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崔瑗字子玉文言文翻譯

崔瑗字子玉文言文翻譯

1. 崔瑗《座右銘的譯文

譯文:不要津津樂道於人家的短處,不要誇耀自己的長處。施恩於人不要再想,接受別人的恩惠千萬不要忘記。世人的贊譽不值得羨慕,只要把仁愛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就行了。隱藏自己的真心,不要盲動,審度是否合乎仁而後行動,別人的誹謗議論對自己又有何妨害?

不要使自己的名聲超過實際,守之以愚是聖人所贊賞的。潔白的品質,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變顏色,才是寶貴的。表面上暗淡無光,而內在的東西蘊含著光芒。柔弱是生存的根本,因此老子力戒逞強好勝,剛強者必死。淺陋固執剛直,小人卻以此為美德而堅持。

君子悠悠,內斂而不鋒芒畢露,別人就難以估摸透啊!君子要慎言,節飲食,知足不辱,故能去除不祥。如果持久地實行它,久而久之,自會芳香四溢。

出處:《座右銘》是東漢崔瑗所作銘文,全文***20句,100字,抒發了作者為人處世的基本態度和基本立場,其中每兩句構成壹個意思,而且這兩句的意思往往又是相反、相對甚至相矛盾的。作者正是通過這種對立、矛盾,突出了主觀選擇的價值和意義,反映了當時較為普遍的價值觀念。

擴展資料

“座右銘”指為人處世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它可以是壹兩句言簡意賅的話,也可以是壹句詩、格言或諺語,座右銘的作用是激勵和約束自己。這個詞最早見於《文選-崔瑗(座右銘)》。

呂延濟提註:“瑗兄為人所殺,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銘以自戒,嘗置座右,故曰座右銘也。”東漢的崔瑗喜歡意氣用事。他的兄長崔璋被別人殺了,崔瑗替哥哥報仇後,四處逃命。等到朝廷特赦的時候才得以重回家鄉。

為此,他做了壹篇銘文,告誡自己行事不可魯莽。由於放在座位的右邊,所以就叫“座右銘”關於銘有兩種含義:

壹是在器物、碑碣上面記述事實、稱頌功德的文字。如中國古代的“金銘”“墓誌銘”等。

二是自警的文字,如“座右銘”。但最初的“銘”卻是壹種盛酒的器皿。相傳春秋時期,齊人為紀念齊桓公修了座廟宇。裏面擺放著壹種裝酒的器皿,叫欹器。

壹次,孔子和他的學生前往拜廟,說:“欹器空著的時候就傾斜著;把酒或水倒進去壹半,就直立起來;欹器裝滿,還是會傾斜。所以過去齊桓公總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右邊,用來告誡不可驕傲自滿。”

從孔子的話裏,我們可以看出最初的“座右銘”是壹種“物銘”,與欹器有關。現在的“座右銘”通常指我們最信奉的格言或警句,很多是名人名言。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座右銘,以之鞭策自己不斷去取得新的進步。

百度百科-座右銘

2. 毛詢字子仁文言文翻譯

宋史毛洵傳原文毛洵,字子仁,吉州吉水人。

天聖二年進士,又中拔萃科。性至孝,凡守四官,再以親疾解任,執藥調膳,嘗而後進,三月不之寢室。

父應佺通判太平州,卒官,母高繼卒於池陽舟次。持鍤荷土以為墳,手胝面黔,親友不能識,廬於墓凡二十壹月,朝夕哭踴,食裁脫粟。

諸生請問經義,對之流涕,未嘗言文。抱疾歸,數日而卒。

郡以孝聞,賜其家帛五十匹、米五十斛。兄溥,字文祖,亦以哀毀卒於舟中。

譯文毛洵,字子仁,是吉州郡吉水縣人。天聖二年考中進士,又考中拔萃科。

生性極其孝順,壹***任職,兩次因為母親生病辭職,(親自為母親)端藥做飯,(壹定要自己先)嘗了而後進呈(母親),三月不到自己的寢室。他的父親應選太平州通判,死在任上,母親高齡死於池陽郡舟次縣。

(他親自)手持鐵鍤鏟土擔土造墳,手生繭面色變黑,(以致)親友都認不出他來了,在母親的墳前修建廬墓壹***住了二十壹個月,朝夕哭跳祭拜,食物才脫粟。諸生向他請教經義,他對著他們流淚,無法說話作文。

後來染病回家,幾天後去世了。在郡裏因孝而聞名,賜給他家五十匹帛、五十斛米。

他的哥哥毛溥,字文祖,也因為母親去世傷心毀損身體而死在舟中。註:自譯。

3. 崔子忠文言文翻譯和答案

原文

崔子忠,字青蚓。其先山東平度州人。子忠為諸生,甚貧。為文崛奧,數試而困,慨然棄去。蓽門土壁,灑掃潔清;冬壹褐,夏壹葛,妻疏裳布衣,黽勉操作,三女亦解頌讀;雖無終日之計,晏如也。工圖繪,為絕境,時經營以寄傲;更善貌人,無不克肖。當時貴人,多願與之交,皆逃避不顧。不喜飲酒,二三故人以文字過從,談竟日不能去。士自四方來,慕其人,多謝不見。人或尤之,笑曰:“交遊盛而朋黨立,東漢之季可鑒也。”後果有以復社植黨者,其識力過人如此!所作詩歌古文詞,人鮮知者,徒知其畫耳。董文敏公嘗謂其人、文、畫,皆非近世所常見。(選自《江西古文精華叢書?筆記卷?周亮工?書影》)

譯文

崔子忠,字青蚓。他的祖先是山東平度州人。崔子忠在州府縣學讀書時,(家境)很貧窮。他寫的文章很奇崛深奧,多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沒有考中,(於是他)很灑脫地放棄科考離開了。住的地方都是柴門土墻,(但是)灑掃得很整潔幹凈;冬天穿壹件粗布襖,夏天穿壹件葛布衫,(他的)妻子也是(穿)平常的粗衣布襖,很勤勉勞作,(他的)三個女兒也能讀書識字;雖然沒有可以保證壹日三餐的生計,但他很愉快。他善於作畫,(常常)畫壹些與世隔絕之地的絕美之景,經常借助不俗的匠心來寄托傲世之誌;更善於畫人物 *** ,沒有不逼真的。當時身份尊貴的人,大多願意與他交往,(但)他總是逃避不理人家。他不喜歡飲酒,兩三個老朋友也是以文字交往,壹起聊上壹整天也不離開。很多士人從各地趕來,都仰慕他的為人,(但他)大多推辭不見。有人責怪他,他笑著說:“交往的人太多太密切就容易被視為私結朋黨,東漢末年的歷史可以借鑒。”後來果然有以搞“復社”建立黨派的,可見他看問題的能力就是如此過人!他所作的詩歌古文,很少有人知道的,(大家)只知道他的畫而已。董其昌(謚號文敏)先生曾經稱他的為人、文章、繪畫,都不是近代以來所常見到的。

4. 文言文《和氏之璧》的句子和字的翻譯 選自《韓非子.和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1, 奉而獻之厲王2。 厲王使玉人相3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4。及厲王薨5,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6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7?”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 貞士而名之以誑8,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9其璞而得寶焉。遂命10曰:“和氏之璧”。

註釋:

1 和氏: 壹作卞和。玉璞:玉含在石中未經剖開理治的稱為“璞”。楚山:即

荊山,在今湖北省漳縣西。

2 厲王:據《史記?楚世家》記載,並無厲王其人,此處有誤。

3 玉人:治玉的工匠。相:省視、察看,此處指鑒定。

4 誑(kuang):欺騙。刖(yue):古代的壹種酷刑,把腳砍掉。先秦法初犯砍左腳,因左腳不為主要用力者。再犯,砍右腳。刑後做閽人,看大門。

5 薨(hong):諸侯死稱為“薨”。

6 泣:壹作“淚”。

7 子:妳。奚:何,為什麽。

8 題:名。貞士:精誠的人。

9 理:治玉。

10 命:名。

翻譯:

楚國有壹個人叫卞和,在荊山裏得到壹塊璞玉。卞和捧著璞玉去獻給楚厲王,厲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說這只不過是壹塊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厲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璞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說只是壹塊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幹了眼淚,接著又哭出了血。文王得知後派人前去詢問,問道:“普天之下被砍去雙腳的人很多,妳為什麽哭泣的如此悲痛?”卞和說:“我並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這就是我所悲痛的原因。”於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為和氏璧。

5. 韓宜可字伯時文言文翻譯

徐伯珍字文楚,東陽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貧,學書無紙,常以竹箭、箬葉、甘蕉及地上學書。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鄰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誦書不輟。積十年,究尋經史,遊學者多依之。太守瑯琊王曇生、吳郡張淹①並加禮辟②,伯珍 *** 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吳郡顧歡擿出《尚書》滯義,伯珍訓答,甚有條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裏有高山,班固謂之九巖山,後漢龍丘萇③隱處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門前生梓樹,壹年便合抱。家甚貧窶④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對時人呼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業生凡千余人。 (選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刪節)

註釋 ① 瑯琊王曇生、吳郡張淹:與下文的“吳郡顧歡”都是地名人名。 ②辟:征召(為官)。③龍丘萇:人名。④窶:貧窮。

翻譯

徐伯珍,字文楚,東陽太末人。徐伯珍早年喪父,家境貧困,在竹葉及地上寫字練字。山洪暴發,淹沒了房屋,村裹鄰居都急忙逃走,徐伯珍卻把床疊架起來,留在上面,讀書不止。經過十年,對經籍子史都很有研究,所以遊學的人大多依從於他。太守瑯邪王蕭曇生、吳郡人張淹都曾禮聘他,徐伯珍 *** 後便立即退歸,這樣做***有十二次。征士沈儼和徐伯珍促膝而談,以表達真誠不移的友情。吳郡人顧歡挑剔出《尚書》中含義不通的地方,徐伯珍訓釋回答得很有條理,因此儒學之士對他極為宗仰.

他家南邊九裏有座高山,班固稱之為九巖山,足後漢龍丘萇隱居的地方。山上長有很多龍須柏,看起來五彩繽紛,世人叫作婦人巖。二年後,徐伯珍移居逭裏。他家門前長著壹棵梓樹,壹年便艮得很粗壯,須兩人合抱。館舍束面的石壁夜晚忽然有紅光通明地照耀。不大壹會兒又熄滅了.有壹對白雀棲息在他家門窗上,人們議論紛紛,認為這是隱居之德感應的結果。永明二年,刺史豫章王聘請他為議曹從事,不肯 *** 。家境很足貧乏,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對,時人稱之為“四皓”。建武四年,徐伯珍去世,享年八蔔四歲。接受他教誨的人***有壹千余人。

6. 和氏璧簡單文言文翻譯100字

楚國人卞和,在楚山中獲得了美麗的玉璧,把它奉獻給了厲王。

厲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鑒別它,雕琢玉器的人說:“這是石頭。”厲王認為卞和在說謊,而砍去了他的左足。

等到厲王駕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碧獻給那位武王。武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鑒別它,又說:“這是石頭。”

武王又認為卞和在說謊,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駕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淚流盡而代替它的是血。

文王聽到後,派人問他原因,說:“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妳為什麽哭得這麽傷心?”卞和說:“我不是為被刖傷心,我是因為它是寶玉而被看為石頭,忠貞的人被看為說謊的人。”文王於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開他的玉碧,果然得到寶玉,於是命名是“和氏璧”。

7. 文言文翻譯 晆誇

眭誇,又名昶,趙郡高邑人。祖父名邁。是晉朝東海王司馬越軍隊中的參諜副官。後投奔石勒當了徐州刺史。父親名邃,字懷道,是慕容寶的中書令。眭誇年輕時就很有氣度,不拘小節。潛心讀書,不曾把世俗事務放在心上。喜好喝酒,氣宇軒昂,超然幹世事之外。20歲時父親去世,(他悲痛得)以至於鬢發全白,每次慟哭,聽到的人都會感動得流淚。他情懷高遠,不入仕途,將自己的情誌寄托在高山大谷之中。同郡的誇順願意結交他,然而眭誇拒絕了,當地無論年輕年長的沒有不敬畏他的。

年輕時和崔浩成了莫逆之交。崔浩擔任司徒壹職,進言要皇上征召睦誇作自己的中郎(官職),然而眭誇卻借口自己有病推辭不去。州郡的官員仍然逼他就職,迫不得已,他才到了京城。和崔浩相見後,逗留了好幾天,只喝酒敘談生活瑣事,不涉及社會上的各種利害得失。崔浩每每想誘導他順從自己的意願,終於難以說出口來。他就像這樣讓人敬畏。後來崔浩把詔書扔到眭誇的懷裏,也不開口說話。眭誇說:“桃簡,妳已經是司徒了,為什麽還要用當官來煩我呢?我馬上就放下(這個東西),要告辭了。”桃簡是崔浩的小名。崔浩想到眭誇就要回去了,來時只騎了壹匹騾子,沒有其他的坐騎,於是把眭誇的騾子拴藏在馬廄中。希望以此來挽留眭誇。眭誇於是就委托送租糧的同鄉弄了輛車,謊稱是車夫,才逃出關來。崔浩知道後,嘆息說:“眭誇是獨來獨往的人,本來不該用小小的職務去侮辱他。使他趕著車子回去,我將怎樣說,才能向他賠罪呢?”當時的朝廷法律嚴峻,眭誇既然是偷偷回去的,就有私歸之罪。因崔浩仍輔佐在君王左右,才得以不受追究。過了壹年,崔浩送還眭誇的騾子,並把自己的坐騎贈送給他,寫了壹封信表示歉意。然而眭誇不再接受他的坐騎,也不回信。崔浩被殺以後,眭誇為他穿素服,接受鄉裏人的吊唁,過了壹段時間才結束。嘆息道:“崔公已經死了,誰還能容得下我眭誇!”作《朋友篇》壹文,篇中的文辭和內容為當時人所稱贊。

嶽父是鉅鹿人魏攀,也是當時的知名人士。和眭誇不曾以翁婿對待,感情如同好朋友壹般。有人對眭誇說:“我聽說有突出才能的人壹定會取得高官厚祿,為什麽妳偏偏留在鄉間呢?”於是睦誇作了《知命論》壹文,予以解釋。75歲時去世,安葬的那天,送葬的人像趕集壹樣。身後無子。

8. 文言文翻譯

懷素家住長沙,幼年就篤信佛教,念經參禪之餘暇,頗好書法。

然而遺憾未能親眼目覩古人奇妙的書跡,所見甚淺。於是擔負書箱拄著錫杖,西去遊覽京師。

進見當代名公,綜合各種見聞之事,散佚的典籍,卓絕的書簡,皆能時時見到,以致開闊心胸,略無粘滯。魚子牋和白絹,多有墨跡汙點,士大夫不以為奇恠了。

顏刑部,書家者流,精極筆法,水鏡之辨,許在末行。 顏刑部乃是書家之輩,筆法精練,明察辨識,在我的墨跡文後題詞稱許。

又以尚書司勛郎盧象、小宗伯張正言,曾為歌詩,故敘之曰: 又因尚書司勛郎盧象、小宗伯張正言曾為歌詩,因此記述他們的話道: “開士懷素,僧中之英,氣槩通疎,性靈豁暢。精心草聖,積有歲時,江嶺之間,其名大著。

“菩薩懷素,僧侶中的英傑,氣概爽朗灑脫,性靈寬暢;精心追求草聖,積累了歲月;從長江到五嶺之間,他的名聲大著。 故吏部侍郎韋公陟,覩其筆力,勖以有成。

過去吏部侍郎韋公陟看到我的書跡筆力勉勵我有所成就; 今禮部侍郎張公謂,賞其不羈,引以遊處。 現今禮部侍郎張公謂說,他賞識我才行高遠,不可拘限,導引以遊憩; 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賛之,動盈卷軸。

加上愛好書法的同伴作歌以贊之,不覺盈滿卷軸。 夫草稾之作,起於漢代,杜度、崔瑗,始以妙聞。

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獻茲降,虞陸相承,口訣手授。

這草稿書體的寫作,起於漢代。杜度、崔瑗,開始以美妙聞名;到了伯英,尤其獨攬它的美好。

羲、獻父子以下,虞世南、陸柬之相繼承,口訣親手相傳授。 以至於吳郡張旭長史,雖姿性顛逸,超絕古今,而(模)楷精法詳,特為真正。

直到吳郡張旭長史。他雖縱情任性、顛狂放逸,超絕古今,而書跡楷模周詳最為純正。

真卿早歲常接遊居,屢蒙激昂,教以筆法。 真卿早年常交往遊覽居留、屢蒙振奮激勵,教以筆法。

資質劣弱,又嬰物務,不能懇習,迄以無成。 我因稟性不佳,又羈絆事務,未能認真學習,因此終至無成。

追思壹言,何可復得。忽見師作,縱橫不群,迅疾駭人,若還舊觀。

回想過去壹言,怎可再得!忽見到尊師的書作,縱橫不凡,筆勢迅疾駭人,若恢復原來的印象觀感。 向使師得親承善誘,函挹規模,則入室之賓,舍子奚適。

嗟嘆不足,聊書此以冠諸篇首。” 假使師法得以親近接受善誘,快速挹取典範,則入室之賓客,除妳之外,何人適合!感嘆不足,聊寫此冠之於篇首。”

其後繼作不絕,溢乎箱篋。 這以後繼續作歌詩贊詞的,不斷的充塞著大小箱篋。

其述形似,則有張禮部雲:“奔蛇走虺勢入座,驟雨旋風聲滿堂。”盧員外雲:“初疑輕煙淡古松,又似山開萬仞峰。”

王永州邕曰:“寒猿飲水撼枯藤,壯士拔山伸勁鐵。”朱處士遙雲:“筆下唯看激電流,字成只畏盤龍走。”

其中述形似的,就有張禮部說:“行筆有如虺蛇奔走勢就座,旋風驟雨聲響滿屋堂。”盧員外說:“起初疑似輕煙動搖古松,隨後又像山開現出萬仞峰。”

王永州邕說:“那筆畫像是寒猿飲水搖動的枯藤,像是壯士拔山伸出的勁鐵。”朱處士遙道:“筆下唯看到激電流逝,字寫成只嚇得蟠龍走動。”

敘機格,則有李禦史舟雲:“昔張旭之作也,時人謂之張顛。今懷素之為也,余實謂之狂僧。

以狂繼顛,誰曰不可?”張公又雲:“稽山賀老粗知名,吳郡張顛曾不面。”許禦史瑤雲:“誌在新奇無定則,古瘦漓驪半無墨。

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後卻書書不得。”戴禦史叔倫雲:“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恠狀飜合宜。

人人欲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 述天機風格的,就有李禦史舟說:“過去張旭作書,當時的人稱他‘張顛’;今日懷素作書,我實在要稱他‘狂僧’。

用狂來繼承顛,有誰說不可!”張公又說:“稽山賀老〈即賀知章〉只是略知名,吳郡張顛曾北面稱臣。”許禦史瑤說:“誌趣在新奇無壹定準則,古瘦的字體似水勢流盡壹半無墨。

醉來信手書寫兩三行,醒後再書寫卻不能獲得。”戴禦史叔倫說:“手以心為師,筆勢轉新奇,詭形恠狀反而合宜。

人人欲問此中的奧妙,懷素自己也說全不知。” 語疾速,則有竇禦史冀雲:“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

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戴公又雲:“馳豪驟墨列奔駟,滿座失聲看不及。”

說快速的,就有竇禦史冀說:“白壁長廊數十間,興致來了稍稍發泄胸中氣。然後大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

戴公又說:“揮毫行墨有若列入的奔馬,滿座的人失聲說眼睛跟不上筆。” 目愚劣,則有從父司勛員外郎吳興錢起詩雲:“遠鶴(錫)無前侶,孤雲寄太虛。

狂來輕世界,醉裏得真如。” 稱愚蠢拙劣的,就有叔父司勛員外郎吳興錢起的詩雲:“遠飛的鶴,沒有前行的伴侶。

單獨漂浮的雲片托付給太虛。發起狂來看輕世界,酒醉裏得到真知。”

皆辭旨激切,理識玄奧,固非虛蕩之所敢當,徒增愧畏耳。時大歷丁巳冬十月廿有八日。

這些都是話語含著激勵,見識玄虛奧妙,固然不是漂浮不實之輩之所敢當,只增加我的慚愧畏懼罷了。時大歷丁巳冬十月廿八日。

9. 文言文:《陶潛傳》翻譯

原文:

陶潛,字元亮,大司馬侃之曾孫也。祖茂,武昌太守。潛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曰:“先生不知何許人,不詳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恒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必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忘懷得失,以此自終。”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知

偃兆以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復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在縣,公田悉令種秫谷,曰:“令吾常醉於酒足矣。”妻子固請種粳。乃使壹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素簡貴,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裏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

譯文:

陶潛(陶淵明),字元亮,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時心懷高尚,知識淵博善於做文章,灑脫大方不拘謹,自得於真性情,被鄉裏鄰居所看重。曾經作《五柳先生傳》來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麽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邊有五棵柳樹,所以以此為號。清閑安靜少說話,不愛慕虛榮實利。喜歡讀書,卻不去窮根究底的解釋,壹旦對書的內容有所感悟,就高興得忘了吃飯。本 *** 喝酒,可是家裏窮不能壹直得到。親朋故舊知道這樣,有時就置辦酒招他過來,他旦怠測幹爻妨詫施超漸去飲酒壹定會喝完,目的是壹定要醉。醉以後回去,壹點也不收斂情緒。家裏四壁空空,不能遮陽擋雨,舊衣衫十分破爛,盛飯的容器經常空著,也不在意。經常寫文章來自娛自樂,很能顯示自己的誌向,不計較得失,用這來結束自己壹生。”他的自序是這樣,當世人說是實錄。(是不是缺了點?)

偃兆因為他親人年邁家裏貧窮,任用他為州祭酒。他不等忍受官吏這個職務,沒幾天就自己回家了。州裏聘用他為主簿,不去,自己種田來養活自己,於是得了瘦弱的病。

又做鎮軍、建威參軍,對親朋說:“想做個文官,來掙些補貼家用的錢(意譯)。”管這些事的人聽說了,任用他 為彭澤令。在縣裏,公田全部命令種秫谷(可釀酒),說:“讓我壹直醉酒就夠了。”妻子和孩子堅持請求種粳米。於是命令 壹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米。向來簡樸自愛,不諂媚長官。郡裏派遣督郵到他的縣,他的下屬說應該束上帶子(穿正裝)見督郵,陶潛嘆息說:“我不能為五鬥米(這些俸祿)彎腰(喪失尊嚴),小心謹慎的為鄉下的小人做事啊!”義熙二年,將印綬交還離開了彭澤縣,於是作了《歸去來》。

全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