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時,有壹位詩人,名叫陶淵明。明明出身高貴,才華出眾,在官場叱咤風雲,卻決定回鄉務農。這是怎麽發生的?
原來當時政局混亂,戰亂頻仍,社會動蕩,世風日下,只重生育,輕知識。陶淵明生來就是貴族。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功臣,祖父和父親都是總督。論學問,陶淵明自幼研讀經學,“少年窮,遊於六經”(飲酒之十六)。
陶淵明雖然很想在官場大有作為,但也不想和那些無知者同流合汙。陶淵明20歲開始擔任基層官員。29歲在江州任酒祭,後在多地為官。公元405年秋,陶淵明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任縣令,80多天後辭職。在《歸Xi詞》中,他表現出不隨波逐流的決心和歸鄉後的快意。
從此,他和妻子壹起當了農民,丈夫在前面犁地,妻子在後面鋤地。陶淵明寫了許多反映農村生活的詩,如五首《歸園》,十二首《雜詩》。他成為中國第壹位山水田園詩人,也被稱為“古今隱逸詩派”。
農村生活很好玩,但絕不完美,尤其是天災人禍。408年6月中旬,陶淵明家失火,家破人亡,被迫遷居。在《五六先生傳》中,陶淵明甚至直言自己的房子是空的,簡陋的房子擋不住寒冷和烈日。他的粗布和短衣服上滿是補丁,裝米和飲用水的籃子經常是空的。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梁啟超甚至說,陶淵明“不過是廬山腳下的壹個貧農”,“窮得常常沒有飯吃”。
他並不是不能改善這種情況。
宋文帝元嘉元年(424),江州刺史譚道濟親自到他家拜訪,但他拒絕接受江州使者送來的米和肉。朝廷也傳召他為文學家,但他拒絕了。正如他在自傳中所說:不愁窮,不愁富。說明妳不愁窮,也不熱衷於發財和做官。
後人蘇軾在評價陶淵明的詩時,說:“元末明初詩乍慢,怪句似曾相識。”陶淵明的辭賦得到歐陽修的高度評價:“晉無篇,陶淵明的辭賦只是壹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