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余杭乃名郡,郡郭臨江汜。《長慶二年》 白居易 唐
2、賴是余杭郡,臺榭繞官曹。 《初領郡政衙退登東樓作 》 白居易 唐
3、遠從余杭郭,同到洛陽陌。《洛下蔔居 》白居易 唐
4、余杭邑客多羈貧,其間甚者蕭與殷。《醉後狂言酬贈蕭、殷二協律》 白居易 唐
5、公事漸閑身且健,使君殊未厭余杭。《臘後歲前遇景詠意 》白居易 唐
6、余杭形勝四方無,州傍青山縣枕湖。《余杭形勝》 白居易 唐
7、知君暗數江南郡,除卻余杭盡不如。《 答微之誇越州州宅》 白居易 唐
8、知君暗數江南郡,除卻余杭盡不如。《 答微之誇越州州宅》 白居易 唐
9、可憐風雪浙東西,先數余杭次會稽。 《答微之見寄?時在郡樓對雪》 白居易 唐
10、除卻余杭白太守,何人更解愛君閑?《題石山人》 白居易 唐
11、三年閑悶在余杭,曾為梅花醉幾場。《 憶杭州梅花因敘舊遊寄蕭協律 》白居易 唐
12、白首余杭白太守,落魄拋名來已久。《蘇》 白居易 唐
13、余杭縣裏盧明府,虛白亭中白舍人。《贈盧績 》白居易 唐
14、要喚麻姑同壹醉,使人沽酒向余杭。 《王遠宴麻姑蔡經宅》 曹唐 唐
15、溪含句曲清連底,酒貰余杭淥滿樽。 《送程尊師之晉陵 》羅隱 唐
2.有關余杭的詩句臨平道贈同舟人 唐·皇甫冉 遠山誰辨江南北,長路空隨樹淺深。
流蕩飄飖此何極,惟應行客***知心。 天柱隱所答韋應物 唐·吳筠 寂寞壹長望,秋山風景清。
此中唯草色,翻憶見行人。 荒徑饒松子,深蘿絕鳥聲。
陽崖全帶日,寬嶂偶通耕。 拙昧難容世,貧閑別有情。
煩君瓊玖贈,幽懶百無成。 臨平塢雜題 唐·顧況 芙蓉榭 風擺蓮衣幹,月背鳥巢寒 。
文魚翻亂葉,翠羽上危欄。 臨平湖 采藕平湖上,藕泥封藕節。
船影入何杳,莫將蓮柄折。 卻到浙西 唐·李紳 臨平水竭蒹葭死,裏社蕭條旅館秋。
長嘆晉郊無乞糴,豈望吳俗***分憂。 野悲揚目稱嗟食,林極翳桑顧所求。
苛政尚存猶惕息。老人偷拜擁前舟。
南湖 唐·朱慶余 湖上微風小檻涼,翻翻菱荇滿回塘。 野船著岸入春草,水鳥帶波飛夕陽。
蘆葉有聲疑路雨,浪花無際似瀟湘。 飄然篷艇東歸客,盡日相看憶楚鄉。
大滌山 唐·白元(金監) 天坮絕頂山,仿佛翠微間。 跡久苔紋碎,雲深古木閑。
丹成人已去,鶴駕未曾還。 猶有簫吹響,時時下舊山。
過元同先生草堂 唐·羅隱 先生訣行日,曾奉數行書。 意密尋難會,情深恨有余。
石橋春暖後,勾漏學初成。 珍重雲巢鶴,從來不定居。
過臨平湖 唐·張祜 三月平湖草欲齊,綠楊分影入長堤。 天家起處烏猶吠,酒客醒時謝豹啼。
山檻正當連葉渚,水塍新築稻秧畦。 人間漫說多歧路,咫尺神仙路欲迷。
過余杭白塔寺 宋·範仲淹 登臨溪上寺,遷客獨依依。 遠水欲無際,孤舟曾未歸。
亂峰藏好處,幽鷺得閑飛。 多少天真趣,遙心結翠微。
臨平華嚴寺西軒見芍藥有感(之壹) 宋·蔡襄 吉祥亭下萬千枝,看盡將開欲落時。 卻是雙紅有深意,故留春色綴人思。
雨中過臨平湖 宋·沈括 綠蒲淺水清回環,浪頭雨急聲珊珊。 畫橈驚起遠近雁,宿靄欲亂高低山。
敗蓬半漏野更好,短纜數斷遲轉間。 溪翁此日乘浩渺,搔首坐哨煙雲間。
遊海雲洞 宋·趙抃 縹渺齊雲閣,遙聞摸石池。 物華春已盛,人意樂無涯。
羅綺壹山遍,旌旗十裏隨。 花棚夾歸道,繞騎看星馳。
洞霄宮 宋·趙抃 龍穴藏身穩,泉源撫掌清。 紅塵人絕慮,白日世長生。
我分諳沖寂,誰能顧利名。 夢中休指笑,又作洞霄行。
宿洞霄宮 宋·林逋 大滌山相向,華陽路暗通。 風霜唐碣朽,草木漢祠空。
劍石苔花碧,丹池水氣紅。 幽人天柱側,茅屋灑松風。
秋山不可畫,秋思亦無垠。 碧澗流紅葉,青林點白雲。
涼陰壹鳥下,落日亂蟬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聞。
法喜寺 宋·王安石 門前白道自縈回,門外青莎間綠苔。 雜樹繞花鶯別去,環檐無幕燕歸來。
寂寥誰***樽前酒,牢落空留案上杯。 我憶故鄉歸未得,可憐帝鴂重相催。
遊徑山寺 宋·蘇軾 眾峰來自天目山,勢若駿馬奔平川。 中途勒破千裏足,金鞍玉鐙相回旋。
人言山住水亦住,下有萬古蛟龍淵。 道人天眼識王氣,結茅宴坐荒山巔。
精神貫山石為裂,天女下試顏如蓮。 寒窗暖足來撲朔,夜缽咒水降蜿蜒。
雪眉老人朝叩門,願為弟子長參禪。 邇來發興三百載,奔走吳會輸金錢。
飛樓湧殿壓山破,朝鐘暮鼓驚龍眠。 晴空偶見浮海蜃,落日下數投村鳶。
有生***處覆載內,擾擾膏火同烹煎。 近來愈覺世議隘,每到寬處差安便。
嗟予老矣百事廢,卻尋舊學心茫然。 問龍乞水歸法眼,欲看細字銷殘年。
遊佛日寺 宋·蘇軾 佛日知何處,臯亭有路通。 鐘聞四十裏,門對兩三峰。
湯村開運鹽河雨中督役 宋·蘇軾 居官不任事,蕭散羨長卿。 胡不歸去來,滯留愧淵明。
鹽事星火急,誰能恤農耕。 薨薨曉鼓動,萬指羅溝坑。
天雨助官政,泫然淋衣纓。 人如鴨與豬,投泥相濺驚。
下馬荒堤上,四顧但湖泓。 線路不容足,又與牛馬爭。
歸田雖賤辱,豈失泥中行。 寄語故山友,慎毋厭藜羹。
題平安泉 宋·蘇軾 聞說山根別有源,撥雲尋徑興飄然。 鑿開海眼知何代,種出菱花不記年。
煮茗僧誇甌泛雪,煉丹人化骨成仙。 當年陸羽空收拾,遺卻安平壹片泉。
洞霄宮 宋·蘇軾 上帝高居湣世頑,故留瓊館在凡間。 青山九鎖不易到,作者七人相對閑。
庭下流泉翠蛟舞,洞中飛鼠白鴉翻。 長松怪石宜霜鬢,不用金丹苦駐顏。
送淵然師歸徑山 宋·蘇軾 我昔曾為徑山客,至今詩筆余山色。 師住此山三十年,妙語應須得山骨。
溪城六月水雲燕,飛蚊猛捷如花鷹。 羨師方丈冰雪冷,藍膏不動長明燈。
山中故人知我至,爭來問訊今何似。 為言百事不如人,兩眼尚能看細字。
南鄉子·送述古 宋·蘇軾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只見城。
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
臨路晚風清。壹枕初寒夢不成。
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秋雨晴時淚不晴。
遊徑山 宋·蘇轍 去年渡江愛吳山,忽望蜀道輕秦川。 錢塘後到山最勝,下枕湖水相縈旋。
坐疑吳會無復有,扁舟屢到淩深淵。 今秋復到徑山寺,勢壓眾嶺皆迷顛。
連拳沓嶂不知數,重重相抱如青蓮。 散為雲霧翳星鬥,聚作潭井藏蜿蜒。
欽公未到人絕跡,千裏受記來安禪。 荒村草野置茅舍,坐令海賈投金錢。
至今傳法破煩惱,飽食過寮宜安眠。 解裝投錫不復去,紛紛四合投鳥鳶。
或言此處猶未遠,海上人少無煩煎。 天臺雁蕩最深處,水香石瘦猶清便。
青山獨往無不可,論說好醜徒紛然。 終當直去無遠近,藤鞋竹杖聊窮年。
遊臨平佛日 。
3.關於錢塘江的詩句雜曲歌辭·浪淘沙劉禹錫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
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錢塘江潮羅隱 怒聲洶洶勢悠悠,羅剎江邊地欲浮。
漫道往來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拋巨浸疑無底,猛過西陵只有頭。
至竟朝昏誰主掌,好騎赪鯉問陽侯。 秋過錢塘江貫休 巨浸東隅極,山吞大野平。
因知吳相恨,不盡海濤聲。 黑氣騰蛟窟,秋雲入戰城。
遊人千萬裏,過此白髭生。 錢塘江待潮 全宋詩-胡仲弓 潮至千艘動,濤喧萬鼓鳴。
江翻晴雪卷,海漲石塘平。 帆影林端見,波光屋上明。
青山自吳越,相峙兩含情。 錢塘觀潮 全宋詩-劉黻 此是東南形勝地,子胥祠下步周遭。
不知幾點英雄淚,翻作千年憤怒濤。 雷鼓遠驚江怪蟄,雪車橫駕海門高。
吳兒視命輕猶葉,爭舞潮頭意氣豪。 憶錢塘江 全宋詩-李覯 昔年乘醉舉歸帆,隱隱前山日半銜。
好是滿江涵返照,水仙齊著淡紅衫。 錢塘江潮 全宋詩-釋文珦 初聞萬馬聲,漸覺似長城。
遠自三山起,高連兩岸平。 淩風添怒勢,映日作虛明。
若是吳胥魄,如何渡越兵。 錢塘江上 全宋詩-楊蟠 壹氣連江色,寥寥萬古清。
客心兼浪湧,時事與潮生。 路轉青山出,沙空白鳥行。
幾年滄海夢,吟罷獨含情。 錢塘江 全宋詩-朱繼芳 極浦無高樹,蒼茫只遠空。
潮來江水黑,日出海門紅。 兩岸東西浙,千帆來去風。
中原山色外,殘夢逐歸鴻。 酒泉子(十之十) 潘閬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
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濤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
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望海潮(八月十五日錢塘觀潮)趙鼎 雙峰遙促,回波奔註,茫茫濺雨飛沙。霜涼劍戈,風生陣馬,如聞萬鼓齊撾。
兒戲笑夫差。謾水犀強弩,壹戰魚蝦。
依舊群龍,怒卷銀漢下天涯。 雷驅電熾雄誇。
似雲垂鵬背,雪噴鯨牙。須臾變滅,天容水色,瓊田萬頃無瑕。
俗眼但驚嗟。試望中仿佛,三島煙霞。
舊隱依然,幾時歸去泛靈槎。 明 張田壹首 潮去潮來春復秋,錢塘江水通湖頭。
願郎也似江潮水,暮去朝來不斷流。 登子胥廟因觀錢塘江潮 明 方行 吳越中分兩岸開,怒濤千古響奔雷。
子胥不作忠臣死,勾踐終非霸主材。 歲月消磨人自老,江山壯麗我重來。
鴟夷鐵箭俱安在,目斷洪波萬裏回。 月望後至海寧州登海塘觀潮 清 阮元 錢塘江潮秋最巨,未抵鹽官十之五。
我來鹽官塘上立,月初生霸日蹉午。江水忽凝不敢東,海口哆張反西吐。
潮不推行直上飛,水不平流自僵豎。海若憑陵日再怒,地中回振千雷鼓。
馬銜高坐蛟鼉舞,拔箭倒發錢王弩。須臾直撼塘根去,搖動千人萬人股。
如卷黑雲旋風雨,如騁陣馬鬥貔虎。如陰陽炭海底煮,如決瓠子不能禦。
三千水擊徙滄溟,十二城墮倒天柱。氣欲平吞於越天,勢將壹洗余杭土。
籲嗟乎,地缺難得媧皇補,大功未畢悲神禹。此是東南不足處,豈為區區文與伍。
滄海桑田隔壹堤,魚龍黧首相鄰處。我皇功德及環瀛,親築長防俾安堵。
全用金錢疊作塘,不使蒼生沐鹹鹵。邇來龕赭漲橫沙,卻指尖山作門戶。
雁齒長樁十萬行,魚鱗巨石三層礎。王充論前有古跡,枚乘發後無奇語。
籲嗟乎,此塘此潮***千古,詞人心樂帝心苦。 晚渡錢塘江 清 王蔭槐 羅剎江聲殷似雷,扁舟搖兀怒濤堆。
身從大地孤鷗泛,潮挾群山萬馬來。南渡衣冠秋草寂,西陵鼓角夕陽哀。
古懷牢落真無懶,呼取余杭酒壹杯。 錢塘觀潮 清 湯金釗 壹聲初轉海門雷,萬疊真如雪作堆。
盛氣已吞文種墓,余波猶上子陵臺。底教金寇全師去,合借錢王射手來。
欲寫壯觀愁筆弱,銀山飽看只空回。 錢塘觀潮 清 林以寧 氣以三秋肅,江因九折名。
海門環鳳闕,半曜拱神京。舟楫三都會,魚鹽百貨盈。
涼飆隨舵發,新月傍船行。***指潮生候,爭看霧氣橫。
篙師屏息待,漁子放舟迎。海外千山合,江邊萬谷鳴。
蜃樓驚變幻,鮫室忽晶瑩。魚沫翻珠佩,腥涎噴水精。
玉山高作壘,雪浪儼如城。似有馮夷鼓,長驅掉尾鯨。
前茅從赤鯉,後隊亦青旌。自可吞溟渤,何煩洗甲兵。
蛟宮圖廣袤,蟻垤敢爭衡。久欲尋天漢,頻思訪玉清。
乘槎常不達,浮海竟無成。近睹三江險,方知六宇平。
奇觀書短韻,尺幅海濤生。
4.描寫錢塘江的詩句1、《憶錢塘江》
宋代:李覯
昔年乘醉舉歸帆,隱隱山前日半銜。
好是滿江涵返照,水仙齊著淡紅衫。
當年乘醉登上歸家的帆船,看那兩岸隱隱的青山前太陽已落下壹半。此時此刻,最迷人的還是返照入江,滿江壹片紅光,那江面上的點點白帆,在夕陽的輝映下,宛若水中的女神們壹齊穿上了淡紅的衣衫。
2、《黃金縷·妾本錢塘江上住》
宋代:司馬槱
妾本錢塘江上住。花落花開,不管流年度。燕子銜將春色去,紗窗幾陣黃梅雨。
斜插犀梳雲半吐,檀板輕敲,唱徹黃金縷。望斷行雲無覓處,夢回明月生南浦。
我的家就在繁華的錢塘江畔,花開花落,任憑歲月流逝。而今燕子又要把美好的春光帶走了,在這黃昏時節,紗窗外下起了壹陣瀟瀟細雨。我把犀梳斜插在頭上,讓頭發半垂鬢邊,敲響檀板,唱清麗的歌曲。擡眼望高空白雲,不知它漂泊何處,夢醒後只見皎潔的明月從春江江畔冉冉升起。
3、《漁家傲·送臺守江郎中》
宋代:蘇軾
送客歸來燈火盡。西樓淡月涼生暈。明日潮來無定準。潮來穩。舟橫渡口重城近。
江水似知孤客恨。南風為解佳人慍。莫學時流輕久困。頻寄問。錢塘江上須忠信。
客人走後,燈火盡了,西樓掛著壹輪淡月。錢塘江潮水漲潮沒有定期。希望潮水的平穩安靜,使友人的行舟能夠安祥穩當地停泊在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城渡口上。錢塘江水好像懂得了我這離去友人的“孤客”的苦悶心緒,壹陣溫暖平和的南風飄然而過。莫要用當今流行的勢利眼光輕視那些多年遭受挫折的人。妳我要勤向寄書問訊,錢塘上握別的不忘友誼的忠信誓言壹定要遵守。
4、《黃金縷·家在錢塘江上住》
宋代:司馬槱
家在錢塘江上住。花落花開,不管年華度。燕子又將春色去。紗窗壹陣黃昏雨。
斜插犀梳雲半吐。檀板清歌,唱徹黃金縷。望斷雲行無去處。夢回明月生春浦。
我的家就在繁華的錢塘江畔,花開花落,任憑歲月流逝。而今燕子又要把美好的春光帶走了,在這黃昏時節,紗窗外下起了壹陣瀟瀟細雨。我把犀梳斜插在頭上,讓頭發半垂鬢邊,敲響檀板,唱清麗的歌曲。擡眼望高空白雲,不知它漂泊何處,夢醒後只見皎潔的明月從春江江畔冉冉升起。
5、《應舉題錢塘公館》
唐代:周匡物
萬裏茫茫天塹遙,秦皇底事不安橋。
錢塘江口無錢過,又阻西陵兩信潮。
萬裏茫茫天邊遙遠,秦始皇沒有看見(此處)無奈。錢塘江口沒有錢過,阻擋了西陵兩岸的浪潮。
5.座鹓鴻滿、望黃鶴山是哪首詩座鹓鴻滿出自:奉和聖制同二相以下群官樂遊園宴
作者:胡皓
五酺終宴集,三錫又歡娛。
仙阜崇高異,神州眺覽殊。
南山臨皓雪,北闕對明珠。
廣座鹓鴻滿,昌庭駟馬趨。
綺羅含草樹,絲竹吐郊衢。
銜杯不能罷,歌舞樂唐虞。
望黃鶴山出自:望黃鶴樓
作者:唐·李白
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雲,中峰倚紅日。
巖巒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頗聞列仙人,於此學飛術。
壹朝向蓬海,千載空石室。
金竈生煙埃,玉潭秘清謐。
地古遺草木,庭寒老芝術。
蹇予羨攀躋,因欲保閑逸。
觀奇遍諸嶽,茲嶺不可匹。
結心寄青松,永悟客情畢。
6.描寫黃鶴樓的詩句《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壹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望黃鶴樓》 李白
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雲,中峰倚紅日。
巖巒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頗聞列仙人,於此學飛術。
壹朝向蓬海,千載空石室。
金竈生煙埃,玉潭秘清謐。
地古遺草木,庭寒老芝術。
蹇予羨攀躋,因欲保閑逸。
觀奇遍諸嶽,茲嶺不可匹。
結心寄青松,永悟客情畢
7.關於塘棲鎮的古詩明 卓明卿
碧樹圍平野,溪風引暮涼。
越歌征白雪,吳唱起滄浪。
偶聚星臨座,閑眠月到床。
不知修竹外,飛露濕琴張。
他筆下的塘西山水典雅而明麗,表現了他豁達恬淡的人生態度。
蘇軾在《木蘭花令·送馬中玉》詩中寫道:“明朝歸路下塘西,不見鶯啼花落處
”
光緒《唐棲誌》中有著這樣的記載:“迨元以後,河開矣,橋築矣,市聚矣。”又雲:“唐棲官道所由,風帆梭織,其自杭而往者,至此少休;自嘉秀而來者,亦至此而泊宿,水陸輻輳,商家鱗集,臨河兩岸,市肆萃焉。”
清康熙年間,有文人這樣寫道:“夫唐西……觀其山川之秀麗,人物之委蛇,而舟航絡繹,商賈駢填,錢布潮至,絲粟山積;其地多原田,宜谷宜蠶;多沼澤,可魚可芡;實東南之壹巨區,而省會之壹門戶也。設其壹絲不育,即有機杼其空之嘆;壹谷不登,能無兇荒饑饉之憂,是又不特能蔔三吳之盛衰,亦可以辨江南之隆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