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李白杜甫誰的藝術成就更高

李白杜甫誰的藝術成就更高

文學藝術不同於現代的科學研究,沒有理性量化的客觀標準,純粹只能依靠受眾的主觀感受,所以比較文學家的文學成就從來就是壹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因為壹千個讀者心中有壹千個哈姆萊特!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眾口難調!

具體到李白杜甫這兩位堪稱千年壹遇的超級大文豪,古典詩詞領域的兩座絕頂高峰,尤其難以作出評判。

況且以他們的詩歌成就和水準而論,夠資格評價他們的專家以前沒有,現在沒有,以後會不會誕生,大概唯有蒼天知曉。

我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來回答這個問題,只是希望單純以壹個業余詩歌愛好者的身份抒發己見,談談自己的態度觀點,請兩位大神的擁躉和文學研究專家勿噴。

意欲比較兩位詩人的詩歌成就誰高誰低,文壇的影響力誰強誰弱,我覺得首先要解析幾個至關重要的問題:詩歌為何而生?存在的意義何在

在很多人的傳統觀念裏,文學似乎不如科學,因為以詩詞歌賦小說散文等多種藝術形式構成的文學在創造現實價值的能力方面遠遠遜色以從事研究物理化學天文生物等領域的科學太多太多。

這種情況投射在現實世界最直觀的表象就是,文學專業學生畢業後幾乎被科學專業的學生秒的渣都不剩,專業從事詩歌創作的幾乎沒有,現代的詩人,沒有幾個可以寫詩養活自己。

好像扯得有點遙遠,離題萬裏,那麽索性直入正題吧!

詩歌為何而生?

詩歌或許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壹,也是人類從野蠻時代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之壹。人類在語言發育成熟之後,尚未發明文字系統之前,或許就已經將詩歌作為表情達意的壹種方式了,雖然他們寫不出,但是唱的出來。

我對詩歌的起源所知不多,大概知道流傳至今的古詩中,最古老的應該是堯舜時期創作的《擊壤歌》:“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多以詩歌為主,越遙遠的古代,詩歌所占的比例越高!

翻看《古詩源》及《詩經》這些古代詩集不難看出,寫詩的目的非常簡單,就是為了反映日常生活,謳歌自然風景,表達男女情愛和人生態度,抒發國仇家恨,歌頌偉大人物以及祭祀需要用到的祝詞。

這大概就是詩歌誕生的樸素理由吧!

如《古詩源》記載的《伊耆氏蠟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這是祭祀用到的祝詞。

《卿雲歌》:“卿雲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這是反映自然風景的。

《八伯歌》:“明明上天,爛然星陳。日月光華,弘於壹人。”這是歌頌八伯光輝偉大形象的詩。

《麥秀歌》:“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這是愛情詩。

通過這些遠古詩詞、詩詞界的老祖宗,我們大概可以知道,詩歌幾乎就是為了記錄現實生活的點點滴滴、歌頌偉大人物的品格功德、謳歌自然風景的美麗神奇、表達男女情愛和人生態度而誕生的。

此後數千年的漫漫歷史長河中,詩歌壹直沿著這個方向緩慢發展,從格律松散、形式活潑、自由靈動、明白曉暢的古詩逐漸演變成格律嚴謹、講究平仄對仗、看重典故借用的近代律詩和絕句。

但是不管如何演變,詩歌都是萬變不離其宗,都是以記錄現實生活、謳歌自然風光、表達男女情愛和人生態度、歌頌偉大人物作為創作的目的。

這壹點,從堯舜時期的早期詩歌開始,到古典詩歌最巔峰的唐宋時期,再到古典詩歌黃昏時期的明清,從來沒有變過。

不信妳先看《詩經》《楚辭》,再看看李杜全集,再看看納蘭性德黃遵憲,說來說去的無非都是那些事,心情好的時候呢,不是吹噓這座山的風景不錯,就是說這個妞真是絕色佳人,心情不好的時候呢,不是慨嘆哎呀我們的國家怎麽這麽悲慘呀,就是咒罵皇帝和群臣怎麽這麽沒用呀。

從古至今,翻來覆去,詩歌說的無非都是這些話,只是變換了壹個花樣而已。

不信妳看,寫愛情,《詩經》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李白是“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到了《紅樓夢》則變成“都道是金玉良緣,俺只念木石前盟”,說來說去,無非就是卿卿我我。

反映現實情況,《詩經》壹句“彼黍離離”寫盡千古亡國之悲慘,到了杜甫就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到了清末列強大軍壓境時,黃遵憲則是“七萬裏戎集來此,五千年史未聞諸”。

說這些所為何由?

我只想著重強調,詩歌誕生的理由裏,以及在幾千年的漫長發展過程中,從來沒有,主觀上也不需要加入政治因素,盡管在最近壹千多年的歷史裏,詩歌的發展之路和評價體系在客觀上壹直受到政治勢力的惡意滲透和扭曲,當代尤為惡劣,使得客觀評價詩歌和詩人成為壹件非常困難。

想要公正的評價詩歌和詩人,我們在弄清楚詩歌的本質之後,就要徹底清除歷代政治勢力施加於詩歌背後的負面影響力,剝掉政治勢力制造的虛偽但華麗的外衣,還詩人壹個真相。

相信很多朋友看到這裏,對我的態度已經大概明白了,不錯,我個人認為,單純以詩歌藝術成就而論,李白遠勝杜甫,杜甫不配給李白擦鞋。

為何我敢如此大言不慚呢?有幾個理由!

第壹,李白生前就名滿天下,杜甫終其壹生未能闖出名頭。

大唐是詩歌的國度,也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最高峰,在那個連鄉村農婦都愛讀詩都能作詩的大時代中,作為地位不入流的商賈後代的李白,竟然能夠憑借超凡脫俗的詩歌才華超然淩駕於眾多位高權重的士族詩人之上,獲得“謫仙人”的贊譽,其詩歌才華可見壹斑。

與此截然相反的是,杜甫乃是初唐大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堂堂官宦世家,書香門第,身份可比商人家庭出身的李白高貴多了,起點如此之高,祖蔭如此之隆,但終其壹生,雖不能說是籍籍無名,但的確沒有依靠詩歌揚名立萬,根本沒辦法與堂堂詩仙李白並駕齊驅。

也就是說,他在自己時代的詩歌領域,完全沒有地位可言。

第二,李白死後遭到打壓,愚忠思想助杜甫死後成聖。

杜甫活著的時候名氣不大,但是由於他在詩歌作品中表現出來的近乎迷信和愚蠢濃郁的忠君思想,有朝壹日終於突然被同樣愚忠的韓愈從故紙堆裏發掘出來,頓時引為知己,從此不遺余力的幫他炒作,首次將他與李白並稱“李杜”,稱贊他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此後壹發不可收拾,經過這位“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領袖不厭其煩的吹捧,在皇帝面前不斷添油加醋,加上後來白居易等人聲嘶力竭的接力炒作,杜甫終於登上神堂,和詩仙李白並駕齊驅。到了理學思想鼎盛時期的宋朝,代表儒家忠君思想的杜甫再上壹層樓,漸漸地壓倒李白,成為古今第壹的詩聖。

這裏需要重點深入探討壹下,為何杜甫會受到韓愈白居易蘇軾朱熹等如家士大夫的青睞,為何又會受到唐宋元明清歷代皇帝的重視?

先說說杜甫的詩歌。平心而論,杜甫詩歌的藝術成就非常可觀,《三吏三別》這類古體詩以及《登樓登高》等壹系列律詩都具有極高的藝術水準,單憑這些,他足以在盛唐群星璀璨的詩詞大殿裏占據壹個位置!

但是,也僅僅是壹個位置而已,因為他的詩歌成就並不足以壓倒後來的白居易,更不足以壓倒宋朝的蘇軾。

以反映現實的思想力度來看,杜甫的“三吏三別”並沒有白居易的《賣炭翁》深刻,“三吏三別”重點渲染國家動蕩,老百姓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生活過得非常淒苦,朝不保夕,看起來很有震撼力,但也僅此而已,就算加上《麗人行》這些古體詩,他也沒有偉大深刻到去追問引起動亂的根源。

反觀白居易,壹首《賣炭翁》在無形之中,就像壹柄銳利的刀子投向所有地主官僚階級,前面“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在天寒地凍裏伐薪燒炭南山中,最後卻落得“壹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直接把人民的苦難之源清楚點破,就是宮使這群官僚造成的。至於《琵琶行》《長恨歌》兩大長篇的藝術魅力,真不知哪裏比杜甫的律詩遜色?

可是為何成為詩聖的不是白居易,而是杜甫呢?

很簡單,白居易揭露的太深刻了,把造成人民苦難的矛頭直接指向地主官僚和皇帝,相信沒有幾個皇帝會喜歡這樣的臣子,幸好他生在唐朝,如果是在明清,以長恨歌加上賣炭翁的批判力度,他有幾個頭可以砍?

相反,看看我們所謂偉大的現實主義代表詩人杜甫同誌,再看看他所謂的代表作《三吏三別》,看似描寫人民的苦難,哎呀,老百姓好慘呀,到處都在抓壯丁,被抓去了就有去無回,弄得很多家庭妻離子散,只剩下婦女老人,好淒涼呀!

然後呢?沒有了!

是誰造成了人民的苦難?他不說,就算偶爾提壹下,也是把屎盆子扣在叛軍頭上。

他哪怕壹個字,都不敢揭露,給人民帶來無邊苦惱的根源,其實是皇帝昏庸無道,寵信奸臣奸妃。

他不但不揭露,不罵皇帝昏庸,還壹個勁為皇帝唱贊歌,什麽“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再看看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的所作所為吧,國家亂成那個樣子,黎民有倒懸之苦,百姓遭戰火之災,作為讀書人,作為國之公民,他不是投筆從戎,幫助朝廷討伐叛軍,而是拋下老婆孩子,到處跟著皇帝的屁股跑,皇帝逃到哪裏,他就追到哪裏,幹什麽?厚顏無恥求官呀!

大家看看,這樣的人,憑什麽成聖?

當然,他是個讀書人,我們不奢望他揚鞭策馬上陣殺敵,但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到處都在打仗,他是不是可以隨便投效壹個將軍的麾下,幫助人家撰寫戰鬥檄文,從輿論宣傳上弘揚正氣,鼓舞士氣,安撫民心,打擊叛逆呢?有壹寸光,發壹分熱,這樣總不難吧?

在那個時候,戰鬥檄文很有戰略意義,袁紹曹操打仗的時候,陳琳壹篇洋洋灑灑的討賊檄文嚇得曹操壹身冷汗,武則天篡唐的時候,駱賓王幫助徐敬業寫出千古名文《討武瞾檄》,竟讓武則天慨嘆“丞相安得失此人?”

杜甫當初哪怕還有壹點憂民之心報國之情,寫出壹篇討賊檄文,我絕不質疑他的詩聖地位。

可惜他沒有,他幾乎什麽都不做,就是壹個勁跟著皇帝跑,其目的竟然就是想謀個壹官半職,境界低劣如此。可笑的是,在這期間,他被叛軍抓過壹次,然而只要逃出生天,他就追著皇帝要官去了。

看看吧,所謂的忠君愛國,就是大亂時期,不求為國謀利為民謀福,只求壹官半職,這等貨色,憑啥稱聖?

這樣的人品,在民間本來不值得誇贊,可是到了皇帝那裏就不壹樣了,歷代皇帝在時局不穩的時候確實想要壹批能臣猛將,但不管是明君為好,昏君也罷,最喜歡的往往都是那些只會傻乎乎跟在皇帝身後山呼海嘯喊萬歲表忠心的狗,哪怕這條狗除了對皇帝搖尾乞憐,其他的什麽也不會。

很巧的是,杜甫還就是這樣的壹條愚忠的狗!

壹條有才華又愚忠的狗,相信沒有哪個皇帝願意拒絕。

尤其是在韓愈那個年代,藩鎮割據愈演愈烈,中央政權早就失去了貞觀時期的號召力,國家大部分人才都流向各鎮節度使,而不願意為朝廷賣命,形勢不太樂觀的時候,更需要樹立壹批愚忠皇帝的典範!

於是乎,經過韓愈壹搜羅,就發現了差點被歷史埋沒的杜甫,嘿,這不正好有個典型麽?

這家夥詩寫的還行,格律嚴謹,抑揚頓挫,最主要的是,很少有人會愚忠的如此徹底,不管天下亂成什麽樣,自己老婆孩子過得多麽淒涼,前途多麽渺茫,他都壹根筋無怨無悔的追在皇帝屁股後面跑,並且,他只認皇帝!這樣的忠君模範,打著燈籠都找不到呀!

上面的話或許有些尖銳刺耳,容易引起杜甫粉絲的群起圍攻,不過請妳們去翻看那段歷史,如果有半點虛構,我願意封號道歉!

自唐朝把杜甫升格為典型的忠君愛國詩人表率後,後面的宋明清態度如何,大家就算用屁股都能猜得到了,杜甫在宋明清的歷任皇帝及掌權士大夫那裏獲得了神聖地位!

與杜甫壹比,再看看李白,簡直就是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嘛!人家皇帝給面子,請妳去當官,結果妳沒事就牛哄哄的寫什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那不可壹世的口氣,擺明就是不想跟著皇帝幹嘛,最後還加入永王李粼的幕府,差點成了亂臣賊子壹夥,被流放夜郎。

說到這裏,有時候我感到好奇,就憑這些經歷,本來足以讓唐朝的士大夫把李白打入十八層地獄永世不得翻身,韓愈後來竟然還把這種亂臣賊子與忠君模範杜甫並稱為“李杜”。

至少說明兩點,第壹,大唐皇帝和掌權士大夫的胸襟氣魄的確不凡,不同於後面的幾個朝代,他們愛惜人才,實事求是,不怎麽喜歡玩上綱上線那壹套,這事要擱在明清,以李白參加過永王李粼這種大罪,他的詩稿能夠留下壹首都是咄咄怪事。第二,客觀上也說明了李白詩歌藝術的偉大,以韓愈那種堅定的以維護皇權維護儒家忠君愛國思想為畢生追求的傳統士大夫,都不忍心把這個有亂臣賊子嫌疑的詩人的名義徹底抹掉。

有些熟悉歷史的朋友可能要說,人家永王李粼只是爭皇位失敗而已,李白作為永王幕府的幕僚,算不上什麽叛國大罪,況且後來不是赦免了麽?

拜托,歷朝歷代在皇位爭奪戰中站錯位置的主要人物,有幾個有好下場?再說,他是被赦免,不是沒有犯過罪!

也只有大唐的盛世氣魄,才容得下這樣壹位桀驁不馴且犯了附逆罪的詩人!

第三,杜甫在士大夫和詩詞學界地位尊崇,但李白的影響力滲透到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升格為全民族的文化符號。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在民間,我相信很多人也許不懂詩,不懂什麽民族大義,忠君愛國,不懂什麽格律典故,平仄對仗,但他壹定背的出李白的《靜夜思》,哪怕是不認識字的文盲,都能哼得出來!

同樣,很多人也許很少念詩,失意的時候可能會爆出壹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心煩的時候可能喊壹句“舉杯消愁愁更愁”,感慨某件事情非常棘手的時候會慨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李白的詩因為言簡意賅,簡約凝練,通俗易懂,老少鹹宜,壹千多年來,早已深入中華民族的骨髓,成為民族文化的壹部分,民族精神的壹部分。

沒有李白,中華民族就會缺少壹份精氣神,壹份縹緲的仙氣,壹份錚錚骨氣!

但是杜甫呢?

他的“國破山河在,城村草木深”也好,“路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也罷,抑或“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還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濃濃的詩意之中,彌漫出來的好像只有獨屬於士大夫的深沈和儒雅,只有飽讀詩書的士大夫和學子,才能領略到他詩歌裏的沈郁頓挫,才能受得了那種像齒輪壹樣絲絲入扣的平仄對仗、格律嚴謹。

我並不是膚淺的咬死詩歌合乎格律、講究對仗不好,而是隱隱覺得,詩歌既然是寫給人看的,至少要讓大家讀的懂、喜歡讀、樂意傳播,這個大家,絕對不是某個特殊階級的某些精英,而是構成這個世界的大多數人。

世界,從來就沒有那麽復雜,人們渴望的藝術,往往都是化繁為簡的藝術!

我的最終態度是,不管過去的士大夫現在的學界精英和專家學者如何以“詩歌”的名義擡高杜甫貶低李白,我都堅定不移的支持李白,如果世界末日即將到來,而我只能帶著壹本書坐上諾亞方舟,這本書壹定是櫃子裏的《李白詩集》,絕不是《杜甫詩集》。

詩仙李白詩聖杜甫,他們的成就和成就的高低,非我輩能說長道短;只能談點個人感覺;要說氣勢,李白有“黃河之水天上來”,杜甫有“不盡長江滾滾來”,感覺李略勝壹籌;要說細膩,李白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杜甫有“(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感到難分伯仲;要說憂國憂民,李白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杜甫有“朱門酒日臭,路有凍屍骨”,感到杜甫更深刻;要說述說友情,李白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杜甫有“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感到李白更熱誠直白;要說描繪好心情,李白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杜甫有“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在”,感到李白更妙。以上是我的壹點膚淺感受。要說成就,專家早有定論;李白詩豪邁飄逸,不拘壹格,是浪漫主義的高峰;杜甫詩深刻寫實,稱為史詩,是現實主義的高峰。誰的成就大?沒有定論。若把詩僅作為壹種純藝術來欣賞,我挺李白!

唐代的詩歌成就那樣高,詩人那樣眾多,不少詩人在世的時候也是非常出名或者地位非常顯赫的,為什麽李白杜甫卻成為唐代詩歌的代表了?這絕對不是偶然的。也沒有壹千年都偶然的道理呀!

不過,他們的成就究竟誰是第壹,這是非常難論高下的。原因是,壹個方面,他們的藝術成就都是登峰造極的,同時,他們都代表了偉大精神的不同層面,李白以浪漫主義的超然物外,令人神遊八表四極,杜甫的感同身受,令人憐憫萬類,關註現實。而且,總是那樣真情,總是那樣平等。

至於他們在藝術上的歷練,也是各有各的超點。李白不拘壹格,芙蓉出水,天然去飾,杜甫精心雕刻,細細推敲,創造了完整精致的藝術典範。總之,李白與杜甫是中國詩歌藝術的王冠,特別是杜甫,他的詩歌還具有偉大的人文教化意義,所以被稱為詩聖

到誰的成就更高》我認為:其壹,李白生前就被同時代的唐詩才子們,冠名為《謫仙人,詩仙,酒仙。而杜甫生前在浩瀚的唐詩中,僅占有壹席之地而已。其二,距李白去世僅五年便出生的韓愈和杜甫在世時韓愈已二歲。[附他們的年譜:李白公元701年出生,762年去世。杜甫712年出生,770年去世。韓愈768年出生,824年去世]。從年代上講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是最了解李,杜二人的。從他著名的詩:《調張籍*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知量。……》從中可以看出韓愈雖然高捧了杜甫,但他還是把李白排在杜甫的前面。其三,詩仙和詩聖的名份,地位在唐未以存定局。哪也可說,天上的神仙和凡間聖人,還是有差距的。其四,唐以後的宋元明清,距唐朝的年代相隔大遙遠了。他們對李杜的歷史,及各個方面的資料比李杜時代的資料,歷史……等欠缺得有如天差地遠。所以他們的評價,更是僅僅出於個人的愛好而已。其五,我們今人(僅詩詞而論)就更沒有資格去捧李貶杜,或捧杜貶李,也沒有必要。因為距李杜時代最近的,也最懂詩的唐朝(唐詩的時代)就早有定論。汾夕河畔。“李杜文章在白和杜甫,壹個“詩仙”、壹個“詩聖”,被譽為中國詩天空裏的“雙子星”。聞壹多先生認為:李杜的相遇是繼老子和孔子兩位聖人相遇之後,中國文學史上最為激動人心的相遇。

他們都站在中國詩歌史的巔峰之上,李白俯視著過去,身上多了些走向巔峰的開放和豪邁,集舊時期之大成;杜甫面向著未來,身上多了些走下巔峰的沈著和內斂,開新時期之法門。

李白

李白沿著陳子昂的路子,走向了盛唐詩壇的最高峰。李白詩歌以《莊子》、《楚辭》為源,廣泛吸收了阮籍的淵放、郭璞的超拔、謝眺的清秀,並融合盛唐詩壇清新豪放的時代特征,形成了壯浪縱恣的獨特風格和高遠宏闊的藝術境界,把個人理想和不平之氣誇大到極點,把自我形象放大到極限,天真而狂放,因此而極具個性。

李白以自己的天才和豐富的想象,充分吸收了前人的精華,展示了自己天真豪放的性格、對權貴的蔑視、對庸俗的不屑和自己雄奇的理想世界,奏響了盛唐詩歌的最強音。

如果李白是承前,那麽杜甫更多的是啟後。

杜甫

杜甫比李白小11歲,早年也是李白的粉絲,他對前代詩人,采取了比李白更加包容的學習態度。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兼容並包,集前代詩歌之大成,開後世學詩之門徑,形成了自己博大精深、沈郁頓挫的獨特風格,全方位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廣闊的社會現實,為中國詩歌藝術樹立了最高標準。

也從前代的詩歌中吸收了比李白更全面的營養。加之杜甫自己“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比李白更加自覺地進行藝術創作,進行了很多創作技巧的探索和嘗試,成就了更加全面的藝術奇觀,讓人嘆為觀止,也比李白對後世詩歌創作的影響更大。聞壹多先生說過,別人都把格律當枷鎖,而杜甫可以把枷鎖拿來當武器。杜甫擅長各種詩體(而李白在這方面確實比不上杜甫),在各種詩體上都有上佳的作品流傳後世,在七言律詩方面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同時,他憂國憂民的激情和高度的時代責任感足為百世楷模。在藝術上,他所做的創新大大拓展了詩歌的境界(李白的詩歌大多以想象為主,內容和思想都比較局限),使詩歌擴充到人世間壹切事物都可以表現的程度,開創出了後世詩學的各種源頭。

《啟功說唐詩—李白和杜甫》

李、杜詩相比,其詩可以分為兩類。體格上,李白繼承的多,杜甫是開創的多;思想上,李白對現實表現自己的抱負、見解,都是曲折地,借古體、古題、古事來表達,而杜是率真的,意思也並不淺。相反地,在抒發理想方面,李是率直的,杜卻是曲折地。李白是“繼往”(李白之前沒有這樣的詩,但細分析起來,都是繼承以往的),得出的效果(給人的印象)是“獨創”,前無古人,是“往”的終結。從唐初往上推,最後的終結是李太白。如詠物不離物的手法還是傳統的手法,不能不受具體事物的約束,他不敢也不願意脫離這個事物而完全發揮自己的意思(猶如六朝人的玄言詩風,使王羲之等人的蘭亭詩最後也歸結到玄言,也要依傍現成的老莊論點)。如李白的《蜀道難》,極力描述蜀道的艱難,刻畫得具體、形象,始終不敢放棄“蜀道難”這三個字。

杜詩的許多篇章之間有聯系(如秋興八首、詠懷五首等),同時又是走到哪裏寫到那裏,看到什麽寫什麽,這在漢魏六朝也很少。可以說,杜詩是未來的開始(當然李白詩對後人也有影響),他作詩的整套辦法是前所少有的。

就詩歌成就,我推薦李白,他本來就是天才;論詩歌藝術,及綜合成就,我推薦杜甫。

附李杜詩書往來

李白致杜甫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戲贈杜甫》(嚴格來說不算詩)

飯顆山頭逢杜甫,

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

總為從前作詩苦。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杜甫致李白

1、《贈李白》(五古)  

2、《贈李白》(七絕)  

3、《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  

4、《八仙歌》  

5、《冬日有懷李白》  

6、《春日憶李白》  

7、《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  

8、《夢李白》二首  

9、《天末懷李白》  

10、《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11、《蘇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  

12、《不見》  

13、《昔遊》  

14《遣懷》

他們兩個的詩本就不是同樣的風格,所以並不能說誰比誰高吧,並駕齊驅。李白的詩大多壹揮而就,跟他的人壹樣,不喜歡束縛,所以他是飄飄仙人,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因著瑰麗奇美的想象,瀟灑恣意的姿態,受到很多人的推崇。

而杜甫不同,杜甫大約是個紮根於無奈現實的苦吟者,縱觀杜甫的詩歌,幾乎多為工工整整的律詩,不僅不為律詩的條條款款所累,每壹首都堪稱完美,可見他在詩歌上的造詣之高。所以在內行眼中,杜甫是個學習的典範。

如果說杜甫是班上勤勤懇懇的學霸,每壹篇文章都是能夠在墻上掛出來的範文,那麽李白大約是班上那個不服管束卻又驚才絕艷的鬼才,這種人大概老師是比較頭疼的,但又不得不為他的文才而折服。所以,李白的風格是不可學的,無法模仿的,自成壹派,獨壹無二。而杜甫是 那能夠學習的風格中所達到的最高成就,是無數詩人眼前的那座高峰,是用來仰望、學習的。

沖妳也叫千裏馬,我回答如下:妳心情好時,讀下李白的詩,不妨飲酒浪跡天涯。妳心情不好時,讀下杜甫的詩,不妨現實中憐憫天下。李白偶有牢騷,但畢竟看享繁華,杜甫雖也做過小官,終是憑事實為民說話。若是論文學成就,不分伯仲高低,若是論小資生活,杜甫怎敵李白瀟灑?借古而鑒今,多了李白歌舞升平,卻少了杜甫憂國民之偉大。

估計大多數人會選李白,浪漫天馬行空,灑脫,不拘壹格。李白是所有人內心深處的人,向往自由快意恩仇(像不像普世價值?)。李白代表的是江湖,代表著美。

杜甫麽,呵呵!本身經不起推敲,壹心做官為國為民,不過也只是感動天感動地感動了我和妳。壹事無成!代表著苦,代表著難,但是最可悲的是也代表了我和妳。

至於成就高不高?統治階級說了算!

李白杜甫兩者皆是中華文化的豐碑瑰寶,風格迥異沒有可比性,建樹成就之高我輩後人只可仰視流芳就夠了。說說自己對兩人成就的見解。

前者是浪漫主義,後者是批判現實主義。

1、思想方面,李白的詩大多表現出求仙出世和及時行樂的思想,杜甫的詩很多表現出憂時傷世、悲天憫人的思想。

2、風格方面,李白經常用誇張的手法、生動的比喻,抒發出熱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經常用剛健的手法、深沈的思考,表現對社會現狀的深深同情。

3、體裁方面,二位老先生都能寫各種體裁的詩歌,但李白的七言詩和絕句寫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詩寫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中國詩歌史上兩座並峙的高峰。李白的詩更能表現盛唐文人意氣風發、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而杜甫的詩則更能反映國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李白天才放逸,詩歌自成壹體,是天授的奇才;杜甫當世英才,詩歌兼備眾體,是人能的極致。李白的詩對於後代愛好豪放詩風、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詩人有深遠的影響。杜甫的詩對於後代關懷社會現實、重視詩法變化和字句錘煉的詩人影響更大。韓愈說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可見,兩位老先生的詩歌是登峰造極的境界了,實在無法拼出個高低,如果硬要分個高低,那就必須看個人喜歡誰與否了。就好像儒家和道家,壹為入世,壹為出世,妳說誰家是第壹、誰家是真理?

再看看李杜兩位老先生,李白撈月下水而魂斷,杜甫晚年窮困而歸西。壹笑過去,壹個浪漫到死,壹個現實到死,人世間太多太多的東西未必是我們能左右的。盛世也罷,亂世也罷,壹切皆是壹場空,人生不過壹場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