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送別·高適》原文與賞析

《送別·高適》原文與賞析

高適

昨夜離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風高。

螢飛木落何淅瀝,此時夢見西歸客。

曙鐘寥亮三四聲,東鄰嘶馬使人驚。

攬衣出戶壹相送,唯見歸雲縱復橫。

這是壹首很有特色的送別詩:不寫送別的場面,被送的人也不露面,卻相當生動而又深入地表達了詩人在送行前後細膩的感情變化。

詩的寫作年代和寫作的地點以及被送的是誰,都不可考。寫作的季節,從第二句詩中的“白露西風高”與“螢飛木落”看來,已是秋季。在古人心目中,秋天是壹個令人感傷的季節。宋玉曾動情地發出浩嘆: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九辯》)江淹在抒寫離愁別恨時還特別提到過秋季:“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乍秋風兮暫起。”高適這壹次送別友人,正是發生在草木變衰、最容易引起傷感的季節裏。所寫的具體時間,則是從入夜以後到次日的清晨。全詩八句,以每兩句為壹個單位,按照時間的先後,依次寫了失眠、做夢、驚醒、相送四件事。

壹二句寫失眠。由於朋友就要離去,不免離情郁結,難以排遣,直至半夜三更仍然未能入眠。這時,夜露漸重,秋風正緊。失眠的時間是在“昨夜”,失眠的原因是“離心正郁陶”,“三更”極言失眠時間之長,“白露西風高”是失眠時的具體環境。“西風高”是從風聲聽出來的,“白露”是詩人想象中的情景。秋景是如此肅殺淒清,正好襯托出詩人“郁陶”的離心。同時在對肅殺淒清的秋景的描寫中,也隱隱透露出詩人對於即將在霜風淒緊中踏上征塵的友人的關心。

三四句寫做夢。在長夜失眠到入夢以前,詩人曾見到忽閃飄過的幾點流螢,還清晰地聽到樹葉落地的淅淅瀝瀝的響聲,隨後便墜入沈沈的夢鄉。夢中出現的,正是即將西歸的朋友。“螢飛”與“木落何淅瀝”,以動態與聲音反襯夜深人靜,這是失眠的人才能有的獨特體驗,也是催人入夢的壹個最為適宜的環境。失眠是因為想到即將與朋友分手,入夢以後見到的仍然是即將分手的朋友,可見詩人對這位朋友的感情是何等的深厚。

五六句寫驚醒。夜裏失眠時間太長,壹旦沈沈入夢,早晨就難以自然醒來。但睡前記得早上要給朋友送行,因而壹聽到寥亮的報曉鐘聲,以及友人居住的東鄰傳出的聲聲馬鳴,便受到觸發,突然驚醒過來。詩人的驚醒,如同他的失眠、入夢壹樣,無不維系著對朋友的關心。

結尾兩句寫相送。在驚醒之後,詩人便急匆匆地披上衣服,跑出門去送行,誰知朋友已經動身走掉了。向朋友離去的前方望去,看不到朋友的身影,只見天空中橫七豎八似乎帶著歸意的浮雲。上壹句采用連動的句式,以極富於動作性的詞語加以表現: “攬衣”——“出戶”——“壹相送”。詩人反彈式地從床上躍起,拎起衣服邊跑邊披,如壹陣旋風刮出門外。從這壹連串的動作中,可以想見詩人心情的急切,他唯恐相送而不及。結尾句寫他送行果真撲了空,但並不直說,而是以“唯見歸雲”含蓄地寫不見友人。“歸雲縱復橫”,是望中所見的實景,同時也從反面映現出望雲呆立、惘然若失的詩人形象,並且不無象征意味地表現了詩人此時不平靜的心境與繚亂紛紜的離情。

全詩發脈處在首句的“離心正郁陶”。因離心郁陶而失眠、做夢、驚醒、相送;通過寫失眠、做夢、驚醒、相送,進壹步具體地寫出了郁陶的離心。與貫穿全詩的這條感情的線索相壹致,詩作在時間上以及具體內容的描寫上,也都有著連續性。“昨夜”、“三更”、“曙鐘”,直至能見到浮雲,時間上由黑夜到天明,逐步遞進。“西風高”暗中關合“木落”,送客之夢被“曙鐘”、“嘶馬”驚醒,由“驚”而“攬衣”、“相送”,因相送不及而“唯見歸雲”,所有這些描寫,無不環環緊扣,節節相連,相當充分地展現了詩人在長夜裏備受煎熬的情景與詩人惜別的眷眷深情。

高適是壹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北國偉丈夫。這首《送別》詩卻展示了他的另壹個側面:原來他還是壹位感情細膩的詩人。在詩歌風格上,高適留給人的印象主要在於雄放、率直,這首詩卻委婉含蓄,唱嘆有情。這就是這首詩除了其自身的思想藝術價值以外,對於了解高適全人及其作品所具有的獨特價值。

此敘不忍別之情,夫念離而憂,思深如夢,候鐘而起,聞馬而驚,當未別之時已不勝情矣,況既別之後所見之歸雲,能無惆悵乎? (唐汝詢《唐詩解》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