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靠物質力量,也要靠精神力量。“壹年壹場風,年始到年終。”建場初期,塞罕壩氣候惡劣、沙化嚴重、缺食少房、偏遠閉塞,極端最低氣溫達零下43.3攝氏度,年均積雪時間長達7個月。塞罕壩人堅持“先治坡、後治窩,先生產、後生活”,吃黑蓧面、喝冰雪水、住馬架子、睡地窨子,克服了壹個個困難,種下了壹棵棵落葉松、樟子松、雲杉幼苗,讓綠色在高原荒漠生根、蔓延。從轉變林業發展模式、建設生態涵養功能區,實現造林保護與生態利用的有機結合,到在深化國有林場改革、推動綠色發展、增強碳匯能力等方面大膽探索,切實築牢京津生態屏障,新壹代塞罕壩人傳承綠色發展的接力棒,勇挑生態文明建設重擔,讓塞罕壩精神不斷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在國家的重要生態區位上,塞罕壩人肩扛修復生態、保護生態的歷史使命,創造了高寒沙地生態建設史上的綠色奇跡。無論是默默堅守、無私奉獻的駐守望海樓的護林員,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壹年接著壹年幹的造林人,塞罕壩人種下的不僅僅是壹棵棵樹,更是壹種信念、壹種精神,造就的不僅僅是壹座“美麗高嶺”,更是壹座受人景仰的“精神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