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我國古代文學發展呈什麽趨勢

我國古代文學發展呈什麽趨勢

我國古代文學發展呈什麽趨勢

壹、文學發展的趨勢:隨著商品經濟的 發展特別是宋代以後,文學呈現出明顯的世俗化、平民化傾向。如明清之際小說中有許多是反對封建思想、主張個性自由的,更是體現了這壹點。

二、具體體現:

(壹)先秦至兩漢文學

首先介紹神話與上古歌謠、《詩經》、春秋戰國諸子散文,史傳散文、楚辭、兩漢辭賦、兩漢散文、漢樂府詩與漢末文人詩主要是文學體現了勞動人民的生活與情感;

(二)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文學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文學精神的自覺時代,也是我國古代文學開始確立以文人文學為主體的時代.本時期的文學發展,階段性明確,常分為建安文學、正始文學、西晉文學、東晉文學、劉宋文學及齊梁陳文學、北朝文學、隋代文學等專題。①魏晉南北朝文學發展的社會文化方面的原因之研究.②文學審美價值的自覺以及文學藝術形式不斷發展的趨勢.③魏晉南北朝文學之特性及其在中國文學史的地位.

唐代為我國古典文學的全面成熟的時期, 在這個時期,詩歌藝術達到空前的發展,創造了絕妙的、出神入化的藝術風格.就整個唐代文學的發展來看,又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突出大家、名家,尤其是對李作家作品,詩文大家如李白、杜甫、王維、韓愈、柳宗元、白居易、李煜等大家,分別對其生平、思想、藝術各方面作系統的介紹。

(三)宋元文學

宋代文學的發展成就是多方面的,宋詩繼唐詩之後,另開壹代詩風,詞體到宋代發展到高峰,成為宋代文學對文學史最重要的貢獻.另外文言小說、話本小說、戲曲,在宋代也都有很大的發展.從時間來看,又分北宋文學與南宋文學兩大部分.宋詩風格形成的過程、宋詩與唐詩的關系、宋詩藝術之評價.詞與音樂之關系及其演變,詞之美學風格.宋代的市民文化與民間詞、劇曲.

元代為我國戲曲文學的成熟期,雜劇與散曲都有較高的成就,同時正統的詩、詞、散文也仍然取得了壹定的成績.南北戲曲之發生及淵源、元雜劇興起的社會背景、雜劇藝術、散曲藝術.

(四)明清近代文學

明代在詩文、戲曲、小說等領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傳統詩文方面,本期文學發展的特點壹為復古思想突出、二為流派現象突出將對明代詩文的各流派作系統的介紹.小說方面,對《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名著的作者、成書、思想、藝術作全面的介紹.戲曲方面有吳 *** 、臨川派等,對湯顯祖及其戲曲藝術成就作全面的介紹.

清代是我國古典文學很輝煌的終結期.清詩、清詞的成就,都超越元明,有復興唐宋詩詞之氣象.戲曲、小說也堪為元、明戲曲之殿軍。主要內容有:清初詩文、清初戲曲與《長生殿》、《桃花扇》、《聊齋誌異》及清代文言小說、《儒林外史》與中國古代的科舉、文官制度.《紅樓夢》的小說藝術。

我國古代文學發展脈絡?

先秦的詩經、諸子散文及騷體賦,兩漢的漢賦、歷史散文、樂府,三國的四言詩、五言詩及文學評論(曹丕的《典論論文》),兩晉南北朝的駢文及文學批評,唐詩、宋詞及宋文,元代的曲,明清的小說。

了中國古代文學發展怎樣的演變趨勢

從文言到白話文的發展變化是最明顯的。詩歌從四言詩到五言詩再到七言詩。詩歌發展到詞再到曲。小說從筆記體到章回體。都體現了這個***同趨勢。

中國古代文學發展有何特征

連綿不斷 高峰叠起

簡述中國古代文學發展概況?

要聽真話還是假話?要聽假話,就去翻教材。要聽真話,就看下面的:

我國三千年來之文學,南北二派而已。南北二派之文學,詩賦而已。

詩之祖為詩經之四言詩,壹變而為漢魏六朝之五言(樂府在內),再變而為唐之七言(律詩在內),三變而為宋人之詞,四變而為元人之曲,五變而為現代之語體詩(清代在內),此壹系統也。

賦之祖為騷體之楚辭,壹變而為漢賦,再變而為六朝俳賦及駢儷文,三變而為唐宋之律賦及四六,四變而為明清之八比,此又壹系統也。

然兩派雖對峙,而楚辭實受詩經之影響。惟荀卿之辭賦則又溝通南北而中絕者也。後世小說發達,上溯高曾,抑亦辭賦戲曲之裔歟?

以上是遊國恩先生的說法。

我國古代文學形式是哪些 ?

科舉——八股文

文人寫作有:長篇章回體小說,戲劇,誌怪小說,誌人小說,唐傳奇

體裁有:賦 駢文 原 辯 說 論 奏議 序、踐 贈序 銘 祭文 傳奇

史書體例:編年體 紀傳體 紀事本末體 國別體 語錄體 通史 斷代史

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高峰是在

元曲和唐詩、宋詞壹樣,同為我國古代文學發展史上的藝術高峰。

元曲包含兩個部分:壹是散曲,它是興起於元代的壹種新興詩歌樣式,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曲;壹是雜劇,即由散曲套組成的曲文,間雜以賓白、科介,專供舞臺演出。

元代散曲與雜劇的產生與發展,有其多種復雜的原因。

壹方面,是由文學尤其是詩歌本身的內在發展規律所決定的,是文學傳統繼承與發展的結果。曲是由詞演化而來的。詞在發展初期,它飽含著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表達了他們的願望甚至隱情。但是,詞發展到晚期,由於詞作家遠離社會現實,作品的內容日趨空泛,題材日趨狹隘,又由於作家壹味堆砌詞藻,走上了形式主義的絕路。[1]再者,金元時期,隨著華北、東北、西北地區各民族在政治、軍事上的鬥爭,加強了經濟、文化的交流。[2]遼滅金興,金亡元起,北京成了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北京地區流行的語言,逐漸與河南、河北、山西、山東地區的語言相融合,形成了新的語言體系,從而為金元詩歌的創作提供了新的語言材料。[3]同時由於新詞匯不斷出現,雙音、多音詞日漸增多,而宋詞的格律對變化著的語言,已成了壹種嚴重的束縛。加上南北語言聲調的差異,方言俗語的迥別,由北方首先產生元曲這樣壹種新詩體就成為壹種勢所必然。[4]

另壹方面,最重要的原因是由元代的社會現實所決定。在蒙古貴族統壹和統治中國的90年間,他們對漢族人民進行殘酷剝削和壓迫,實行民族歧視政策,破壞了中國傳統的文化制度,科舉考試廢而不行70余年。當時社會各階層的地位順序是:壹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匠、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在這種特殊的社會形態下,知識分子中的壹部分人依附蒙古貴族,追求榮華富貴;壹部分不做元朝的官,苦悶仿徨,隱居民間,過著貧苦的生活,抗議民族壓迫,表現出對黑暗統治的不滿和憂國憂民的思想。元代的特殊社會形態,也動搖了舊有的精神意識,傳統的習慣和信仰,加上城市經濟的發達,外來文化的影響,使文學從舊的思想和束縛中獲得了解放與發展的新契機,被正統文學輕視的市民文學,以新的形式和精神,茁壯地發展起來,成為壹種新興的藝術力量。

散曲分小令和套曲兩種。

小令也叫“小葉兒”,是獨立的只曲,每首只有壹段,很像壹首單調的詞,也有點像句式參差不齊的小詩。如白樸的《[越調]天凈沙.秋思》:“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壹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套曲(又叫散套或套數)是由兩支以上宮調相同的只曲聯綴而成的“組曲”。套曲少則兩曲,多而二三十曲,沒有定數的限制,但必須壹韻到底。套曲在體制上的靈活變化彌補了小令表情達意相對單調的不足。

散曲和詞都是長短句,詞“調有定格”,曲有“正譜”。可是,散曲不像詞那樣嚴格要求“字有定數”,可以極盡長短句變化之能事,允許作者在正譜範圍內加入“襯字”。所謂“襯字”就是在曲律規定必需的數字之外所增加的字。襯字不受格律的限制,即不講平仄,不拘字數。它的作用,或者是補足語義,或者是加強聲情,或者兼而有之。例如關漢卿的《[南呂]壹枝花.不伏老》內《黃鐘煞》中壹節“我卻是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壹粒銅豌豆,妳子弟誰教鉆人他鋤不斷砍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其中加點的字,便是襯字。若去掉這些襯字,這支曲子便黯然失色了。

散曲的用韻和詞的用韻也有所不同。曲用韻較密,幾乎是句句用韻,而最大的特點是平韻、仄韻可以互押。不論小令還是套數,都是壹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即使篇幅較長的雜劇,壹折也只能押壹個韻部的字。而詞則要求“韻有定聲”。詞中如用平韻,則全詞皆平;若用仄韻,則全調皆仄;若用平仄二韻,則必須換韻。相對來說,散曲的用韻走的是壹條自由之路。

散曲體裁在句子長短變化和押韻上的解放,使作者可以寫得更加生動活潑,曲盡其妙,同時使音調節奏富於變化,淺唱高歌更為悅耳。所以說,散曲不僅為眾多文人——作者所熱愛,也為廣大群眾樂於欣賞。

中國古代文學發展不平橫現象

是因為經濟發展不平衡

唐宋時期是我國古代文學發展的頂峰時期,素有——————————————————之說

唐詩宋詞

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基本規律

記得胡適說過壹段話,原話記不清了,大概的意思是說:中國古代文學,總是在民間產生,並且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壹旦發展到被精英階層們重視,並介入的時候就會迅速消亡.

想想是很有道理的,詩詞曲的命運都證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