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嶺三章》
〔壹〕
斷頭今日意如何?
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
旌旗十萬斬閻羅。
〔二〕
南國烽煙正十年,
此頭須向國門懸。
後死諸君多努力,
捷報飛來當紙錢。
〔三〕
投身革命即為家,
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
人間遍種自由花。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後,留在蘇區堅持鬥爭的紅24師和地方武裝***1.6萬人,遭到敵人殘酷圍剿,大部損失。何叔衡、毛澤覃等黨和紅軍的高級幹部在突圍中犧牲,瞿秋白和劉伯堅被俘後遇害。敵人占領中央蘇區後,殘酷殺戮革命幹部和群眾。據有的材料說,瑞金被殺達12萬人,寧都被殺絕的有8300多戶,閩西被殺絕的有4萬多戶。
突圍出來的少數部隊會同地方武裝和敵人打起了遊擊,項英、陳毅經過轉戰,於1935年2月來到了位於贛南的油山地區和梅嶺,開始了艱苦卓絕的三年遊擊戰爭。
青山巍巍,綠水長流;古道悠悠,雄關屹立
梅關,位於大庾嶺(今江西大余)海拔七八百米高處的巔峰。唐開元四年,左拾遺張九齡奉詔開鑿嶺南驛道,以連結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推進嶺南經濟、文化發展。3年功成後,兩側植梅,梅關因此得名。當年古驛道上“商賈如雲,貨物如雨,萬足踐履,冬無寒土”,因此有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美稱。唐代詩人杜牧《過華清宮絕句》詩中有雲“壹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那嶺南的荔枝就是通過這條驛道,由飛騎日夜兼程至長安,而色味不變。
1934年10月31日,8萬多參加長征的紅軍大部隊突破封鎖後,經由此關,折而向西,直逼湘粵邊境。陳毅因為在興國老營盤戰鬥中負重傷,未能參加長征,於是在粵贛邊堅持了三年艱苦卓絕的遊擊戰,其中多次往返穿越梅嶺。
這裏號稱“千峰轉不盡,十裏萬重山”,樹木遮天蔽日,漫山遍野,山中有洞,洞洞相連,便於部隊隱蔽,保存實力。項英、陳毅確定了“依靠群眾,堅持鬥爭,積蓄力量,創造條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行動方針,開始了在贛粵邊界壹千多個日日夜夜的遊擊生活。
“天將曉,隊員醒來早。露侵衣被夏猶寒,樹間唧唧鳴知了。滿身沾野草。天將午,饑腸響如鼓。糧食封鎖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數。野菜和水煮。……”陳毅元帥壹篇《贛南遊擊詞》,生動、形象地記錄了當年紅軍在艱苦環境下的鬥爭生活。
1936年冬,陳毅舊部下陳海叛變,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引誘陳毅等同誌下山。陳毅不知是計,壹大早來到縣城,當他們距離交通站只有三四十米遠時發現了危險,最後在壹婦女的幫助下撤回梅嶺,潛伏莽叢間20多天。敵人因搜捕不到,惱羞成怒放火燒山。因擔心不能脫險,陳毅危機時刻寫下豪氣沖天的《梅嶺三章》藏於棉衣內層。
在以後的崢嶸歲月裏,陳毅與《梅嶺三章》詩詞為伴,將革命進行到底。但《梅嶺三章》詩詞能有幸與後人見面,其夫人張茜當記壹功。
1940年,盤踞蘇北的國民黨頑固派制造摩擦,同年十月,蔣介石發動第二次反***高潮,妄圖消滅新四軍。此時,著名的黃橋戰役開始了。國民黨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江蘇省政府主席韓德勤和八十九軍軍長李守維,調兵三萬,齊頭進攻黃橋。新四軍為了生存和抗日,只好被迫應戰,在陳毅、粟裕的指揮下,我軍頑強反擊,予敵軍以重大殺傷。正當前線決戰時,敵方配合八十九軍作戰的保安四旅壹部百余人,在戰場上潰退下來,不辨方向,壹直沖到距陳毅指揮部200米處,而新四軍當時全軍出擊,總部已無保衛部隊。得到好消息的李守維,叫囂要“活捉陳毅”。面對窘境,陳毅壹面從容自若地立即組織機關工勤人員迎擊敵軍,壹面命令其新婚妻子張茜,把所有文件立即燒掉,以防落入敵軍手中。做機要秘書的張茜,壹邊燒文件壹邊看文件的內容。當看到《梅嶺三章》詩稿時,張茜猶豫了,她浮想聯翩陳毅在南方三年遊擊戰的烽火歲月,深諳陳毅壹生與詩歌結下不解之緣,於心不忍,便問:“老總,詩稿也要燒掉嗎? ”陳毅說統統燒掉。張茜對《梅嶺三章》愛不釋手,又問: “老總,我替您保存詩稿吧?!”陳毅不作聲了。《梅嶺三章》就這樣被張茜“救”了下來。由於陳、粟反復謀劃,部署周密,相機反擊,結果,新四軍以五千人戰勝了敵人三萬兵,創造了軍史上的壹個奇跡。
解放後,陳毅對《梅嶺三章》原稿進行了修改。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做編輯工作的張茜,遵照陳毅的意願,親自選定《陳毅詩詞選集》,並把《梅嶺三章》作為首選,然後公開出版。
下面不妨將陳毅當年的《梅嶺三章》詩稿與解放後公開發表的,我們從課本裏讀到的《梅嶺三章》,作個對比,以饗讀者。
《梅嶺三章》詩稿與修改稿對比
(壹)
絕命今日意若何,創業艱難百戰多,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十萬旌旗斬閻羅。
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二)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
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三)
廿年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種遍革命花。
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可以看出,雖然陳毅對《梅嶺三章》詩稿作了五處修改,但他獻身革命的決心和對革命必勝的信心卻是矢誌不移,始終充滿樂觀主義。
陳毅元帥的《梅嶺三章》,教育了壹代又壹代人為新中國的建設發展不懈努力,激勵著壹代又壹代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艱苦創業,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
關於詩碑
陳毅《梅嶺三章》詩碑位於大余縣城西南12公裏梅關鄉梅山村黃坑北側山坡上。始建於1997年。1934年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陳毅留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條件下,堅持極端艱苦的三年遊擊戰爭。1936年冬,陳毅為擺脫政府軍的圍剿搜捕,藏身於齋坑的巖壁叢莽中,齋坑壹處山凹,用毛竹支撐壹個窩棚,高僅1米,面積只有2平方米。棚以藤蔓覆蓋,壹條隱蔽山道,迂回可達。敵人近在咫尺,終未發現。陳毅自知難免,寫下著名《梅嶺三章》,以示絕筆。其小序雲:"壹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圍。余傷病伏叢莽間二十余日,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旋圍解。"今在其山凹之上,築建《梅嶺三章》詩碑,高約1.50米,寬2米,厚0.35米。座基高約0.50米,寬約2.50米,以白色花崗石砌築。碑身為漢白玉結構,其字體鐫刻處,采用鎦金熨貼。陳毅詩碑與梅關碑林連為壹體,構成梅關古驛道壹處重要的人文景觀。
在聞名遐邇的廣東南雄梅關古驛道的中段旁,立著壹塊陳毅元帥的《梅嶺三章》手跡詩碑。2003年8月底,陳毅的次子、時任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委員的陳丹淮少將視察梅嶺時,看到了父親的《梅嶺三章》手跡,倍感親切,與隨同人員壹起當場吟詠了這首詩.
站在《梅嶺三章》手跡詩碑前,讓人們回想起南方三年遊擊戰那戰火紛飛的年代。
1934年8月28日,陳毅在第五次反“圍剿”的興國戰役中,右胯骨中彈受傷。同年十月,中央紅軍主力被迫作戰略轉移,開始長征。項英、陳毅等同誌被留了下來,在贛粵邊堅持艱苦卓絕的三年遊擊戰爭。1936年冬天,在梅嶺被國民黨四十六師圍困的九死壹生之際,陳毅“傷病伏草間二十余日,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旋圍解”。他那豪氣入雲的“絕筆”——《梅嶺三章》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