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片,又稱“拓片”,也指現在的“拓片”。就是把字或畫印在石碑上,或印在紙上的器皿上。妳也可以用紙覆蓋壹個物體(比如植物的葉子)的表面,把它的紋理結構鋪在紙上。所謂拓片,就是事先將壹張堅韌的薄紙浸濕,然後敷在石碑上,用刷子輕敲,使紙進入口中,待紙幹後用刷子蘸墨,輕輕拍打均勻,使墨均勻地塗在紙上,再將紙揭下,這樣壹張白紙黑字的拓片就抄好了。這種抄寫單詞的方法叫做拓印。它是用紙和墨印制石刻或木刻文字以保存和傳播的過程。
現存最早的拓片是敦煌石室中保存的公元6世紀的遺物“溫泉明”。但這絕不是最早的拓片。拓片的出現早在《溫泉銘》拓片之前。據《隋書經籍誌》記載,隋朝皇家圖書館有拓片,以卷為單位,其中有《秦始皇東巡碑刻》壹卷,《西平石經遺作》34卷,《曹魏三體石經》17卷,並提到藏於石梁的碑刻在隋朝已失傳。梁代有石刻拓片,為南北朝拓片提供了書證。人們通常所說的拓印,是指在石碑上拓印銘文。其實拓片並不是特指拓片。受流傳碑文的啟發,人們把需要拓印、抄寫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制成印版,然後在印版上拓印,這是合理的。杜甫詩中有“夷山之碑被野火燒,棗木扭曲”之說。這首詩描述了壹個歷史事實,即文字被刻在木板上,制成木刻版,然後在木刻版上傳播或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