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王國維
幼時的我,讀蘇軾的《題西林壁》,熟讀成誦,其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更是信手拈來,但對個中精深的哲理卻並不深諳,只是讀出了廬山的奇異,廬山的多姿。
童年的我,讀蘇軾的《惠崇春江曉景》,了解了原來詩竟可以神奇地將畫這種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融合。“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不僅精要地再現了惠崇這位宋初著名僧人的畫作之形象,而且還不為原畫所囿,表現了畫筆難以表達的感覺和事物,使人感到壹種撲面而來的溫暖氣息和蓬勃生機,將畫意與詩情完美地結合起來。
少年的我,讀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讀明白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以絕色佳人喻絕佳勝景的絕妙之筆,反復吟哦,暗自佩服叫好。
後來的我,讀《江城子》,讀蘇軾與妻子伉儷情深;讀《水調歌頭》,讀蘇軾對弟弟深摯的同胞情誼,以及超然達觀的襟懷;讀《念奴嬌》,讀蘇軾豪放詞的氣勢磅礴,感情奔放,境界雄闊。
直到現在,我開始讀懂蘇軾了,讀懂了他與客泛舟於赤壁之下,“物與我皆無盡”的曠達的人生態度;讀懂了他戲謔自己的學生秦觀“小人繁須也”的詼諧幽默…
是那個“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寒鴉麽?是那個“壹蓑煙雨任平生,何妨行嘯且徐行”的行者麽?是那個高唱“大江東去”的詩人麽?蘇軾,壹個被宋神宗稱贊為“才與李白同,識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潑來的汙水,遭受貶謫後,忘卻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黃州種地釀酒,“夜飲東坡醒復醉”,在黃州“倚杖聽江聲”,在黃州寫下“大江東去”。他總是那樣的淡泊從容。他總是將所有的痛苦失意拋之腦後,銘記著世間之美麗。不然,何來“親煮東坡肉”,何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曠達與豪邁?
蘇軾這個曾經輝煌的文人,因黃州詩案而開始落魄,流落四方,輾轉難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懶,看“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做他那個神鶴翩躚而舞的夢。面對如江水般深沈的失意,他看見風在山頂呼嘯,盤旋,然後帶著撕身裂骨的陣痛穿越漆黑的荊棘林。剎那間,他心中郁結的塊壘,纏繞的苦痛隨風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記。
蘇軾——中國文化史上的曠世奇才,罕見的多面手,多層次、全方位的文化——不僅僅是文學——巨子。神奇的文筆、淵博的學識、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豐富的人生經歷、多方面的巨大成就,還有,它永遠不滅的那壹份詼諧,真可謂: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他的名字就是壹座豐碑!
(這是有關片段,妳可以結合起來)
2. 後人引用蘇軾的詩句給我壹些古人引用蘇軾而表現仕途低落時豁達心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壹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壹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壹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壹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壹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壹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松、喜悅和豪邁之情.“壹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壹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壹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壹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壹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3. 文中大量引用蘇軾的詩詞文章,有什麽表達效果楊朔這裏運用古詩再加之借代、象征、比賦 等表現手法,使整篇散文含蓄而耐人尋味,卻絲毫看不出人工斧鑿 之痕,此可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 這些古代的典故被巧妙地運用到當代散文中,有機鑲嵌,渾然天 成,使得散文語言呈現出跌宕多姿的感 *** 彩,也更顯蓄積深厚的 含蓄之美.這種含蓄的根本原因在於,巧妙的典故用語使散文具有 了藝術模糊的特點.巧妙的用典使作家的寫作主題和讀者的藝術認 識在相互依存的文本中交流、滲透、撞擊.作家的審美情趣及其對 客觀事物所持的態度,是出於對外界事物的感受,具有很強的主觀 性.這種多向性的復雜情趣和內容在作家心裏恍惚而不確定.這種 情感是散文書寫中最原初的心緒體驗,不具有理性認知的邏輯性和 明晰性.只有通過巧妙的典故用語和不動聲色的形象塑造,才能將 這種情感及其升華而成的思想觀念蓄積在文本借用的典故中.這樣 藝術的情感便可以不借助推理中的概念轉換,在情理中便可以通達 藝術的真實.。
4. 引用古詩詞寫的作文1. 月兒圓圓
夜幕降臨,壹輪圓月正冉冉升起,那皎潔而清冷的月光映著幾絲羽毛般的輕雲,美麗極了。
藍灰色的夜空將朵朵靚麗的白雲映成了淺紫色,將那些活潑可愛的星星擁進她溫暖的臂彎,將月兒襯托得更加皎白、更加明亮、更加豐滿。是嫦娥姣好的臉龐,是玉兔雪白的身體,還是芬芳的桂花?“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桂”……中秋的月兒啊,妳真引得我浮想聯翩。
中秋之夜,涼風習習,壹股酣暢淋漓的詩意向我們襲來。“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妳真的為了長生不老而偷吃了靈藥嗎?“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玉兔,妳搗的藥是給誰吃的?“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月兒,妳真的是王母娘娘的鏡子嗎?
中秋的月兒有許多種情懷。有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思念之情,有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的孤獨憂愁,有蘇軾“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的美好祝福,也有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四海為家的豪情。
壹到中秋節,香甜可口的月餅總是不會被遺忘。金色的外表,像壹輪小巧玲瓏的月亮,靜靜地散發出淡黃色的光芒,像是要沁出來,讓人垂涎三尺。輕輕地咬壹口,清香便溢滿了口齒,讓人情不自禁地陶醉了,吃完壹個仍然意猶未盡。我想,這便是月亮的味道,團圓的味道吧。我們有幸做了壹回“天狗”,品嘗了“月亮”,也算是飽了口福。
我回望夜空,忽然看見遠處有幾個紅點在閃爍,溫柔地飄浮著。啊,是孔明燈。我閉上眼睛,靜靜地許了壹個願:希望來年,月亮依舊這麽圓,這麽亮……
2.
最是書香能致遠
指尖穿越泛黃的書頁,稚拙的筆跡灑盡童年的酸甜苦辣。嗅著墨跡的清香,有壹種難以言喻的情感在撞擊著我的心。幸福,對我來說就是那縷縷書香。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書中那繽紛的世界,淡泊,寧靜。所以,它才能“致遠”。書中的精彩隨處可見,我沈醉其間,不亦樂乎。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的愁和那曲《武陵春》,至今仍讓我記憶猶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這愁竟是這般浩蕩,如同壹江的春水,卻終是只能無言地向東流去。倚窗而立,口中吟誦她的詞,心中別有壹番“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的滋味。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的詩,讓我的心飛向戰場。“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的諸葛亮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項羽,那聲感情交縱復雜的“虞兮虞兮奈若何”的長嘆,我心中百味陳雜;“誰說女子不如男?”木蘭的颯爽英姿永遠留在我的心中。壹時間,他們的身影在眼前交替,漸行漸遠。噢,還有李煜,“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驀然間,李商隱“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情感在我胸中彌蕩開來······
幸福是“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子”的收獲;幸福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奉獻;幸福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幸福是“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豪情;幸福還是那縷縷書香······
我永遠也忘不了書給我的啟示,因為我知道:最是書香能致遠。
sorry,只有600字的。。。。。。如果要其它作文我可以試試:
我的小夥伴 或 觸景生情的文章。。。。
註:姐才小學!
5. 作文題目:何妨吟嘯且徐行 要求:作文中必須要引用到蘇軾寫的文章黃州間道,羊腸小路,叢林密布,郁郁蔥蔥。遠處,幾人緩緩走來,竹杖芒鞋,談笑風生。忽而,烏雲蔽日,狂風大作,突如其來的大雨打在青蔥茂密的樹上,也打
在狼狽逃串的人身上。然,他卻不避風雨,依舊吟嘯徐行“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
三年前,他被貶黃州,錯過了俸祿之厚,錯過了廟堂之高,錯過了實現遠大理想的絕佳機遇;三年後,面對當日的錯過,他吟嘯徐行,以豁達的態度面對錯過。
面對錯過,他埋怨過,懊悔過,灰心過,他曾站在赤壁之上,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羽扇綸巾,雄姿英發,他自嘲“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他感嘆“人生如夢。”
然,豁達的態度張他最終走出錯過的陰霾,不因錯過而止步,不為錯過所羈絆,以豁達的態度擁抱錯過。最終,被貶三年,卻成就了他人生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
至今,我們依舊可以想象得到壹位文人在風雨的途中縱聲高歌,壹位詩人在人生的路上吟嘯徐行,即使偶有錯過,亦不會阻止他吟嘯徐行的腳步。他知道,只有以豁
達的態度面對錯過,才能看得開,放的下,才能使以後不再錯過。至今,文學史上依舊閃耀著壹顆璀璨的明星,聳立著壹位偉大的巨人——蘇軾。
朋友,妳是否還在錯過的路邊徘徊不前?妳是否還在為錯過而懊悔不已?妳是否還在把錯過的機遇當做珍寶?那麽,不妨學壹下蘇老先生的吟嘯徐行,以豁達的態度擁抱錯過,以豁達的態度迎接下面的路途,這樣,才能使生命之花綻放的更加奪目。
吟嘯徐行,是壹種態度,壹種面對錯過時的豁達態度,學會吟嘯徐行,讓我們不再為錯過而懊悔,不再因錯過而錯過。人生的出口不只有壹個,當我們錯過了壹個出口,或許,另壹個出口只在不遠之外,只有以豁達的態度面度錯過,才能找到下壹個出口。
讓我們在錯過之後壹起吟嘯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