》:楚國的民間歌曲,比較通俗低級。
下裏,鄉裏。巴人,指巴蜀的人民。
國:國都,京城,屬(zhǔ):連接,跟著。和(hé):跟著唱。)
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陽阿(-ē)》、《薤露(xiè-)》:兩種稍為高級的歌曲。
《陽阿》,古歌曲名。《薤露》,相傳為齊國東部(今山東東部)的挽歌,出殯時挽柩人所唱。
薤露是說人命短促,有如薤葉上的露水,壹瞬即幹。)。
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陽春》、《白雪》:楚國高雅的歌曲。)
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引:引用。刻:刻畫。
商、羽、徽:五個音級中的三個。古代音樂有宮、商、角、徵(zhǐ)、羽五個音級,相當於現在簡譜中的1、2、3、5、6.雜:夾雜,混合。
流。流暢。)
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是:這。
彌(mí):愈,越。)。
“故鳥有鳳而魚有鯤(鳳:鳳凰,古代傳說中的鳥王。壹說雄的叫“鳳”,雌的叫“凰”,通常都稱作“鳳”。
鯤(kūn):古代傳說中的壹種大魚。)。
鳳凰上擊九千裏,絕雲霓,負蒼天,足亂浮雲,翺翔乎沓冥之上(絕:盡,窮。雲霓:指高空的雲霧。
負:背,用背馱東西。蒼天:天。
翺翔(áoxiáng):展開翅膀回旋地飛。平:用法相當於介詞“於”,在。
杳冥(yǎo-):指極遠的地方。)。
夫藩籬之鷃,豈能與之料天地之高哉(夫:那,那個。用在作主語的名詞之前,起指示作用。
下文的“夫”同。藩籬:籬笆。
鷃(yàn):壹種小鳥。豈:用在謂語“料”前,與句末的“哉”壹起,表示反詰。
之:作介詞“與”的賓語,代上文的“鳳凰”。下文的“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哉”的“豈”、“哉”、“之”同。
料(liào):估量,估計。)!鯤魚朝發昆侖之墟,暴鬐於碣石,暮宿於孟諸(朝(zhāo):早晨。
發:出發。昆侖:我國西北部的著名大山,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橫貫新疆、西藏間,東延入青海境內。
墟(xū):土丘。暴:暴露。
鬐(qí):魚脊。碣石(jié-):渤海邊上的壹座山。
在今河北昌黎北。孟諸:古代大澤名,在今河南商丘東北、虞城西北。)
夫尺澤之鯢,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哉(尺澤:尺把大的小池。
鯢(ní):小魚。量:衡量,計量。)
“故非獨鳥有鳳而魚有鯤也,士亦有之(非獨:不但。)!夫聖人魂意琦行,超然獨處,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瑰意琦行(guī-qí-):卓越的思想、美好的操行。
世俗:指當時的壹般人。多含有平常、凡庸的意思。
安:怎麽,哪裏,表示反問。)。
5. 李延年 文言文翻譯及答案李延年歌
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壹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譯文
北方有位美麗姑娘,獨立世俗之外,她對守城的將士瞧壹眼,將士棄械,墻垣失守;
她對君臨天下的皇帝瞧壹眼,皇帝傾心,國家敗亡!美麗的姑娘呀,常常帶來“傾城、傾國”的災難。
縱然如此,也不能失去獲得佳人的好機會。美好姑娘世所難遇、不可再得!
註釋
(1)傾城、傾國:原指因女色而亡國,後多形容婦女容貌極美。陶淵明《閑情賦》:“表傾城之艷色,期有德於傳聞。”
(2)寧不知:怎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