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殤》選自《楚辭》中的《九歌》。
這篇作品反映了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濃厚的愛國思想和浪漫主義的創作風格,是壹篇場面恢宏、情意慷慨激昂的愛國主義詩篇。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壹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
全詩分三節。第壹節描繪車戰的激烈場面。先寫楚方士兵的武器和鎧甲,後寫兩軍相接,再寫敵人的蜂擁和瘋狂,最後寫楚方士兵的英勇頑強。這壹節寫得層次分明,具體形象,突出了戰鬥的殘酷、士兵的無畏和豪壯的感情。
第二節寫楚方寡不敵眾,全部戰死的悲壯場面。敵人瘋狂而且殘酷,楚方受創慘重,然而士兵們卻英勇無畏,寧死不屈。“援玉袍兮擊鳴鼓”十分重要。古代作戰,鳴鼓表示進攻。這說明,楚方傷亡即使如此慘重,仍然壹心進擊。
楚方將士英勇頑強、視死如歸的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詩人把這場戰鬥的悲慘結局歸於命運和神靈,其實,真正的罪人是那些腐朽的貴族統治者。
第三節是對為國戰死者的贊頌。先謳歌戰士們遠離家鄉、誓死報國、義無反顧的決心,然後贊美戰士們剛強勇武、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精神。感情是凝重、真誠而沈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