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壹年端午節,每年這個時候我們都會吃粽子、系五彩繩,和家人、朋友壹起過節,我為大家整理了最有名的端午節相關的故事以及粽子的由來,讓我們壹起來看看吧。
最有名的端午節古詩
《五月五日》(梅堯臣)
屈氏已沈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壹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端午》(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競渡詩》(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淩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乙卯重五詩》(陸遊)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壹笑向杯盤。
七律《端午》(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競渡詩》(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淩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端午節關於粽子的由來粽子來歷的民間傳說
據唐沈亞之《屈原外傳》記載,屈原投江後,人們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裝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到了東漢建武年間(公年22-55年),長沙有個各叫區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見了三閭大夫屈原顯靈,說到祭祀食物被蛟龍竊走,並告訴他以後再投,須裹上蓼葉,再纏上五色線,這些東西,蛟龍害怕,就不會吃了。區回把這次奇遇告訴了鄉民,鄉民們便按屈原吩咐精心制作粽子。這個習俗壹直沿襲至今。
這個神奇的傳說,最先被梁朝文學家吳均寫成壹篇誌怪小說,收在《續齊諧記》裏。說明粽子是人們紀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後來又成為端午節最主要的節日食品,至於為什麽把它投向水中,壹種說法是給屈原吃的,另壹種說法“作此投江,以飼蛟龍。”也就是說專門用粽子來餵蛟龍,以免它傷害屈原的身體。
為什麽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壹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妳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菇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粽子來歷的另壹種說法
山西民俗學家認為,粽子的來歷和古時三晉先民治水的故事有關。
臺駘,作為遠古歷史人物,據山西省歷史學者考證,臺駘治水從年代上要早於大禹治水,是顓頊帝時代治水官員。
當時臺駘為治水患,奔波南北,疏導汾水,壹路導水至靈石山頭被阻,臺駘帶領百姓奮戰在靈石山頭,開山泄水工程異常艱難,人們日夜施工吃住都在山上,挖山不止。
當時水滿為患又無路可通,也沒有船只,(禹王治水時也是徒步上下,才有三過家門而不進的故事,據考證臺駘治水要早於大禹,臺駘治水以汾水為主,是以治水的歷史和傳說只在山西流傳,而大禹治的是黃河,所以大禹的治水足跡和功績要大於臺駘)臺駘和他帶領的開山百姓每天的飲食來源就成了問題,汾河兩岸每家都有勞力在隨臺駘治水,為了保證糧食的按時運送到工地,不耽誤和影響人們的飲食保障,人們想出了以水送食的辦法,用竹桶和蘆葉等包裹食物,以木筏相乘順流而下,把食物送給下遊的治水的人們,途中也有不少食品被水中的魚蝦吃掉。隨著人口的流動,很快(粽子的最早原形)這種食品就傳遍了整個漢民族。現在山西民間,五月五日祭奠汾神臺駘,祭品中就有粽子。
壹直到今天,每年農歷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而粽子的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