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求出現在高考滿分作文裏的詩人(最好是李白 杜甫 王昌齡 王維)事例或詩句 註明年份和當年的作文題目

求出現在高考滿分作文裏的詩人(最好是李白 杜甫 王昌齡 王維)事例或詩句 註明年份和當年的作文題目

07年無錫市語文中考題是這樣的: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許多歷史上的偉人、名人影響著壹代代中國人的成長,如孔子、孟子、張衡、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施耐庵等偉人、名人的人格、學識、作品,對後人的教育意義是巨大的,許多後人正是在他們的引領下取得成績、走向成功的。在妳的三年初中語文生活中,妳也被這些偉人、名人感動過,激勵過,以至不能忘懷。

請以“我在 的引領下”為題寫壹篇文章。

要求:

1.先將題目補充完整後再作文。

2.所填人物從中國古代偉人、名人中選取,並不局限以上列舉的人物。

3.文體自定(詩歌除外)

4.不少於600字。

07年無錫市語文中考作文題給我們壹個老生常談的啟示:學生閱讀的廣度和深度決定其文章的質量和檔次。

新課改註重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註重積累和體驗,檢測的方式也經歷了壹個逐漸摸索的嬗變過程。前兩年壹般是在語言運用題中出現,如寫出壹部文學名著的人物、性格、影響等。這在當時很受各個省市出題人的追捧,認為體現了新課改註重課外積累的全新理念。但現在來重新審視這樣的出題形式,弊端顯而易見,只要搜集歷年來題型,出個幾大張,突擊式地強化復習便可大功告成。對課外積累的全面異化的復習方式在功利主義盛行的應試教育制度下成了很多語文教師無奈的選擇。我們是否可以突破這壹考察的“瓶頸”,讓工具化的復習方式“自然死亡”?

首先我們來談壹談為什麽新課改如此重視課外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的目的是什麽,學生為什麽要閱讀?答案當然不是應付考試。如果學生能從閱讀中能夠領略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並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文字的運用能力;如果學生能從閱讀中發現自然的有情、人性的美麗、哲理的深刻、文化的博大……進而影響他們對自身、社會、世界的看法和評價,擺脫愚昧、自閉、狹隘、偏執,我想這才是閱讀的本源。這也就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壹再強調的,要通過閱讀為孩子打下精神底子。

在現今的中國教育體制下,總免不了考試,它對學生和老師同樣重要。我們也知道,考試無好壞之分,但有恰當和失當之別。所以,壹張試卷的導向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今後師生的學習方式。我認為,07年中考作文的導向是非常正確的。它的意義在於:讓老師和學生最大程度地擺脫浮躁的、工具理性至上的心態,讓純粹為了分數的猜題、壓題、填鴨式、純記憶的復習方式無路可走,對現在課外閱讀應試化、粗鄙化、弱智化的傾向起到了撥亂反正的作用,是對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教學、作文教學的有效回歸。

為什麽這樣說?我們來分析題目。這壹題目上手比較容易,它不分課內課外,語文課本裏有很多文章涉及到我國古代名人的生平、事跡、精神內核。但如考生僅就書本和課堂所學內容作為寫作素材,文章肯定顯得單薄蒼白,這也是很多考生等級分不高的主要原因。如果想寫起點較高的文章,壹條思路是以課文為起點,去閱讀相關的材料(不局限於本人作品,知識性的文章和他人的評論也是不錯的選擇),在此基礎上形成對某壹人物和事件系統化的觀念。更為重要的是,閱讀所吸收的“養料”必須結合自身的獨特體驗和發現內化為自己的東西,並在觀念行為上產生積極的深遠的正面影響,“引領”也就是這個意思,這個詞語涉及到閱讀的終極意義——改變壹個人(外在和內隱兩方面)。當然,如果不是課本所涉及的人物,閱讀的過程也是壹樣,而且更能體現考生的閱讀範圍和閱讀質量,閱卷老師也更為欣賞。那為什麽看似簡單的道理卻得不到行之有效的回應?因為這種閱讀很大程度上是功利化的,而非功利化的閱讀已經為相當多的師生所摒棄,認為它華而不實。

事實上,如果出題得當,是完全可以找到閱讀和考試最佳契合點的。請看下面的壹篇考生作文:

我在李白的引領下

也許,我永遠也學不成妳的放蕩不羈,使力士脫靴,貴妃捧硯;也許,我永遠也學不成妳的才情橫溢,能對酒當歌,脫口成章;也許,我永遠也學不成妳的豁達開朗,來散發弄舟,乘風破浪。

但我知道,是妳壹直引領著我,走過暮春,走過苦夏,走過深秋,走過嚴冬。陪著我由壹名蹣跚學步的嬰兒長成壹個懂得愛人,學會樂觀,熱愛生活的女性。

牙牙學語時,最愛媽媽抱著,軟軟的手指指著泛黃的書頁,壹遍遍的誦讀“舉杯邀明月,低頭思故鄉”,於是在深夜,突然驚醒,看著銀白色的月光鋪瀉下來,灑在地上,赤腳走下,趴在窗上,想象著妳落寞的身影。

等稍大了些,看著路旁的乞兒們,不知怎的,竟會聯想起妳的“吳牛喘月時,拖船壹何苦”,本毫不相幹的人物,卻使我莫名心悸,於是,總是盡己所能,去幫助那些人,然後自顧自地笑著。

也許,人生不是壹直都是壹帆風順的吧?不然,為何總會為考試不好而煩憂?可貼在桌前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卻壹直提醒著我,壹點點痛算什麽?跌倒了,那就再爬起來!是妳使我擦幹了眼淚,繼續努力。

閑時,會坐在庭院中,捧壹杯清茶,聽幾聲鳥語,品著妳“暮從碧山下,青蘿拂衣行”的樂趣,感受妳“長歌吟松風,曲徑河星稀”的閑情,雲卷雲舒間,心,慢慢靜了下來……

謝謝妳,謝謝妳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始終陪伴著我,引領著我——這個小小的後生,帶著我走過坎坷,走過不順,走向明天,走向未來。

謝謝妳,我的引路人,李白!

這篇文章,不必說扣題的緊密,不必說結構的嚴謹,也不必說文字運用的純熟,單就文章本身引用的詩句(這體現了考生閱讀的廣度和深度)和結合自己對其的獨到感悟,就能讓閱卷老師對這篇文章擊節叫好。

看來,今後的語文教學要把學生的閱讀、積累和體驗感悟落實到實處,而不能還是停留在理念的層面上。這給語文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做壹個愛書之人,這似乎不是問題,但有多少老師敢說我已經把《新課標》中指定的經典名著通讀了壹遍了。很難想象壹個不喜歡閱讀,不喜歡經典,“匠氣”十足的的語文老師教出來的學生會真正的親近母語。這或許也是現今學生人文素養普遍降低的原因之壹,但這能全怪老師嗎?然後畫出學生的“閱讀地圖”,給他們具體的閱讀指導,通過壹系列生動活潑的活動激發延續學生的閱讀熱情(如演講、競賽、閱讀隨筆等)。相信通過幾年的“精神發育”,學生會取得長足進步的。這需要我們語文老師堅守的勇氣!

感謝出題者,這壹抓住閱讀本質的作文題目把上位的語文課標理念深深地紮根於現實語文學習的土壤中,勢必對今後我們無錫的語文教學產生深遠的良性影響,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