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傳統節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唐·杜牧《清明》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唐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元日》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蘇東坡
“江上冰銷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宋朝 蘇轍(踏青)
春節的詩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說此年豐。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端午節:
競渡歌(節錄)(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節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壹壺。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夕:
古詩十九首之壹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劄劄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壹水間,脈脈不得語。
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詩曰(宋)姜白石
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冬至:
九九歌
壹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壹九,耕牛遍地走。
2.五個傳統節日的相關詩句《月下獨酌》 (唐)李白
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數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中秋》 (唐)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壹輪滿,長伴雲衢千裏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壹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水調歌頭》(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太常引》 (宋)辛棄疾
壹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裏,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彩雲追月/中秋》 (當代) 劉周
花在此時落,月在此時圓
人間天上,歌起舞飛旋
鳳鳥還巢,更無狼煙
寂寞了美嬋娟。
波湧萬種纏綿,海底倒映天
不教浮雲將月蔽,心想太平萬萬年
我有霓裳風吹動,水起漣漪歌撫平
雲藏潛龍,月隱寒宮
雲須染彩,月灑光暈
彩雲追月,雲掩秋空
月沾涼意,雲載清風
才現歡欣,又惹愁生
此憂誰解?誰是知音?
且飲此杯,***語升平
良辰易逝何如夢 。
3.關於傳統節日古詩五言絕句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
生查子·元夕
宋代: 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元夜:元宵之夜。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這是首相思詞,寫去年與情人相會的甜蜜與今日不見情人的痛苦,明白如話,饒有韻味。
4.寫“節日”的詩句(至少5句)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說此年豐。
《賣癡呆詞》
(唐)範成大
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
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癡呆召人賣。
《除夜》
(唐)來鵠
事關休戚已成空,萬裏相思壹夜中。
愁到曉雞聲絕後,又將憔悴見春風。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 玉樓春
(宋)毛滂
壹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沈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只與東君偏故舊。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已酉新正
(明)葉颙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態多;
屠蘇成醉飲,歡笑白雲窩。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黃景仁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
悄立市橋人不識,壹星如月看多時。
鳳城新年辭
(清)查慎行
巧裁幡勝試新羅,畫彩描金作鬧蛾;
從此剪刀閑壹月,閨中針線歲前多。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蕭疏白發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
剪燭催幹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
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
鼓角梅花添壹部,五更歡笑拜新年。
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
董必武
***慶新年笑語嘩,紅巖士女贈梅花;
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
只有精忠能報國,更無樂土可為家;
陪都歌舞迎佳節,遙視延安景物華。
春節看花市
林伯渠
邁街相約看花市,卻倚騎樓似畫廊;
束立盆栽成列隊,草株木本鬥芬芳。
通宵燈火人如織,壹派歌聲喜欲狂,
正是今年風景美,千紅萬紫報春光。
有關節日的詩句:/bbs/dispbbs.asp?boardid=14&ID=14654
5.中國傳統節日古詩5首1. 成都過蔔肆,曾妒識靈槎。
——李商隱《壬申七夕》2. 的皪愁睇光,連娟思眉聚。——柳惲《七夕穿針》3. 惻惻輕寒翦翦風,小梅飄雪杏花紅。
——韓偓《夜深》4. 遙愁今夜河水隔,龍駕車轅鵲填石。——王建《七夕曲》5. 就解佩旗亭,故人相遇。
——吳文英《掃花遊·西湖寒食》6.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楊萬裏《寒食上冢》7.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白居易《清明夜》8. 且欲近尋彭澤宰,陶然***醉**杯。——崔曙《九日登望仙臺呈劉明府容》9.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陽關曲暮雲收盡溢清寒。
——蘇軾《陽關曲》10. 遙憐鞏樹花應滿,復見吳洲草新綠。——宋之問《寒食江州滿塘驛》11.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
——蘇軾《守歲》12. 空接靈臺下,方恧辨支機。——任希古《和長孫秘監七夕》13. 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
——辛棄疾《滿江紅·中秋寄遠》14. 夜深斜搭秋千索,樓閣朦朧煙雨中。——韓偓《夜深》15. 不知何處火,來就客心然。
——沈佺期《寒食》16. 金風玉露壹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17. 九日悲秋不到心。
鳳城歌管有新音。——晏幾道《鷓鴣天·九日悲秋不到心》18.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貝瓊《已酉端午》19. 時聞先朝陵寢,有不忍言者。——陳子龍《唐多令·寒食》20. 七夕話語七夕夢,天上人間齊歡騰。
牛郎織女會天河,鵲橋年年盼相逢。——遙遙長安《七夕夢》。
6.關於傳統節日的由來、典故、詩句、成語、習俗、俗語各5個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上元,含有新的壹年第壹次月圓之夜的意思。
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壹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
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鬥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
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壹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壹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壹書中,已有“中秋”壹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壹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壹個傳統的活動,壹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壹。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
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壹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
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壹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
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
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
屈原的《遠遊》裏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裏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
這裏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
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壹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誌,此風俗壹直流傳到清代。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壹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
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壹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
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
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裏,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壹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元宵節的由來: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壹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
7.關於傳統節日的詩句有哪些春節(壹年的第壹天,很多人會將其跟除夕混為壹談) 郊廟歌辭·五郊樂章·舒和 笙歌龠舞屬年韶,鷺鼓鳧鐘展時豫。
調露初迎綺春節,承雲遽踐蒼霄馭。 美女篇 王琚 東鄰美女實名倡,絕代容華無比方。
濃纖得中非短長, 紅素天生誰飾妝。桂樓椒閣木蘭堂,繡戶雕軒文杏梁。
屈曲屏風繞象床,萎蕤翠帳綴香囊。玉臺龍鏡洞徹光, 金爐沈煙酷烈芳。
遙聞行佩音鏘鏘,含嬌欲笑出洞房。 二八三五閨心切,褰簾卷幔迎春節。
清歌始發詞怨咽, 鳴琴壹弄心斷絕。借問哀怨何所為,盛年情多心自悲。
須臾破顏倏斂態,壹悲壹喜並相宜。何能見此不註心, 惜無媒氏為傳音。
可憐盈盈直千金,誰家君子為槁砧。 -------------------------------------------------------------------------------- 元宵節 生查子 歐陽修(有些地方說是朱淑真寫的)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好事近 朱敦儒 春雨撓元宵,花綻柳眠無力。
風峭畫堂簾幕,卷金泥紅濕。王孫開宴聚嬌饒,越山洗愁碧。
休說鳳凰城裏,少年時蹤跡。 永遇樂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 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 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瑕,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撚金雪 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雲鬟雪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 清明節 (還有個寒食節在清明前壹天,已經被當代人遺忘) 玉樓春 晏殊 玉樓朱閣橫金鎖 寒食清明春欲破 窗間斜月兩眉愁 簾外落花雙淚墮 朝雲聚散真無那 百歲相看能幾個 別來將為不牽情 萬轉千回思想過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 王禹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臨安春雨初霽 陸遊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壹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清明 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壹丘。
清明 高翥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壹滴何曾到九泉。
-------------------------------------------------------------------------------- 端午節 端午日賜衣 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端午 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保昌。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 七夕節 奉和七夕侍宴兩儀殿應制 杜審言 壹年銜別怨,七夕始言歸。 斂淚開星靨,微步動雲衣。
天迥兔欲落,河曠鵲停飛。 那堪盡此夜,復往弄殘機。
七夕 崔國輔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風生玉漏,置水寫銀河。
閣下陳書籍,閨中曝綺羅。 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 他鄉七夕 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七夕賦詠成篇 許敬宗 壹年抱怨嗟長別,七夕含態始言歸。
飄飄羅襪光天步, 灼灼新妝鑒月輝。情催巧笑開星靨,不惜呈露解雲衣。
所嘆卻隨更漏盡,掩泣還弄昨宵機。 和長孫秘監七夕 任希古 二秋葉神媛,七夕望仙妃。
影照河陽妓,色麗平津闈。 鵲橋波裏出,龍車霄外飛。
露泫低珠佩,雲移薦錦衣。 更深黃月落,夜久靨星稀。
空接靈臺下,方恧辨支機。 -------------------------------------------------------------------------------- 中秋節 木蘭花慢 中秋 辛棄疾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嫦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裏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沈浮? 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 重陽節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得日字 鄭南金 重陽玉律應,萬乘金輿出。風起韻虞弦,雲開吐堯日。
菊花浮聖酒,茱香掛衰質。欲知恩煦多,順動觀秋實。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得直字 李鹹 重陽乘令序,四野開晴色。日月數初並,乾坤聖登極。
菊黃迎酒泛,松翠淩霜直。遊海難為深,負山徒倦力。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制 樊忱 凈境重陽節,仙遊萬乘來。插萸登鷲嶺,把菊坐蜂臺。
十地祥雲合,三天瑞景開。秋風詞更遠,竊抃樂康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