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史鐵生簡介

史鐵生簡介

史鐵生,1951年生於北京,河北省涿縣(今涿州市)人,中國電影編劇,著名小說家,文學家。1958年入北京東城區王大人胡同小學讀書,1967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 史鐵生

到陜西延川插隊落戶。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橋街道工廠做工,後因病停薪留職,回家養病。 1979年發表第壹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以後陸續發表中、短篇小說多篇,1983年他參加中國作家協會。1996年11月,短篇小說《老屋小記》獲得《東海》文學月刊“三十萬東海文學巨獎”金獎。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作品風格清新,溫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現方法上追求現實主義和象征手法的結合,在真實反映生活的基礎上註意吸收現代小說的表現技巧,從成名作《我那遙遠的清平灣》到《插隊的故事》,作品從內容到形式技巧都顯出異乎尋常平淡而拙樸,屬意蘊深沈的“散文化”作品,另外,他還創作了電影劇本《多夢時節》(與人合作)、《死神與少女》等,《死神與少女》屬於壹種新的電影類型——詩電影,這為電影類型的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這兩部影片都由林洪洞執導,《多夢時節》以其新穎的視角獲第九屆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獎,廣電部1988年優秀影片獎,第三屆兒童電影童牛獎藝術追求特別獎,《死神與少女》以其對人生價值的探索於1989年獲保加利亞第十三屆瓦爾納國際紅十字會與健康電影節榮譽獎。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經歷,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 史鐵生作品

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並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執著,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將壹個歌舞煉為永恒。這欲望有怎樣壹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種對於“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註,使他的小說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他的敘述由於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壹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於荒誕和宿命的抗爭。《命若琴弦》就是壹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著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短篇小說《命若琴弦》,散文《我與地壇》等。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1983年、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