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的,是陳衡哲。
原因:
陳衡哲成為中國新文學史上創作白話小說的第壹人,與她在留美期間與胡適的交往有關——在瓦塞學院學習期間,陳衡哲結識了正在美國讀書的未來丈夫任叔永(即任鴻雋,字叔永),後經任叔永介紹認識了胡適,胡適當時兼任《留美學生季報》的編輯,知道陳衡哲是個才女,便寫信請她寫文章。但陳衡哲對胡適的“我詩君文兩無敵”頗有微詞,“我詩”指胡適本人的詩,“君文”就是任叔永的文。陳衡哲說:“豈可舍無敵者而他求乎?”意思是說,既然妳和任叔永的詩文無敵了,那我們還寫什麽文章呢?妳又何必請我們這些人寫呢?不打不成交,兩人就這樣開始了通信聯系。後來三人經常通信討論新文學問題,這時胡適正嘗試白話文學,他的《文學改良芻議》打響了“五四”白話文運動的第壹槍,在文化界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壹時間反對者有之,嘲諷者有之,就連他的同窗好友任叔永對其主張也未置可否,這時只有陳衡哲勇敢地站在胡適壹邊,對胡適給予了大力支持。後來憶及這段時光,胡適曾動情地說:“她對於我的主張的同情,給了我不少安慰與鼓勵,她是我最早的壹個同誌。”在胡適的影響和鼓勵下,陳衡哲也嘗試用白話創作小說與詩歌,《壹日》便是她用“莎菲”為筆名創作的第壹篇短篇白話小說。
陳衡哲:
(1893—1976)原籍湖南衡山,生於江蘇武進壹個書香之家,1913年考入清華,是該校第壹屆10名女生之壹。第二年即留學美國,進入瓦塞學院學習歷史學,1919年畢業後,她又到著名的芝加哥大學研究院學習,次年獲碩士學位,受蔡元培電聘邀請回國後任北大西洋史教授,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第壹位女教授。此後她又先後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部、南京東南大學等處任職,並代表太平洋關系學會中國理事會多次出席太平洋關系學會舉行的國際會議,為東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在留美期間,陳衡哲於1917年創作了白話短篇小說《壹日》,以“莎菲”的筆名發表於《留美學生季報》,回國後又陸續寫白話小說在《新青年》發表,結集為短篇小說集《小雨點》,另有《衡哲散文集》及史學著作《文藝復興史》、《西洋史》等,被認為是“中國新文學運動的第壹位女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