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我要李白的資料和代表作!!

我要李白的資料和代表作!!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附近的秦安縣),隋朝末年其先租因罪住在中亞細亞。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還是個謎,學術界說法不壹。壹說李白就誕生在安西都護府所轄的碎葉城,五歲時隨父遷到綿州昌隆縣青蓮鄉。

李白性情豪放,喜愛縱橫家的作風,愛好任俠之事,輕視財貨。早年在蜀中度過。他的父親是個富商。李白二十五歲開始漫遊全國,走過湖北,江西,河南,山東等地。

李白蔑視權貴,傳說他喝醉酒,曾在玄宗面前使高力士給他脫靴。高力士認為這是很大的恥辱,就摘取李白詩句激怒楊貴妃。玄宗每次讓李白做官,楊貴妃就加以阻止。李白知道玄宗的親信對他有意見,於是懇求還家。玄宗賜給他財物,放他離開。

李白是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為“詩仙”。他的詩豪邁瑰麗,詩裏有突破現實的幻想,也有對當時民生疾苦的反映和對政治黑暗的抨擊。他的散文具有清新明朗,奔放流暢的特點。

著有《李太白全集》。

李白是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但他的出生地歷來是個迷。現在壹般都認為是在中亞碎葉壹帶。但經過眾多學者最新考證,同時也根據李白的某些詩句來判斷,李白出生於河南洛陽,他15歲以前都是在洛陽度過的,但他15歲時因與別人打架產生了很大的矛盾,15歲後才遷移到了四川。

李白15歲隨後到長安過2次,到洛陽過4次。所以說李白和洛陽有著很深的情緣。

5月31日洛陽電視臺4套20:00《探索發現》播出。

洛水秋色再無雙,

已無京師煙花香.

倦居客地強顏笑,

留嘆白馬夢中央.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春興 武元衡

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

春風壹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登洛陽故城

許渾

禾黍離離半野蒿, 昔人城此豈知勞?

水聲東去市朝變, 山勢北來宮殿高。

鴉噪暮雲歸古堞, 雁迷寒雨下空壕。

可憐緱嶺登仙子, 猶自吹笙醉碧桃。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作品:猛虎行

內容:

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腸斷非關隴頭水,

淚下不為雍門琴。旌旗繽紛兩河道,戰鼓驚山欲顛倒。

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馬翻銜洛陽草。壹輸壹失關下兵,

朝降夕叛幽薊城。巨鰲未斬海水動,魚龍奔走安得寧。

頗似楚漢時,翻覆無定止,朝過博浪沙,暮入淮陰市。

張良未遇韓信貧,劉項存亡在兩臣。暫到下邳受兵略,

來投漂母作主人。賢哲棲棲古如此,今時亦棄青雲士。

有策不敢犯龍鱗,竄身南國避胡塵。寶書玉劍掛高閣,

金鞍駿馬散故人。昨日方為宣城客,掣鈴交通二千石。

有時六博快壯心,繞床三匝呼壹擲。楚人每道張旭奇,

心藏風雲世莫知。三吳邦伯皆顧盼,四海雄俠兩追隨。

蕭曹曾作沛中吏,攀龍附鳳當有時。溧陽酒樓三月春,

楊花茫茫愁殺人。胡雛綠眼吹玉笛,吳歌白纻飛梁塵。

丈夫相見且為樂,槌牛撾鼓會眾賓。我從此去釣東海,

得魚笑寄情相親。

洛陽女兒行

時年十六,壹作十八。

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顏容十五余。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膾鯉魚。畫閣朱樓盡相望,紅桃綠柳垂檐向。羅帷送上七香車,寶扇迎歸九華帳。狂夫富貴在青春,意氣驕奢劇季倫。自憐碧玉親教舞,不惜珊瑚持與人。春窗曙滅九微火,九微片片飛花瑣。戲罷曾無理曲時,妝成只是薰香坐。城中相識盡繁華,日夜經過趙李家。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

同崔傅答賢弟

王維

洛陽才子姑蘇客, 桂苑殊非故鄉陌.

九江楓樹幾回青, 壹片揚州五湖白.

揚州時有下江兵, 蘭陵鎮前吹笛聲.

夜火人歸富春郭, 秋風鶴唳石頭城.

周郎陸弟為儔侶, 對舞前溪歌白紵.

曲幾書留小史家, 草堂棋賭山陰墅.

衣冠若話外臺臣, 先數夫君席上珍.

更聞臺閣求三語, 遙想風流第壹人.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芙蓉樓送辛漸

陳子昂的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

張說的“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

王灣的“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壹片冰心在玉壺。

訪袁拾遺不遇 孟浩然

洛陽訪才子 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 何如此地春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寶劍直千金,被服麗且鮮...--曹植《名都賦》

步登北邙阪,遙望洛陽山。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曹植《送應氏》

洛浦有宓妃,飄搖雪爭飛。輕雲拂素月,了可見清輝...--李白《感興八首》

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采桑南陌頭...--梁武帝時樂府

洛北風花樹,江南彩畫舟。榮生蘭蕙草,春入鳳凰樓。--薛惑《進船於洛水》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陽聞笛》

步登北邙阪,踟躕聊寫望。宛洛盛皇居,規模窮大壯...--鄭世翼《登北邙還至京洛》

生在兵禍中,不知太平歡。今還洛陽中,感此雲苦酸...--韋應物《廣德中洛陽作》

洛城洛城何日歸?故人故人今轉稀。莫嗟雪裏暫時別,終擬雲間相逐飛。--劉禹錫《醉答樂天》

洛陽花柳此時濃,山水樓臺映幾重。群公拂霧朝翔鳳,天子乘春幸鑿龍...宋之問於龍門

洛陽天子縣,金谷石崇鄉。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墻...--張繼

憶昔洛陽董糟丘,為余天津橋南造酒樓;黃金白璧買歌笑,壹醉累月輕王侯。--李白《憶舊遊寄譙元參軍》

白玉誰家郎,回車渡天津。看花東陌上,驚動洛陽人...李白《洛陽陌

作者: 221.15.80.* 2005-6-30 21:18 回復此發言

--------------------------------------------------------------------------------

9 回復:唐代詩人李白出生地--洛陽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壹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戲答元珍

歐陽修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遣興三首

我今日夜憂,

諸弟各異方。

不知死與生,

何況道路長。

避寇壹分散,

饑寒永相望。

豈無柴門歸?

欲出畏虎狼。

仰看雲中雁,

禽鳥亦有行。

蓬生非無根,

漂蕩隨高風。

天寒落萬裏,

不復歸本叢。

客子念故宅,

三年門巷空。

悵望但烽火,

戎車滿關東。

生涯能幾何,

常在羈旅中!

昔在洛陽時,

親友相追攀。

送客東郊道,

遨遊宿南山。

煙塵阻長河,

樹羽成臯間。

回首載酒地,

豈無壹日還?

丈夫貴壯健,

慘戚非朱顏。

--杜甫

恨別

洛城壹別四千裏,

胡騎長驅五六年。

草木變衰行劍外,

兵戈阻絕老江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

憶弟看雲白日眠。

聞道河陽近乘勝,

司徒急為破幽燕。

天邊行杜甫

天邊老人歸未得,日暮東臨大江哭。隴右河源不種田,

胡騎羌兵入巴蜀。洪濤滔天風拔木,前飛禿鹙後鴻鵠。

九度附書向洛陽,十年骨肉無消息。

菩薩蠻

洛陽城裏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老。

柳暗魏王堤,此時心轉迷。

桃花春水綠,水上鴛鴦浴。

凝恨對殘暉,憶君君不知。

---韋莊

訪袁拾遺不遇

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何如此地春。

玉樓春

樽前擬把歸期說,未語春容先慘咽.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離歌且莫翻新闋,壹曲能教腸寸結.直須看盡洛陽花,始***春風容易別

唐代詩人李白簡介

Li Bai 李白 (701~762) 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見彩圖四川江油李白故裏隴西院)。其父李客,生平事跡不詳。李白青壯年時家境富裕,輕財好施。現代有些李白研究者推測其父李客在西域因經商致富,但並無確證。 生平 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範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並“好劍術”(《與韓荊州書》)。他很早就相信當時流行的道教,喜歡隱居山林,求仙學道;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自稱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壹”(《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壹方面要做超脫塵俗的隱士神仙,壹方面要做君主的輔弼大臣,這就形成了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但積極入世、關心國家,是其壹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構成他作品進步內容的思想基礎。李白青少年時期在蜀地所寫詩歌,留存很少,但象《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顯示出突出的才華。 李白約在二十五、二十六歲時出蜀東遊。在此後十年內,漫遊了長江、黃河中下遊的許多地方,並在安陸(今屬湖北)與唐高宗時任宰相的許圉師的孫女結婚,因此居住安陸時間較長。後又徙家任城(今山東濟寧)。李白不願象當時壹般士人那樣,參加科舉考試,取得官位,而企圖通過隱居山林和廣泛的社會結交來培養聲譽,獲得帝王賞識,不依常例擢用。開元十八年 (730)左右,他曾壹度抵長安,爭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歸。天寶元年(742),因受玉真公主等的推薦,被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作為文學侍從之臣,參加草擬文件等工作。李白初時心情興奮,很想有所作為,但時值玄宗後期,政治日趨腐敗黑暗,李林甫把持政權,在朝廷上逐漸形成了壹個腐朽的統治集團,賢能之士屢遭排斥和迫害。李白秉性耿直,對黑暗勢力不能阿諛奉承,因而遭受讒言詆毀,在長安前後不滿兩年,即被迫辭官離京。此時期李白的詩歌創作趨於成熟,名篇疊出,代表作有《長幹行》、《橫江詞》、《烏棲曲》、《蜀道難》、《子夜吳歌》、《古風·大車揚飛塵》、《行路難》、《梁園吟》等。 李白在長安遭受挫折,心情苦悶。此後11年內,繼續在黃河、長江的中下遊地區漫遊,“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他仍然關心國事,希望重獲朝廷任用。天寶三載,李白在洛陽與杜甫認識,結成好友,同遊今河南、山東的壹些地方,攜手探勝,把酒論文,親密無間,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佳話。次年兩人分手,此後未再會面,但彼此都寫下了感情深摯的懷念詩篇。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正在宣城(今屬安徽)、廬山壹帶隱居。當時,玄宗任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為山南東路、 嶺南、 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使、江陵大都督,負責保衛和經管長江中部壹帶地區。李白懷著消滅叛亂、恢復國家統壹的誌願,參加了率師由江陵東下的永王幕府工作。不料李 □不聽肅宗命令,想乘機擴張自己的勢力,結果被肅宗派兵消滅。李白也因此獲罪,被系潯陽(今江西九江)獄,不久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壹帶)。幸而途中遇到大赦,得以東歸,時已59歲。晚年流落在江南壹帶。61 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大軍出鎮臨淮,討伐安史叛軍,還北上準備從軍殺敵,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從叔當塗(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的寓所病逝。這時期的代表作品,安史之亂以前有《夢遊天姥吟留別》、《戰城南》、《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古風·羽檄如流星》、《將進酒》、《北風行》、《遠別離》、《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雲》等,安史亂後有《古風·西上蓮花山》、《永王東巡歌》、《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等。 文學創作 李白詩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內容豐富多采。 李白壹生關心國事,希望為國立功,不滿黑暗現實。他的《古風》59首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對唐玄宗後期政治的黑暗腐敗,廣泛地進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賢能之士沒有出路的悲憤心情。其中第壹首開宗明義,以繼承《詩經》“風雅”的傳統自任,鮮明地顯示了關心現實的創作精神。《遠別離》、《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等篇,表現了他對權□當道、國運瀕危的憂慮。安史亂起,他參與李□幕府,企圖殺敵報國,收復兩京,“誓欲斬鯨鯢,澄清洛陽水”(《贈張相鎬》),“南風壹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永王東巡歌》其十壹)。這種熱烈的愛國感情至老不衰。在流放回來後,他還因安史之亂未平而“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在《臨終歌》中,他對自己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感到非常遺憾,把自己比作“中天摧折”的大鵬鳥。對他的作品,李陽冰稱為“言多諷興”(《草堂集序》),吳融稱為 “氣骨高舉,不失頌詠風刺之道”(《禪月集序》),都指出其詩關心國事、諷刺黑暗政治的特色。李白《送賀八歸越》手跡石刻 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業,為國效勞,但他並不艷羨榮華富貴,而是認為“鐘鼓饌玉不足貴”(《將進酒》)。在建樹功業以後,他要以戰國時代高士魯仲連為榜樣,不受爵祿,飄然引退。他不能為爵祿富貴而對權貴阿諛逢迎,而是“出則以平交王侯,遁則以俯視巢許” (《冬夜於隨州紫陽先生餐霞樓上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他宣稱“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古風》第十二),“壹醉累月輕王侯”(《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對玄宗後期形成的腐朽統治集團,更是鄙夷蔑視,他在詩中把玄宗比作昏暴的殷紂王(《古風》第五十壹),把囂張跋扈的宦官斥為大盜(《古風》第二十四)。他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吟留別》)這種高亢的歌聲,和他醉中令高力士脫靴的傳說壹樣,贏得廣泛的傳誦和喜愛。蘇軾曾借用晉代夏侯湛的話,贊美李白“戲萬乘若僚友,視儔列如草芥,雄節邁倫,高氣蓋世”(《李太白碑陰記》)。這種思想內容,明顯地受到道家特別是莊子的影響。莊子斥罵貪婪殘暴的統治者為大盜,把權勢富貴視如腐鼠,其思想與李白詩歌有明顯的繼承關系。清龔自珍說李白詩歌融屈原、莊周為壹爐(《最錄李白集》)。的確,李白既像屈原那樣熱愛祖國,憎恨黑暗勢力,積極關心政治,又像莊周那樣鄙夷權貴,蔑視富貴。 李白的不少詩篇,表現了對人民生活的關心和同情。這種內容常常結合著對統治者的批判。他希望社會安定,人民能夠過和平寧靜的生活,因此對於殘害人民生命和破壞人民和平生活的不義戰爭給予尖銳鞭撻。在《古風》 “羽檄如流星”中,他譴責楊國忠對南詔發動黷武戰爭,使大批兵士無謂犧牲。詩篇最後希望當權者效法虞舜,棄武修文,帶來和平局面。安史亂起,他怒斥殘殺人民的安史叛軍將領們是帶著冠纓的豺狼(《古風》“西上蓮花山”),並責問道:“白骨成丘山,蒼生竟何罪?”(《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他的壹部分樂府詩,繼承了漢魏六朝古樂府的傳統,註意反映婦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著重寫思婦憶念征人,還寫了商婦、棄婦和宮女的怨情。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媼家》、《丁都護歌》、《秋浦歌》“爐火照天地”,分別描繪了農民、船夫、礦工的生活,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關懷。 李白自稱“壹生好入名山遊”(《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寫下不少描繪自然風景的詩篇。他喜愛、歌頌高山大川。在他筆下,咆哮萬裏的黃河,白浪如山的長江,“百步九折縈巖巒”的蜀道,“回崖沓嶂淩蒼蒼” 的廬山,無不形象雄偉,氣勢磅礴。他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蜀道難》)、“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等,都是傳誦千古的名句。這類詩篇,正像他若幹歌詠大鵬鳥的作品那樣,表現了他的豪情壯誌和開闊胸襟,從側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壹些詩篇,像《秋登宣城謝□北樓》、《獨坐敬亭山》、《清溪行》,則善於刻畫幽靜的景色,清新雋永,風格接近王維、孟浩然壹派。李白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插圖 選自清代光緒刻本《名家畫稿》明代祝允明書李白《望廬山瀑布》 李白還有不少歌唱愛情和友誼的詩篇,有的寫得真摯動人。他歌頌“願同塵與灰”(《長幹行》)那種熱烈純真的愛情。其樂府詩篇,常常從女子懷人的角度來表達委婉深摯的愛情。還有若幹寄贈、懷念妻室的詩,象《大堤曲》、《寄遠十二首》中的多數篇章等,感情也頗為深摯。李白投贈友人的作品數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詩表現了鮮明的政治態度,像《鳴臯歌送岑征君》、《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內容與《古風》等詩息息相通。更多的是表現日常送別、相思之感,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沙丘城下寄杜甫》、《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贈汪倫》等等,感情深摯,形象鮮明,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量。 李白詩歌內容也包含著壹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較多的是宣揚人生若夢、及時行樂、縱酒狂歡的消極虛無思想和表現求仙訪道、煉丹服藥的宗教迷信。《古風》59 首中即有壹些篇章表現這類思想內容。其《襄陽歌》、《春日醉起言誌》等詩篇,雖有壹定的藝術性,但也流露出濃厚的頹放情緒。他描寫婦女和愛情題材的詩,也有少數存在庸俗情調。 李白詩歌藝術的主要特征,是善於運用誇張的手法、生動的比喻、豐富的想象、自由解放的體裁和樸素優美的語言來表現他熱烈奔放的思想感情。 李白詩歌中大量采用誇張手法和生動的比喻。他的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雲》)、“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其十五),刻畫他長安政治活動失敗後深廣的憂思,是廣泛流傳的名句。他如“吟詩作賦北窗裏,萬言不值壹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寫自己的懷才不遇;“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寫仕途艱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寫朋友間的深厚友誼等,都以鮮明突出的形象打動讀者。在他筆下,不但抒寫自己的思想感情是如此,而且連婦女、歷史人物以至自然景物,都被賦予強烈的抒情色彩。除前面提到的對蜀道、黃河的詠嘆外,他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北風行》),“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關山月》),都以誇張手法刻畫平凡的景物,並從而襯托出詩中人物浩蕩的愁思。這類詩句,在李白集子中到處可見。四川江油太白祠李白詞[菩薩蠻]《閨情》插圖 選自明代萬歷四十年刻本《詩余畫譜》 李白詩歌的想象是很豐富和驚人的。他的“狂風吹我心,西掛鹹陽樹”(《金鄉送韋八之西京》)、“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現了對長安和詩友的懷念。《梁甫吟》、《古風》“西上蓮花山”分別通過幻想方式來表現自己在長安受到讒毀和安史叛軍對中原地區的蹂躪;《遠別離》更通過迷離惝恍的傳說來表現對唐玄宗後期政局的隱憂;它們都顯得形象鮮明,寓意深刻。《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則借助於神話傳說,構造出色彩繽紛、驚心動魄的境界。對《蜀道難》、《遠別離》等篇章,前人評為“奇之又奇”(殷 □《河嶽英靈集》),“變幻錯綜,窈冥昏默”(胡應麟《詩藪》),正揭示了其詩想象豐富奇幻、語句縱橫變化的特色。李白詩歌豐富的想象力在篇幅較長的七言歌行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這方面明顯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響。 在體裁方面,李白擅長形式比較自由的古詩和絕句,不愛寫格律嚴整的律詩。《古風》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它們繼承了阮籍《詠懷詩》、陳子昂《感遇詩》的傳統,廣泛地表現了對黑暗政治的不滿、懷才不遇的感慨和隱遁遊仙的消極思想。較之阮、陳之作,表達更顯豁,文采更豐富,具有“以才情相勝,宣泄見長”(胡震亨《李詩通》)的特色。他樂府中的五古,繼承漢魏六朝樂府民歌的優良傳統,註意表現下層人民和婦女的痛苦,如《丁都護歌》、《豫章行》、《子夜吳歌》等,文筆樸素生動,並傾註著詩人洋溢的熱情。他的七言古詩(包括樂府七言歌行和壹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創造性。七言古詩除七言句外,可以兼采長短不齊的雜言句,形式最為自由,便於表現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如《遠別離》、《蜀道難》、《行路難》、《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雲》、《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等名篇,寫景則形象雄偉壯闊,氣勢磅礴,色彩繽紛,抒情則感情奔放激蕩,跳脫起伏,變化多端,具有“風雨爭飛,魚龍百變”、“白雲從空,隨風變滅”(《唐宋詩醇》)的雄偉奇特的藝術特色。從文學淵源說,這類詩受屈原作品和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最深。 李白擅長絕句。他的絕句,在南北朝樂府民歌的基礎上,鍛煉提高,更為精警。五絕如《靜夜思》、《玉階怨》等,蘊藉含蓄,意味深長。七絕佳作更多,語言明朗精練,聲調和諧優美,寫景抒情,深入淺出。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望廬山瀑布》其二、《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贈汪倫》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歷來評唐代七言絕句,認為李白與王昌齡最稱擅場;李攀龍甚至譽為“唐三百年壹人”(《唐詩選序》)。李白集中七律最少,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寫得很好,像《渡荊門送別》、《送友人》、《秋登宣城謝□北樓》等,格律工整,情景交融,說明他能寫律詩,只是不愛多寫。 李白擅長樂府詩,他鉆研、熟悉漢魏六朝的樂府古詩,曾以“古樂府之學”傳授少年詩人韋渠牟(《唐詩紀事》卷四十八)。他的集子中有四卷樂府詩,雖用樂府舊題,卻能自出新意,寫下不少優秀篇什,其卓越成就為歷來所肯定。如明代王世貞說:“太白古樂府,窈冥惝恍,縱橫變幻,極才人之致。”(《藝苑卮言》卷四)胡震亨說:“太白於樂府最深。古題無壹弗擬,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離,離而實合,曲盡擬古之妙。”(《唐音癸簽》卷九)唐人以樂府古題寫詩的,當推李白的成就最為傑出。他的某些歌行和絕句,雖不用樂府題目,也富有樂府詩的風味。安徽采石磯李白石刻像四川江油李白故居 李白反對“雕蟲喪天真”(《古風》第三十五)的雕章琢句之風。他詩歌語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說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明朗自然。具體表現為語言直率自然,音節和諧流暢,渾然天成,不假雕飾,散發著民歌的氣息。這主要得力於學習漢魏六朝的樂府民歌。但他不是僅僅學習、模擬民歌語言,而是在學習基礎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練優美,含意深長。他的七言古詩除明朗自然外,語言更以雄健奔放見長。杜甫《春日憶李白》詩稱譽李白詩“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語言風格的顯著特色。 李白詩歌對後代產生深遠影響。唐代韓愈、李賀,宋代歐陽修、蘇軾、陸遊,明代高啟,清代屈大均、黃景仁、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詩歌汲取營養,受其影響。 李白還有若幹詞作。《尊前集》著錄12首,《花庵絕妙詞選》著錄 7首。其中《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 3首,體裁實為七言絕句,當時配樂演唱。其他傳為李白作的長短句均不甚可信。其中〔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憶秦娥〕“簫聲咽”兩篇最為著名,《花庵絕妙詞選》譽為“百代詞曲之祖”。但這兩首詞沒有收入宋本《李太白集》,而始見於宋人筆記,是否李白作品,頗滋後世疑問。明代胡應麟、胡震亨等已疑為後人偽托。現代學者也頗多不信為李白所作,壹個主要理由是唐代前期文人詞尚處在萌芽狀態,文辭體制,都較簡樸,而這兩首詞卻是用雙調,換韻,語言精練,描寫細致,在藝術上很成熟。但有些學者根據盛唐時崔令欽《教坊記》即已著錄《菩薩蠻》曲調名等為理由,認為這兩首詞確是李白所作。這個問題尚無定論。 李白的散文,今存60多篇。也多對偶句,沒有擺脫當時流行的駢文風尚。但語言比較自然流暢,與其詩歌風格有相似之處。其中《與韓荊州書》、《春夜宴從弟桃花(壹作“李”)園序》兩文,為後代選本所取,傳誦較廣。 本集和校註版本 唐人所編的李白集子,現在沒有流傳下來。北宋中期,宋敏求增補舊本李白集,得詩近千首,曾鞏為之考定次序,在壹部分詩題下註明寫作地點。稍後晏知止予以校正刊行,為《李太白文集》30卷,刻於蘇州,世稱“蘇本”。後又有根據蘇本翻刻的蜀本,是現存最早的李白集,原為清代藏書家收藏,康熙年間繆曰□據以翻刻,世稱繆本。蜀本原刻(大約刻於北宋末葉、南宋初年)現藏日本靜嘉堂文庫,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曾影印問世。 最早為李白集作註者,是南宋楊齊賢的《李翰林集》 25卷,註釋頗為繁富。元初蕭士□刪補楊註,撰成《分類補註李太白集》25卷,大致詳贍,但仍嫌繁蕪而有疏漏。明代胡震亨撰《李詩通》21卷,壹般典實不註,偶下己見,並駁正舊註之誤。清代乾隆年間,王琦匯集舊註,補充訂正,編成《李太白文集》36卷,采擇宏富,註釋詳備。最後6卷,1卷為年譜,其余5卷分類輯錄有關李白生平和作品的資料。明代朱諫曾作《李詩辨疑》 2卷,摘舉李白詩200多首指為偽作,但大抵多憑臆斷。李白集子中,如《草書歌行》、《笑歌行》、《悲歌行》等,經後人考辨,目前可斷為偽作者,不過20來首,清代末葉,黃錫□增訂王琦舊譜編有《李太白年譜》,較舊譜內容更為詳細。黃氏又撰《李太白編年詩集目錄》壹種,用力頗勤,雖編次不盡恰當,但對深入研究李白詩歌,頗有幫助,今人瞿蛻園、朱金城編有《李白集校註》,以前此楊齊賢至王琦各家舊註為基礎,旁搜唐宋以來有關詩話、筆記、考證資料以及近人研究成果,加以箋釋補充,並考訂繆誤;又以王琦註本為底本,?/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