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糧節是漢族人民象征新的壹年豐收的節日。
“填倉節”因“填”與“天”諧音,又叫“天倉節”,哮天有兩種倉。農歷正月二十是哮天蒼,正月二十五是老天蒼,這是壹個傳統的民間節日。有人說天倉節是祭星的日子,也有人說是祭地或磨神。
另壹方面,補天節也叫穿天節。宋代以前把正月二十三作為穿日,據說這壹天是女神補天日。古時候火山爆發洪水,猛獸巨鷹撒野餵難民,百姓水深火熱。此時,被稱為人類始祖的女媧采集五色石,日夜冶煉。經過7749天的冶煉,終於在正月二十五日修復了破碎的天空。女媧還砍掉了巨龜的四條腿來支撐四方的天空,並殺死了巨鷹這種野獸,把洪水放了回去,使人民安居樂業。為了紀念女媧,人們在正月二十五吃煎餅,用紅絲線將餅紮起來,扔在屋頂上,稱為“補天”。蘇軾曾寫過壹句詩:“壹餅填天”,所以正月二十五又叫“天川節”、“天倉節”。
所謂倉填,就是把谷倉填起來。這壹天的黎明,家家戶戶在自家的院子或打谷場上,將篩過的炊灰撒在大小不壹的糧囤上,並在裏面放壹些五谷雜糧,象征五谷豐登。
在填谷節這壹天,糧商和米販都要向“儲糧之神”獻祭。倉神是老鼠,綽號“大耗星王”,《東京舊俗》說它“掌管倉庫裏的老鼠”。鼠從五代唐末(923-936)開始在北方被稱為“鼠”。當時的諸侯孔謙(即財政大臣),經常以各種借口搜刮民脂民膏,在各種苛捐雜稅之外,另設“附加稅”,在“附加稅”之外加上“鳥鼠消費”。例如,絲、棉、絹、麻、糧每石兩升,迫使人們賠償倉庫裏鳥和老鼠的損失。所以老鼠在北方俗稱“鼠”。人們討厭官場的老鼠,討厭倉庫的老鼠,但又無可奈何。他們只能在填倉節祈求倉神的關註,讓糧食和大米都能滿倉,老鼠也不能“消耗”太多。
今晚不允許點燈。因為是老鼠娶女人的日子,我們不能給老鼠驚喜。用老鼠嫁女壹直是中國民間年畫或剪紙的傳統主題。老鼠的新郎、新娘、伴郎、嘉賓就像人間場景壹樣。雖然都是嘴窄腿細,但都穿著紅衫綠褲,壹群壹群搖搖擺擺,隆重又搞笑。
相傳很久以前,中國北方連年大旱,光禿禿的土地千裏之外,但皇室並不關心黎巴嫩人民的生活。皇糧依舊征收,讓人怨聲載道。看守李糧倉的倉官目睹了這悲慘的壹幕;忍無可忍,毅然打開禦倉救助災民。他知道這樣做違反了國王的法律,皇帝永遠不會原諒他。於是,他讓百姓把糧食運走後,用火把燒了禦倉,把自己活活燒死了。這壹天恰好是農歷正月二十五。後人為了紀念袁這位放糧濟民的倉官,就用上等的炊灰填滿了院子內外的倉庫,以示對倉官的懷念,並希望新的壹年有個好收成。就這樣,填倉的習俗代代相傳。
後人為了紀念這位糧倉官員,在每年的清晨將草木灰撒入圓形的糧倉中,其中壹部分用花邊和吉祥文字裝飾,並在糧倉中撒上五谷以象征五谷豐登,以表達人們對裝滿糧倉、拯救糧倉官員的深情厚意。現在這些習俗已經消失了,但是填倉的故事卻代代相傳,提醒人們從這壹天開始清理倉庫,晾曬種子,翻新農具,準備春耕。但是,後來,補位的含義擴大了,人們賦予了它各種其他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