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關於安慶振風塔的詩句

關於安慶振風塔的詩句

1. 關於振風塔的詩句

關於振風塔的詩句 1.有關描寫振風塔的文章,六年級的

振風塔座落在安慶迎江寺內,是壹座有著四百多年歷史的古塔。

話說歷史上的安慶城外形像壹艘船,有壹年,有壹位叫方舟的人要到此上任,他聽說安慶城外形像壹艘船,安慶城就座落在長江的邊上,安慶就如江上的壹只小船,而他本人名叫方舟,舟即船,諧音則為翻船,因此他遲遲不去赴任,整天在家愁眉苦臉,他的母親看出了他的心事,就問兒子為什麽不去上任,方舟於是把他的憂患告訴了母親,誰知方舟的母親哈哈大笑起來,兒子不解,便問母親笑從何來,他的母親說:“我跟妳壹道去上任,保妳壹路平安,而且我兒必定飛黃騰達!”

方舟納悶,母親的話是何意呀。於是就問母親。

“我姓毛,妳是船,我是錨,有我這錨還怕會翻船嘛!”

方舟頓時茅塞頓開,疑惑全無,也哈哈大笑起來。

於是準備好壹切,不日同母親乘坐大船浩浩蕩蕩沿江而下,船靠迎江寺岸口,隨船帶的兩只大錨被置放在迎江寺大門的兩側,方舟在任時,勤政愛民,做了許多令百姓拍好稱好的大事,後來扶搖直上,飛黃騰達,正應了當初他母親的話,從此迎江寺的名氣愈來愈大,這個傳說也就從那時壹代壹代地傳下來了。

不過那時還沒有建振風塔。

振風塔建於明隆慶四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了,原名“萬佛塔”,高72.74 米,在全國108座磚石結構的寶塔中名列第二,“塔影橫江”乃安慶八景之壹,俗有“萬裏長江第壹塔和寶塔王”之稱,佛家雲“救人壹命,勝造七級浮屠。”此刻眼前的這座七級浮屠,曾點悟過多少人呢?又有多少了斷塵緣的人在這裏悟世成佛呢?

寺門上的三個鎦金大字“迎江寺”,還有那兩只碩大黝黑的鐵錨,和“方舟的傳說”不期而遇。拾級而上,踱進寺門,沐浴在壹股清新的檀香味中。迎江寺依江而建,地勢越來越高,石級銜接前後四重佛殿,在這壯嚴古典面前不由得讓人肅然起敬,雄偉壯觀的佛殿,壯嚴肅穆的佛像讓人心生靜意。從前的憂患和失落全都釋然,此刻,在這佛門靜地,置身其中有壹種去觸摸歷史的沖動。目光從壹處移到另壹處,飽含深情的頂禮膜拜,宛如閱讀壹頁頁史書。乾隆皇帝親賜的“善獅子吼”和慈禧太後親題“妙明圓境”匾額在寺院的角落裏凝望著人來人往,千年只在思緒的毫分之間,眼前的所有壹切,猶如跨越生命的層蘊,在尋找自己的歸宿。

振風塔黑魁魁的身體容在這水城之間,平在歷史的隙縫中,站在這城市的末梢神經上,似懂非懂,覬覦它會帶給我壹份靈氣,悟盡前塵後事。

塔身很破舊,如壹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在臨水眺望,塔內很窄,扶墻而上,石階很陡,光線很暗,慌亂處有人還打亮了火機。隱約可見塔壁破碎不堪,在第二層,看見兩個掃塔的人,並不是和尚,樣子很年輕,但掃的很賣力,有些極難掃的角落,他們都壹絲不茍地打掃幹凈。每上壹層,視野愈加開闊,地面上的人越來越小。遠處,平靜的江面上停靠著壹些渡船和小舟,前不見江首,後不見江尾,長江的浩蕩和博大,壹覽無遺。橙黃的江水在視線裏綿延而去,整座安慶城盡收眼底。

振風塔下,壹面墻上描述著它的模樣:壹大、二高、三妙。

壹大:抗戰初期,日寇侵犯安慶時,安徽省圖書館文員潘石尚等在安慶淪陷前將省誌及文史館資料、書籍盡藏於振風塔第三層封閉。遊客照樣上塔參觀遊覽,日寇也未發覺。至抗戰勝利而完整無缺。由此可見,振風塔之大。

二高:振風塔高60.86米,居高遠眺,方圓十裏之美景盡收眼底。面江而立,享有“萬裏長江第壹塔“美譽。振風

塔不但高在藝術結構上,層與層之間比例相差有甚強的藝術風格,自底層向頂呈圓錐形,每層按比例逐漸縮小,改變了以往佛塔建築的方正直硬規律。仰望曲線柔美,嵌空玲瓏,如金鐧剌空,直沖霄漢。

三妙:振風塔設計突出表現在塔門的按排上,振風塔層層有門,168級臺階盤旋而上,石階也盤旋相通,且變化多端,位置各異,時而由東而入內,時而由西而登臨。曲折迥環,給人以“山重水盡疑無路”,找到上下門的石階,又感到“枊暗花明又壹村”。真是妙趣橫生,其樂無窮。

傍晚斜陽,余輝灑在塔身上,恍惚間,覺得它活了。

2.有關描寫振風塔的文章,五年級的,越快越好

家鄉的振風塔安慶的振風塔是位於長江邊的迎江寺內,是著名寶塔之壹,號稱“萬裏長江第壹塔”,素有“過了安慶不看塔”的美譽。

走在路上遠遠望去,振風塔就像壹根支撐天的柱子,走近壹看,振風塔的氣勢好雄偉啊!非常高,高得插入雲霄。壹陣風吹過,塔角的銅鈴“叮叮咚咚”地響起來,既像在演奏壹曲悠揚的樂曲,又像是在訴說著壹段古老的傳說。 到振風塔內非常險!階梯很陡峭,斜斜地,像從上面懸空而下壹般,裏面又黑又窄。到了第二層,就可以看到那笑口常開的彌勒佛,他可是“大肚能容天下事”!

走在塔內,想要找到上樓的入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裏面像個迷宮似的,繞來繞去,總找不到入口。

到了第七層,從上往下鳥瞰,壹片片美景,壹棟棟高樓盡收眼底。我看到了我們的母親河——長江。壹艘艘輪船正在各自的航道上行駛,江面上閃爍著壹片片銀鱗,公路像壹條白帶鋪在地上,江對岸的樹木在霧中若隱若現,美不勝收!

這就是我家鄉的振風塔,我愛我的家鄉,我愛家鄉的振風塔

3.關於振風塔的作文

來到長江邊的迎江寺,我們看見許多人在燒香拜佛,我們也帶著美好的願望,在迎江寺門口買了香燭,進了寺廟,媽媽先帶著我拜佛、燒香,我每次點三支香向菩薩禮拜,心裏默默地念著我自己的心願,希望菩薩能保佑我健康成長。

燒完香後,我和媽媽就登上了振風塔。振風塔建於公元1570年,是壹座距今400多年的古塔,塔高72.74米,在長江流域享有盛名,是安慶市的象征,有“過了安慶不說塔”和“萬裏長江第壹塔”的美稱。

我帶著崇敬好奇的心情上了塔,塔裏的樓梯非常陡,而且參差不齊,我只得扶著欄桿小心翼翼的向上爬。到了2樓,壹尊彌勒佛像端坐在那裏,四周的墻上也雕刻了幾尊佛像,原來這座塔的構造非常精巧,每壹層中都供奉著佛像,甚至樓梯的天花板上也壹層層供奉著磚雕的小佛像,精致古樸。

最有趣的是塔的每壹層都像迷宮壹樣,上樓下樓的樓梯並不連接在壹起,要在每壹層的過道裏轉來轉去才能找到上樓或下樓的路。塔有七層,我們最後爬到了塔頂,看到壹個很粗的通心木柱,可惜的是通心柱上刻滿了遊人的留言,顯得很不文明。

我在塔頂向外望,迎江寺的建築盡收眼底,美麗的長江水波平緩,靜靜地向前流去,江面上停泊著壹艘艘輪船,江風陣陣吹來,涼爽無比,這樣的景色真讓我心曠神怡。

4.寫振風塔的作文

幫妳找了兩個

安徽省安慶的振風塔是坐落於長江邊上,號稱萬裏長江第壹塔,是七層八角樓閣式的建築。當時是北京白雲觀老道人張文采的精心設計,相傳它是為了振興文風所建,建於明代,有400多年的歷史。

振風塔,又稱浮圖、佛圖。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中華大地上聳立起座座佛塔,與中國傳統的建築學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民族風格的佛教建築文化。塔本來的作用是承奉僧佛主的舍利,是佛教徒頂膜拜的對象,壹座塔往往成為壹座寺院的主體建築,後來隨著佛殿建築的興起,逐漸降低了塔的重要性,但並沒有導致塔的消失,相反,內容豐富的中國園林吸引了塔這種建築形式,壹個園林中,塔往往作為主景。

迎江寺雄峙於城東大江之濱。古稱護國永昌禪寺,又名萬佛寺。始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邑紳阮自華募資重修,殿宇華麗,氣勢宏偉,為沿江名剎。

寺由殿、堂、閣、樓、房、塔、園等古建築群組合而成,占地2.2萬平方米。臨江的山門上嵌有清光緒帝手書的“迎江寺”3個楷書金字,雄渾穩健,光彩熠熠。漢白玉石的門券上嵌有四爪神龍浮雕,翹首揚尾,勢若撲江。山門左右分置大鐵錨,重約3噸,為眾寺院所不有。步入山門即為天王大殿,彌勒佛端坐神龕內,四大天王分列兩側,神態各異。拾級28階而上,為趙樸初手書匾額的大雄寶展。殿內,如來佛慈眉善目,阿難、迦葉祥和稽首;文殊、普賢、觀音、地藏4大菩薩和藥師大佛、阿彌陀佛及降龍伏虎十八羅漢,各具神韻,栩栩如生。後為毗盧殿,神佛毗盧遮那和帝釋、大梵兩大天王,神色莊嚴,雄踞殿中,殿後是四海龍王朝觀音的“海島”群雕。第四殿為藏經樓,珍藏有明光宗敕賜描金《妙法蓮華經》和素描觀安徽省安慶的振風塔是坐落於長江邊上,號稱萬裏長江第壹塔,是七層八角樓閣式的建築。當時是北京白雲觀老道人張文采的精心設計,相傳它是為了振興文風所建,建於明代,有400多年的歷史。

振風塔,又稱浮圖、佛圖。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中華大地上聳立起座座佛塔,與中國傳統的建築學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民族風格的佛教建築文化。塔本來的作用是承奉僧佛主的舍利,是佛教徒頂膜拜的對象,壹座塔往往成為壹座寺院的主體建築,後來隨著佛殿建築的興起,逐漸降低了塔的重要性,但並沒有導致塔的消失,相反,內容豐富的中國園林吸引了塔這種建築形式,壹個園林中,塔往往作為主景。

迎江寺雄峙於城東大江之濱。古稱護國永昌禪寺,又名萬佛寺。始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邑紳阮自華募資重修,殿宇華麗,氣勢宏偉,為沿江名剎。

寺由殿、堂、閣、樓、房、塔、園等古建築群組合而成,占地2.2萬平方米。臨江的山門上嵌有清光緒帝手書的“迎江寺”3個楷書金字,雄渾穩健,光彩熠熠。漢白玉石的門券上嵌有四爪神龍浮雕,翹首揚尾,勢若撲江。山門左右分置大鐵錨,重約3噸,為眾寺院所不有。步入山門即為天王大殿,彌勒佛端坐神龕內,四大天王分列兩側,神態各異。拾級28階而上,為趙樸初手書匾額的大雄寶展。殿內,如來佛慈眉善目,阿難、迦葉祥和稽首;文殊、普賢、觀音、地藏4大菩薩和藥師大佛、阿彌陀佛及降龍伏虎十八羅漢,各具神韻,栩栩如生。後為毗盧殿,神佛毗盧遮那和帝釋、大梵兩大天王,神色莊嚴,雄踞殿中,殿後是四海龍王朝觀音的“海島”群雕。第四殿為藏經樓,珍藏有明光宗敕賜描金《妙法蓮華經》和素描觀音大士像等瑰寶。全寺供奉的神像、佛像近500尊,還有清乾隆帝、西太後慈禧所禦賜的金字匾額“善獅子吼”和“妙明園鏡”等。

數百年來,迎江寺香火旺盛,名僧輩出。僧徒多時達千人,故有青銅鑄“千人鍋”遺存寺中。歷代文人墨客、名宦大臣多蒞寺觀光攬勝。寺內供香客、遊人用膳休憩的迎江閣樓,可細品“貴者難盡識,但覺巧烹調”的傳統素食素菜。掩映在花木叢中的“宜園”、“可亭”、“望塔亭”等都是別具壹格的。

2006年05月25日,振風塔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音大士像等瑰寶。全寺供奉的神像、佛像近500尊,還有清乾隆帝、西太後慈禧所禦賜的金字匾額“善獅子吼”和“妙明園鏡”等。

數百年來,迎江寺香火旺盛,名僧輩出。僧徒多時達千人,故有青銅鑄“千人鍋”遺存寺中。歷代文人墨客、名宦大臣多蒞寺觀光攬勝。寺內供香客、遊人用膳休憩的迎江閣樓,可細品“貴者難盡識,但覺巧烹調”的傳統素食素菜。掩映在花木叢中的“宜園”、“可亭”、“望塔亭”等都是別具壹格的。

2006年05月25日,振風塔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5.關於振風塔的作文,要寫感想,急

家鄉的振風塔安慶的振風塔是位於長江邊的迎江寺內,是著名寶塔之壹,號稱“萬裏長江第壹塔”,素有“過了安慶不看塔”的美譽. 走在路上遠遠望去,振風塔就像壹根支撐天的柱子,走近壹看,振風塔的氣勢好雄偉啊!非常高,高得插入雲霄.壹陣風吹過,塔角的銅鈴“叮叮咚咚”地響起來,既像在演奏壹曲悠揚的樂曲,又像是在訴說著壹段古老的傳說. 到振風塔內非常險!階梯很陡峭,斜斜地,像從上面懸空而下壹般,裏面又黑又窄.到了第二層,就可以看到那笑口常開的彌勒佛,他可是“大肚能容天下事”! 走在塔內,想要找到上樓的入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裏面像個迷宮似的,繞來繞去,總找不到入口. 到了第七層,從上往下鳥瞰,壹片片美景,壹棟棟高樓盡收眼底.我看到了我們的母親河——長江.壹艘艘輪船正在各自的航道上行駛,江面上閃爍著壹片片銀鱗,公路像壹條白帶鋪在地上,江對岸的樹木在霧中若隱若現,美不勝收! 這就是我家鄉的振風塔,我愛我的家鄉,我愛家鄉的振風塔。

6.作文《振風塔》

安徽省安慶的振風塔是坐落於長江邊上,號稱萬裏長江第壹塔,是七層八角樓閣式的建築。當時是北京白雲觀老道人張文采的精心設計,相傳它是為了振興文風所建,建於明代,有400多年的歷史。

振風塔,又稱浮圖、佛圖。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中華大地上聳立起座座佛塔,與中國傳統的建築學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民族風格的佛教建築文化。塔本來的作用是承奉僧佛主的舍利,是佛教徒頂膜拜的對象,壹座塔往往成為壹座寺院的主體建築,後來隨著佛殿建築的興起,逐漸降低了塔的重要性,但並沒有導致塔的消失,相反,內容豐富的中國園林吸引了塔這種建築形式,壹個園林中,塔往往作為主景。

迎江寺雄峙於城東大江之濱。古稱護國永昌禪寺,又名萬佛寺。始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邑紳阮自華募資重修,殿宇華麗,氣勢宏偉,為沿江名剎。

寺由殿、堂、閣、樓、房、塔、園等古建築群組合而成,占地2.2萬平方米。臨江的山門上嵌有清光緒帝手書的“迎江寺”3個楷書金字,雄渾穩健,光彩熠熠。漢白玉石的門券上嵌有四爪神龍浮雕,翹首揚尾,勢若撲江。山門左右分置大鐵錨,重約3噸,為眾寺院所不有。步入山門即為天王大殿,彌勒佛端坐神龕內,四大天王分列兩側,神態各異。拾級28階而上,為趙樸初手書匾額的大雄寶展。殿內,如來佛慈眉善目,阿難、迦葉祥和稽首;文殊、普賢、觀音、地藏4大菩薩和藥師大佛、阿彌陀佛及降龍伏虎十八羅漢,各具神韻,栩栩如生。後為毗盧殿,神佛毗盧遮那和帝釋、大梵兩大天王,神色莊嚴,雄踞殿中,殿後是四海龍王朝觀音的“海島”群雕。第四殿為藏經樓,珍藏有明光宗敕賜描金《妙法蓮華經》和素描觀音大士像等瑰寶。全寺供奉的神像、佛像近500尊,還有清乾隆帝、西太後慈禧所禦賜的金字匾額“善獅子吼”和“妙明園鏡”等。

數百年來,迎江寺香火旺盛,名僧輩出。僧徒多時達千人,故有青銅鑄“千人鍋”遺存寺中。歷代文人墨客、名宦大臣多蒞寺觀光攬勝。寺內供香客、遊人用膳休憩的迎江閣樓,可細品“貴者難盡識,但覺巧烹調”的傳統素食素菜。掩映在花木叢中的“宜園”、“可亭”、“望塔亭”等都是別具壹格的。

2006年05月25日,振風塔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7.描寫安慶振風塔的作文從哪些順序寫

秋天的公園真美。

走進公園,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壹個大草坪。草地上的草有的還是深綠色的,有的已經青中帶黃,有的已經脫掉了滿身的翠綠,只留下了草根。

讓我想起了白居易的詩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來年春天,它們壹定又將染綠這片土地。

河邊,壹顆棵棵挺拔的柳樹已經不再那麽的濃密翠綠,而是變成了金發女郎,在秋風中梳理著她那金黃色的頭發。梧桐樹的葉子也已經變得枯黃幹燥,秋風吹來,壹片片落葉就像是壹只只飛舞的蝴蝶。

有時小鳥從它們間穿過,好像在和自己的夥伴做最後的告別。 花壇裏,壹盆盆菊花爭奇鬥艷,五彩斑斕。

紅的似火,白的勝雪,粉的如霞……真是美不勝收啊! 小河裏的水清澈見底,猶如壹面碩大的銀鏡,映照著藍天白雲。偶爾幾片片落葉飄蕩在水面上,就像壹葉扁舟蕩漾在水面上。

啊!秋天的公園是在是太美了。

8.安慶振風塔的作文

來到長江邊的迎江寺,我們看見許多人在燒香拜佛,我們也帶著美好的願望,在迎江寺門口買了香燭,進了寺廟,媽媽先帶著我拜佛、燒香,我每次點三支香向菩薩禮拜,心裏默默地念著我自己的心願,希望菩薩能保佑我健康成長。

燒完香後,我和媽媽就登上了振風塔。振風塔建於公元1570年,是壹座距今400多年的古塔,塔高72.74米,在長江流域享有盛名,是安慶市的象征,有“過了安慶不說塔”和“萬裏長江第壹塔”的美稱。我帶著崇敬好奇的心情上了塔,塔裏的樓梯非常陡,而且參差不齊,我只得扶著欄桿小心翼翼的向上爬。到了2樓,壹尊彌勒佛像端坐在那裏,四周的墻上也雕刻了幾尊佛像,原來這座塔的構造非常精巧,每壹層中都供奉著佛像,甚至樓梯的天花板上也壹層層供奉著磚雕的小佛像,精致古樸。最有趣的是塔的每壹層都像迷宮壹樣,上樓下樓的樓梯並不連接在壹起,要在每壹層的過道裏轉來轉去才能找到上樓或下樓的路。塔有七層,我們最後爬到了塔頂,看到壹個很粗的通心木柱,可惜的是通心柱上刻滿了遊人的留言,顯得很不文明。我在塔頂向外望,迎江寺的建築盡收眼底,美麗的長江水波平緩,靜靜地向前流去,江面上停泊著壹艘艘輪船,江風陣陣吹來,涼爽無比,這樣的景色真讓我心曠神怡。

9.描寫安慶振風塔的作文從哪些順序寫

秋天的公園真美。

走進公園,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壹個大草坪。草地上的草有的還是深綠色的,有的已經青中帶黃,有的已經脫掉了滿身的翠綠,只留下了草根。

讓我想起了白居易的詩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來年春天,它們壹定又將染綠這片土地。

河邊,壹顆棵棵挺拔的柳樹已經不再那麽的濃密翠綠,而是變成了金發女郎,在秋風中梳理著她那金黃色的頭發。梧桐樹的葉子也已經變得枯黃幹燥,秋風吹來,壹片片落葉就像是壹只只飛舞的蝴蝶。

有時小鳥從它們間穿過,好像在和自己的夥伴做最後的告別。 花壇裏,壹盆盆菊花爭奇鬥艷,五彩斑斕。

紅的似火,白的勝雪,粉的如霞……真是美不勝收啊! 小河裏的水清澈見底,猶如壹面碩大的銀鏡,映照著藍天白雲。偶爾幾片片落葉飄蕩在水面上,就像壹葉扁舟蕩漾在水面上。

啊!秋天的公園是在是太美了。

10.寫振風塔的作文

幫妳找了兩個安徽省安慶的振風塔是坐落於長江邊上,號稱萬裏長江第壹塔,是七層八角樓閣式的建築。

當時是北京白雲觀老道人張文采的精心設計,相傳它是為了振興文風所建,建於明代,有400多年的歷史。 振風塔,又稱浮圖、佛圖。

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中華大地上聳立起座座佛塔,與中國傳統的建築學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民族風格的佛教建築文化。塔本來的作用是承奉僧佛主的舍利,是佛教徒頂膜拜的對象,壹座塔往往成為壹座寺院的主體建築,後來隨著佛殿建築的興起,逐漸降低了塔的重要性,但並沒有導致塔的消失,相反,內容豐富的中國園林吸引了塔這種建築形式,壹個園林中,塔往往作為主景。

迎江寺雄峙於城東大江之濱。古稱護國永昌禪寺,又名萬佛寺。

始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邑紳阮自華募資重修,殿宇華麗,氣勢宏偉,為沿江名剎。

寺由殿、堂、閣、樓、房、塔、園等古建築群組合而成,占地2.2萬平方米。臨江的山門上嵌有清光緒帝手書的“迎江寺”3個楷書金字,雄渾穩健,光彩熠熠。

漢白玉石的門券上嵌有四爪神龍浮雕,翹首揚尾,勢若撲江。山門左右分置大鐵錨,重約3噸,為眾寺院所不有。

步入山門即為天王大殿,彌勒佛端坐神龕內,四大天王分列兩側,神態各異。拾級28階而上,為趙樸初手書匾額的大雄寶展。

殿內,如來佛慈眉善目,阿難、迦葉祥和稽首;文殊、普賢、觀音、地藏4大菩薩和藥師大佛、阿彌陀佛及降龍伏虎十八羅漢,各具神韻,栩栩如生。後為毗盧殿,神佛毗盧遮那和帝釋、大梵兩大天王,神色莊嚴,雄踞殿中,殿後是四海龍王朝觀音的“海島”群雕。

第四殿為藏經樓,珍藏有明光宗敕賜描金《妙法蓮華經》和素描觀安徽省安慶的振風塔是坐落於長江邊上,號稱萬裏長江第壹塔,是七層八角樓閣式的建築。當時是北京白雲觀老道人張文采的精心設計,相傳它是為了振興文風所建,建於明代,有400多年的歷史。

振風塔,又稱浮圖、佛圖。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中華大地上聳立起座座佛塔,與中國傳統的建築學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民族風格的佛教建築文化。

塔本來的作用是承奉僧佛主的舍利,是佛教徒頂膜拜的對象,壹座塔往往成為壹座寺院的主體建築,後來隨著佛殿建築的興起,逐漸降低了塔的重要性,但並沒有導致塔的消失,相反,內容豐富的中國園林吸引了塔這種建築形式,壹個園林中,塔往往作為主景。 迎江寺雄峙於城東大江之濱。

古稱護國永昌禪寺,又名萬佛寺。始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

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邑紳阮自華募資重修,殿宇華麗,氣勢宏偉,為沿江名剎。 寺由殿、堂、閣、樓、房、塔、園等古建築群組合而成,占地2.2萬平方米。

臨江的山門上嵌有清光緒帝手書的“迎江寺”3個楷書金字,雄渾穩健,光彩熠熠。漢白玉石的門券上嵌有四爪神龍浮雕,翹首揚尾,勢若撲江。

山門左右分置大鐵錨,重約3噸,為眾寺院所不有。步入山門即為天王大殿,彌勒佛端坐神龕內,四大天王分列兩側,神態各異。

拾級28階而上,為趙樸初手書匾額的大雄寶展。殿內,如來佛慈眉善目,阿難、迦葉祥和稽首;文殊、普賢、觀音、地藏4大菩薩和藥師大佛、阿彌陀佛及降龍伏虎十八羅漢,各具神韻,栩栩如生。

後為毗盧殿,神佛毗盧遮那和帝釋、大梵兩大天王,神色莊嚴,雄踞殿中,殿後是四海龍王朝觀音的“海島”群雕。第四殿為藏經樓,珍藏有明光宗敕賜描金《妙法蓮華經》和素描觀音大士像等瑰寶。

全寺供奉的神像、佛像近500尊,還有清乾隆帝、西太後慈禧所禦賜的金字匾額“善獅子吼”和“妙明園鏡”等。 數百年來,迎江寺香火旺盛,名僧輩出。

僧徒多時達千人,故有青銅鑄“千人鍋”遺存寺中。歷代文人墨客、名宦大臣多蒞寺觀光攬勝。

寺內供香客、遊人用膳休憩的迎江閣樓,可細品“貴者難盡識,但覺巧烹調”的傳統素食素菜。掩映在花木叢中的“宜園”、“可亭”、“望塔亭”等都是別具壹格的。

2006年05月25日,振風塔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音大士像等瑰寶。全寺供奉的神像、佛像近500尊,還有清乾隆帝、西太後慈禧所禦賜的金字匾額“善獅子吼”和“妙明園鏡”等。

數百年來,迎江寺香火旺盛,名僧輩出。僧徒多時達千人,故有青銅鑄“千人鍋”遺存寺中。

歷代文人墨客、名宦大臣多蒞寺觀光攬勝。寺內供香客、遊人用膳休憩的迎江閣樓,可細品“貴者難盡識,但覺巧烹調”的傳統素食素菜。

掩映在花木叢中的“宜園”、“可亭”、“望塔亭”等都是別具壹格的。 2006年05月25日,振風塔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