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張孝祥 西江月·黃陵廟

張孝祥 西江月·黃陵廟

《西江月黃陵廟》

作者:張孝祥

原文:

滿載壹船明月,平鋪千裏秋江。

波神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

明日風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

水晶宮裏奏霓裳,準擬嶽陽樓上。

註釋:

1、波神句:意思是行船被風浪所阻。波神:水神。

2、鱗鱗:形容波紋細微如魚鱗。

3、風回:順風。

4、準擬:準定。

翻譯:

滿載著壹船的秋色,

行駛在廣闊平展的江面上。

仿佛是水神留我欣賞斜陽,

微風弄起粼粼波浪,泛起波光。

明日風向轉為順風更加好,

那麽今夜露宿又有什麽關系呢?

水中的宮殿像是在演奏霓裳羽衣曲,

當到達嶽陽時,

準定在嶽陽樓上觀賞湖光山色。

賞析:

滿載壹船明月,平鋪千裏秋江。這兩句寫舟泛湘江壹路行來的景色。只寫壹船明月、千裏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懷足慰之事,下必細數。以下轉入黃昏阻風情事。波神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兩句,由自我想象而進入壹種主觀幻覺心理的境界。詞人不說自己的行船為大風所阻,不得行駛的實況,相反卻抒寫自己幻覺的意象,水神熱情地邀請他欣賞那美好的夕陽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閃動著象魚鱗般的波紋。這種浪漫主義手法,把現實與想象,幻覺心理與時空變化,非常和諧地描繪在壹幅畫面上,使人感到似幻似真,從而增強了詞的藝術魅力。

下片借景抒情。明日風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面對風遏行舟的情況詞人此刻的心境,猶如蘇軾《定風波》詞中所寫: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那樣泰然自如。不過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切望風向轉變。他說:如果明天能夠轉為順風的話,那麽今天露宿在江邊也是心情舒暢的。

結尾以水晶宮裏奏霓裳,準擬嶽陽樓上兩句收結,別具情味。《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比較流行的壹種歌舞曲。嶽陽樓,在湖南嶽陽市城西,面臨洞庭湖。這裏前壹句寫壹陣陣江中波濤的聲響,就像水府在演奏美妙悅耳的音樂。這種生動的比喻表現出詞人所獨有的想象。後壹句則是表達他內心的願望,當行舟到達嶽陽時,壹定要登樓眺望雄偉壯闊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風光。

張孝祥壹生英才奇氣,如果說在《念奴嬌過洞庭》詞中以吸江酌鬥,賓客萬象的豪邁氣勢,使南宋魏了翁為之傾倒,盛贊此首在集中最為傑特(《鶴山題跋》卷二)。那麽在這首詞中濃烈的主觀感情色彩,奇幻的藝術想象,同樣顯露出他的傑出才華和獨具的詞作風格。

西江月的詩意

西江月的詩意

《西江月》

作者:辛棄疾

原文: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壹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

註釋:

1、西江月:詞牌名

2、夜行黃沙道中:詞名

3、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信州上饒之西,作者閑居帶湖時,常常往來經過此嶺。

4、別枝驚鵲: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5、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

6、見:通假字見通現,發現,出現,顯現。

詩意:

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

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

清涼的晚風仿佛吹來了遠處的蟬叫聲。

在稻谷的香氣裏,

人們談論著豐收的年景,

耳邊傳來壹陣陣青蛙的叫聲。

天空中輕雲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

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

詩人急急從小橋過溪想要躲雨。

往日,土地廟附近樹林旁的茅屋小店哪裏去了?

拐了彎,茅店忽然出現在我的眼前。

賞析:

單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壹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壹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聽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裏,讀者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於雄渾豪邁之外的另壹種境界。作者筆下這壹個個畫面,流露出詩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村生活的熱愛。這正是作者忘懷於大自然所得到的快樂。這是壹首描寫田園風光的詞,讀後讓我們感受到壹種恬靜的生活美。詞的上闕寫月明風清的夏夜,以蟬鳴、蛙噪這些山村特有的聲音,展現了山村鄉野特有的情趣。詞的下闕以輕雲小雨,天氣時陰時晴和舊遊之地的突然出現,表現夜行鄉間的樂趣。全詩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表現了詞人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鄉村生活的熱愛之情。

這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壹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閱讀這首詞,要註意時間和地點。時間是夏天的傍晚,地點是有山有水的農村田野。這首詞描寫的是人們熟悉的月、鳥、蟬、蛙、星、雨、店、橋,然而詩人卻把這形象巧妙的組織起來,讓我們感受到壹種恬靜的美。 辛棄疾的這首《西江月》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壹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幹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壹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於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壹片。把人們的關註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而說豐年的主體,不是人們常用的鵲聲,而是那壹片蛙聲,這正是詞人匠心獨到之處,令人稱奇。在詞人的感覺裏,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先出說的內容,再補聲的創造。

以上四句純然是抒寫當時當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說這是夏景,還不如說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因此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壹座峭拔挺峻的奇峰,運加強穩定的音勢。七八個星天外,兩三的路徑盡管很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後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突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於沈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人玩味無窮。

《西江月》原題是《夜行黃沙道中》,記作者深夜在鄉村中行路所見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緒。讀前半闋,須體會到寂靜中的熱鬧。明月別枝驚鵲句句話是壹種很細致的寫實,。烏鵲對光線的感覺是極靈敏的,日蝕時它們就驚動起來,亂飛亂啼,月落時也是這樣。這句話實際上就是月落烏啼(唐張繼《楓橋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烏啼說得更生動,關鍵的意味。鵲驚時常啼,這裏不說啼而啼自見,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與鳴蟬造成堆砌呆板的結果。稻花鮮明深刻,它把農村夏夜裏熱鬧氣氛和歡樂。這可以說就是典型環境。這四句話裏每句都有聲音:鵲聲、蟬聲、人聲、蛙聲,卻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靜。這兩種風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覺裏,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闋的局面有些變動了。天外稀星表示時間已有進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對夜行人卻是壹個威脅,這是壹個平地波瀾,可想見夜行人的焦急。有這壹波瀾,便把收尾兩句襯托得更有力。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是個倒裝句,倒裝便把忽見的驚喜表現出來。正在愁雨,走過溪頭,路轉了方向,就忽然見到社林邊從前歇過的那所茅店。這時的快樂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陸遊《遊山西村》)那兩句詩所說的。詞題原為《夜行黃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寫景物,只有最後兩句才見出有人在夜行。這兩句對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寫夜行了。先藏鋒不露,到最後才壹針見血,收尾便有畫龍點睛之妙。這種技巧是值得學習的。

這首詞,有壹個生動具體的氣氛(通常叫做景),表達出壹種親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簡稱情)。這種情景交融的整體就是壹個藝術的形象。藝術的形象的有力無力,並不在采用的情節多寡,而在那些情節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為觸類旁通的據點,四面伸張,伸入現實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這壹點,它就會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了。我們說中國的詩詞運用語言精練,指的就是這種廣博的代表性和豐富的暗示性。

蘇軾 西江月

《西江月》

蘇軾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

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麽鳳。

素面翻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

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賞析:

這首詞題或作《梅》、《梅花》。《野客叢書》:蓋悼朝雲而作。蘇軾侍妾朝雲,隨詞人徒嶺南,不久即去世,時年三十二歲。秦觀曾寫詩說她美如春園,眼如晨曦。蘇軾把她比為天女維摩。朝雲是虔誠的佛教徒。蘇軾另有詩悼念她。此詞通過詠嶺南梅花,贊揚朝雲玉骨、冰姿和仙風,敬仰她不懼瘴霧而與詞人壹道來到嶺南瘴癘之地。素面、洗妝兩句寫朝雲天然麗質,不敷粉臉自白,不搽胭脂嘴唇自紅。高情句,是感謝朝雲對自己純真高尚的感情壹往而深;同夢寫與朝雲互為知己的情誼,而不能同夢,點明悼亡之旨。全詞既是詠梅,又是懷人。詠梅中能以綠毛麽鳳、唇紅、海仙、瘴霧等突出嶺南特色,並以綠羽禽是海仙派來探芳叢的神話般情節和細節表現,讓作品帶有浪漫色彩。構思縝密,立意超拔脫俗;境象朦朧,寓意撲朔迷離。格調哀婉,情韻悠長,為蘇軾婉約詞中的佳構之壹。楊慎雲:古今梅詞,以坡仙綠毛麽鳳為第壹。(《詞品》卷二)《耆舊續聞》卷二引晁以道言:朝雲死於嶺外,東坡嘗作[西江月]壹闋,寓意於梅,所謂高情已逐曉雲空是也。

辛棄疾 西江月·遣興

《西江月遣興》

作者:辛棄疾

醉裏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註釋:

1、用《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意。

2、《漢書龔勝傳》勝以手推常(夏侯常)曰去。見黃季剛師《讀漢書後漢書劄記》說辛詞此句。

翻譯:

喝醉了酒後恣意歡笑,我哪裏有那閑工夫發愁呢。

最近才明白古書上的話,的的確確是沒有半點可信的!

昨兒晚上我在松邊喝醉了,醉眼迷蒙,

把松樹看成了人,就問他:我醉得怎麽樣啊?

恍惚中看見松樹活動起來,疑是要來扶我,

於是我用手不耐煩的推推松樹說:走開走開!。

賞析:

欣賞這首詞,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說:品讀辛棄疾的詞,可從詞中品出更有韻味的戲劇來,雖然在寫詞中,恰如其分地引入戲劇性場景並非辛棄疾發明,但是在他手上得到了發揚光大,在他的詞中,這種情況十分常見。這是值得肯定的。

醉裏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通篇醉字出現了三次。難道詞人真成了沈湎醉鄉的高陽酒徒麽?否。蓋因其力主抗金而不為南宋統治者所用,只好借酒消愁,免得老是犯愁。說沒工夫發愁,是反話,骨子裏是說愁太多了,要愁也愁不完。

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才敘飲酒,又說讀書,並非醉後說話無條理。這兩句是醉話。醉話不等於胡言亂語。它是詞人的憤激之言。《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本意是說古書上的話難免有與事實不符的地方,未可全信。辛棄疾翻用此語,話中含有另壹層意思:古書上盡管有許多至理名言,現在卻行不通,因此信它不如不信。

以上種種,如直說出來,則不過慨嘆世道日非而已。但詞人曲筆達意,正話反說,便有咀嚼不盡之味。

下片寫出了壹個戲劇性的場面。詞人昨夜松邊醉倒,居然跟松樹說起話來。他問松樹:我醉得怎樣了?看見松枝搖動,只當是松樹要扶他起來,便用手推開松樹,並厲聲喝道:去!醉憨神態,活靈活現。詞人性格之倔強,亦表露無遺。在當時的現實生活裏,醉昏了頭的不是詞人,而是南宋小朝廷中那些紙醉金迷的昏君佞臣。哪怕詞人真醉倒了,也仍然掙紮著自己站起來,相比之下,小朝廷的那些軟骨頭們是多麽的渺小和卑劣。

辛棄疾的這首小詞,粗看,正如標題所示,是壹時即興之作。但如果再往裏仔細壹看,那麽會發現作者是在借詼諧幽默之筆達發泄內心的不平。如再深入研究,我們還可洞察到作者是由於社會現實的黑暗而憂心忡忡,滿腹牢騷和委屈,不便明說而又不能不說,所以,只好借用這種方式,來暢快淋漓地渲泄他的真情實感。

古詩絕句就是這樣經典,凝練,內心頓生無限的情懷。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絕句和古詩嗎,請欣賞 張誌和的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