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曉過鴛湖
清代:查慎行
曉風催我掛帆行,綠漲春蕪岸欲平。
長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過秀州城。
譯文:
曉風催我掛帆行,綠漲春蕪岸欲平。
清晨的風催促我掛忱符,春天乘船在江面行駛,兩岸長滿綠草好像與整個堤岸相平。
長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過秀州城。
長水塘下了三天的雨,菜花散發的脈脈清香在春風裏壹陣陣掠過整個秀州城。
註釋:
曉風催我掛帆行,綠漲春蕪(wú)岸欲平。
鴛湖:即鴛鴦湖,壹名南湖,在今浙江嘉興南。春蕪:春天的草地。岸欲平:即欲平岸。
長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過秀州城。
長水塘:位於浙江嘉興之南,由杭州、海寧壹帶山區發源,註入鴛湖。秀州城:即今浙江嘉興市。吳越置秀州,治所在嘉興。
賞析:
詩的前兩句描繪了春天的早晨嘉興城外春風和暢,春水蕩漾,春草繁茂的景象。“曉風催我掛帆行,綠漲春蕪岸欲平。”首句的詩眼在壹“催”字,是清晨湖上的曉風的催。這壹句既點明了時間,與詩題呼應,也交代了詩人自己所處的地點。他此時身在船上也許剛剛邁出船艙,如果不是清涼沁人的曉風,還不會這麽早就掛帆起航。“催”字把景物和人物的關系傳達出來了。第二句寫湖景,描寫舟行所見。“綠”字下得極好,和“漲”字結合在壹起,給人豐富的色彩想象和運動感,那碧色的湖水仿佛就在眼前漾動,晃人的眼睛。水色蒼翠,原野才能與之壹色,“平”字也才更好落實。用色彩詞代替名物詞是古典詩詞最具表現力的手法之壹,這裏是壹個典型例證。
後兩句寫天晴過後,片片油菜田沖擊著詩人的鄉情。“長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過秀州城。”這兩句是全詩精粹所在。第三句承上啟下,為末句作鋪。詩人正由長水塘坐船到達嘉興。路上春雨連綿,水勢迅漲。可以想見雨過天晴之後,詩人從船艙中跨出來,那種新鮮、清爽的青春感受。這時他寫下了最傳神的壹句,“菜花香過秀州城”。這壹句全寫感覺,然而容量也最大,寫出了詩人對家鄉最獨特的那種感受。詩人沒有寫其他的'鮮花,卻把那帶著泥土芳香的油菜花味突現出來。這花味把詩人濃厚的鄉情全喚起來了,像醇酒壹樣令他陶醉其中。在壹片菜花清香中詩人駛過了秀州城。這個“過”字既是船過,也是香過,更是情過,裏面蘊含多少聯想,引發出多少新的體驗,足可令讀者作無窮的想象和深思。
前兩句,寫的是風,是船,是春水、春草,卻令讀者感到,詩人心中也已曉風拂拂,風帆滿滿,春潮洋溢,碧草茸茸。後兩句,使人想到樸素的民歌。歌手直抒胸臆,不加雕飾,如同童子直言,隨口而出,歌聲中充滿了兒童壹般的真誠與坦率,單純稚拙而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